当前位置:首页 >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免费专享]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如:
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
考点三:速度与速率的关系 物理意义 分类 决定因素 方向 联系 速度 速率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 量 标量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由位移和时间决定 速率、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由瞬时速度的大小决定 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 无方向 方向为该质点的运动方向 它们的单位相同(m/s),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速率 考点四: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 意义 速度 加速度 速度变化量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 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大 的物理量 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小程度的物理量,是 一过程量 定义式 单位 决定因素 v?m/s ?x ?ta?m/s2 ?v ?t?v?v?v0 m/s v的大小由v0、a、t 决定 a不是由v、△v、△t ?v由v与v0决定, 决定的,而是由F和 而且?v?a?t,也 m决定。 由a与△t决定 由?v?v?v0或 方向 与位移x或△x同向, 与△v方向一致 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v?a?t 决定方向 大小 ① 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① 速度对时间的变 ?v?v?v0 ② 位移对时间的变化 化率 率 ② 速度改变量与所 ③ x-t图象中图线 用时间的比值 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 ③ v—t图象中图线 小值 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 小值 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在运动学中,经常用
到的有x-t图象和v—t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
(1)x-t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v—t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
(1) 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 1. 基本公式:
(1) 速度—时间关系式:v?v0?at (2) 位移—时间关系式:x?v0t?12at 222(3) 位移—速度关系式:v?v0?2ax
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v、a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
(1) 平均速度公式:v?1?v0?v? 21?v0?v? 2(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t?v?2(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vx?22v0?v22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
?x?xm?xn??m?n?aT2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1. 研究运动图象:
(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
(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
2. 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
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t图象和v—t图象中,
x-t图象 ②表示物体静止 ③表示物体静止 ④ 表示物体向反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初 位移为x0 v—t图象 ②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表示物体静止
①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速度) ①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④ 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 v0 ⑤ 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的支点相遇时 ⑤ 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质点的共同速 的位移 度 ⑥t1时间内物体位移为x1 ⑥ t1时刻物体速度为v1(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 示质点在0~t1时间内的位移) 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 1.“追及”、“相遇”的特征:
“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
(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
(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 3. 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 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
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 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注意在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4. 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
(1) 数学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2) 物理方法: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程求解
考点四:纸带问题的分析 1. 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1)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特点x=vt,若纸带上各相邻的点的间隔相等,则可判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x?aT,若所打的纸带上在任意两个相邻且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之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 求加速度: (1) 逐差法:
2a??x6?x5?x4???x3?x2?x1?9T2
(2)v—t图象法: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推论,求出各点的瞬时速度,建立直角坐标系(v—t图象),然后进行描点连线,求出图线的斜率k=a.
第三章 相互作用 考点一:关于弹力的问题 1、弹力的产生:
条件:(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
(2)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
2.弹力方向的判断: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1) 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受力物体)。 (2) 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受力物体)。
(3) 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沿绳背离受力物体)。
补充:物体间点面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面,点线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线,两物体球面接触时其弹力的方向沿两球心的连线指向受力物体。 3. 弹力的大小:
(1) 弹簧的弹力满足胡克定律:F?kx。其中k代表弹簧的劲度系数,仅与弹簧的材料有关,x代表形变量。 (2) 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考点二:关于摩擦力的问题 1. 对摩擦力认识的四个“不一定”: (1) 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 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
(3) 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但一定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 (4) 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以作动力 2.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求解,滑动摩擦力用公式F??FN来求解
3. 静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断:
存在判断: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发生相当运动,若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若不发生相对运动,则不存在静摩擦力。
方向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考点三:物体的受力分析 1.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1) 方法?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整体法:以整个系统为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隔离法:将所确定的研
接体)内物体之间的作用及运动情况?隔离法:研究系统(连(2) 选择?
整体法:不涉及系统内部某物体的力(内力)和运动时?2.受力分析的顺序:
先重力,再接触力,最后分析其他外力 3.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1) 分析物体受力时,只分析周围物体对研究对象所施加的力
(2) 受力分析时,不要多力或漏力,注意确定每个力的实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在力的合成和分解中,不要把
实际不存在的合力或分力当做是物体受到的力
(3) 如果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