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探讨
(二)企业内部审计存在问题
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企业内部稽核人员的验证,可以减少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发生。但中小企业出于控制成本的压力,或对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发生存在侥幸的心理,没有专门设置内部审计部门或人员来实施这一控制程序,从而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的失效。但是,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并没能真正履行其应有的职能,其存在问题如下:
1、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不明。由于指导思想上误区,多数审计人员未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有些人将自己等同于管理人员的行为工具,处处依领导的旨意行事,有些则由于工作不好开展而降低审计要求,使内部审计形同虚设。在工作中,内部审计却忽视了防错防弊这一职能,过分强调查错纠弊,在各种正式的文件规定中,强调“监督”的多,提倡“服务”的少,强调“事后监督”的多,提倡“事前、事中监督”的少。这种过分强调事后监督的指导思想是我国审计认识上的一大误区,也是阻碍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重要思想因素。
2、内部审计控制独立性不够。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本身就应从第三者的立场上客观地对企业的经济监督进行再监督,它的地位应当是超然独立的。目前,我国有很多企业内部监督职能主要由内部审计部门来执行,但有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直接隶属于财会部门,与财会部门同属一人领导,导致内部审计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再加上许多企业财务状况缺乏应有的透明度,也加大了内部审计的工作难度。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要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就必须加强对企业的监督,一是来自企业外部的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二是来自企业内部的自我监督。目前,企业的监督机制还不健全,实际的实施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在一些企业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但是没有实际的职权来履行其职能,既不能有效的评价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也不能对各级管理部门的活动进行有效的约束,内部审计完全成为一种摆设。由于监督不力导致部分业务人员、财会人员非法占用企业资金,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四)企业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由于领导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问题,致使企业在经营中忽视内部控制建设,盲目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有些企业认识到内部控制的必要性,但是往往将其视为
4
企业内部某个管理部门的事情,而没有把它放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策略高度进行认真考虑。尤其是一些市场效益一般的企业,管理者在经营中捉襟见肘,更难将内部控制付诸实践,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视而不见,进而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不堪。
三、影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的因素
(一)制定与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被明显弱化
从目前内部控制的制定与执行效果来看,大多数中小企业都会按照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一系列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甚至严格逐级逐层的制定控制环节和控制点。因此,从完备性来讲,已将内部控制从文字上和形式上做到了,但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地执行却存在明显的漏洞。如无人监督和难以落到实处,造成有章不循,有制度不依,处罚不严,使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被明显弱化,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另外,内部控制没有上升到公司治理层次,这样就无法防止内部人控制对所有者利益的侵蚀。
(二)内部控制目标过于简单
内部控制的根本在于内部控制目标的定位。经营者往往只从经营角度出发而很少从治理层面来考虑,因而其更多的是关注合规经营目标,而很少关注经营效率目标。
(三)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内部控制文化的支持
企业文化是员工依存于企业而存在的共同价值观念的组合,是培养所有员工诚信和忠于职守的一种制度约束,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产生潜在而深远的影响。良好的企业文化为内部控制的执行提供优良的环境。然而,仅有企业文化,而忽视内部控制文化的建设,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也会受到影响。内部控制是全员参与实施控制过程的活动,如果缺乏全体员工认同的文化氛围,就可能使员工难以理解和执行内部控制的规定,从而导致员工缺乏有效地沟通,信息难以共享,这样便使内部控制的执行显得非常困难。
(四)企业风险意识不强,缺乏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计划规避了市场风险,而市场经济风险是处处存在的,如今许多企业仍然是计划经济决策方式,对市场风险没有充分认识,没有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只凭借管理者的感觉盲目地进行决策,最终会使企业灭亡。
5
(五)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虽然我国一直在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但是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仍未形成“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虽然原有的行政权力正逐渐减弱,企业独立的法人治理权得以落实,但离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有一定距离,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还未真正形成。
(六)监督机制不完善,内外部监督弱化
首先,由于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以等级制进行管理,这就造成传统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只是自上而下的,一种单向的监督机制。监督被作为上级对下级的激励约束机制。当下级遵守规定且表现良好时,将受到上级的奖励;反之,当下级违反控制的规定时,将会遭到上级的惩罚。
四、改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重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当前,随着企业规模快速扩大、业务延伸的国际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急需改革来拓宽工作内涵,由局部的会计控制、财务控制扩展到对整个企业的管理控制。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巨变,使得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更加丰富,控制难度相应增加。这些必然要求企业在加强经营管理的同时,必须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能确保企业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制定内部会计控制的目的是要通过制定有关的制度,使企业内部相互牵制和制约,不断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最终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所以,在新的形势下很有必要重构内部会计控制,建立健全内控风险评估和监督制度,强化内部稽核检查机制。这样,可以增强企业内部控制的自觉性和可控性。
(二)提高企业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从调查问卷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管理者开始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的员工对于内部控制这一概念的理解还是非常模糊的 而企业内部控制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其实施必须是由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完成的 内部控制设计的再完善,如果没有称职的人员来执行,也不能发挥作用 因此,中小企业除了要注重提高领导者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思想外,也应重视对企业员工内部控制知识的普及
(三)强化企业内部审计,推动企业内控建设
6
在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中,内部审计不但是内部控制的基础部分,而且也是监督其他控制环节实际执行效果的重要途径。在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环节,内部审计的作用日趋重要。为了加强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全面监督,在内部审计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环节必须对控制环境、控制程序等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保障内部审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客观性。另外,在企业的内部审计过程中,还应重视对于内部控制环境的改善,对于相关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出可供参考的合理化建议,从而达到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服务的目标。
(四)提高风险评估能力,积极开展风险评估活动
如何做好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已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提高风险评估能力,加强风险评估活动,建立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机制,是很有必要也是很重要的。国外对风险评估早就非常重视。战略管理中常用的“SWOT”分析法,是风险分析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中小民营企业应该对内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对外分析外界的机会和威胁,考虑自己的生存机遇。不仅在战略目标制定过程中要进行“SWOT”分析,而且在企业日常内部控制过程中也应该时时这样做。只有这样,才能将内部控制目标的风险降到最低。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时一般须经历风险辨别、分析,控制等过程,特别要注意的是,当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风险最容易发生,因此要强化风险意识,提高对风险反映的灵敏度。其次,制定和实施风险管理制度,以防出现风险时惊慌失措,仓促应对。
(五)强化外部监督力度
当前,国内企业会计造假屡禁不止,归根到底是因为会计造假存在巨大的需求。虽然造假有风险,但会计造假带来的收益可能呈几何级数放大, 与造假被查后的违法违规成本相比, 前者依然诱惑难挡。在“机会收益”与“败漏成本”间比较,是造假者决定冒险与否的关键。就实际情况而言,“压缩”财务造假的“机会收益”极具难度,而增加“败漏成本”是非常现实的遏制手段。要想转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当务之急是加强外部监督,加大司法介入和法律惩治的力度, 迫使相关人员增强责任意识。对企业施加压力,并将这种压力转化为动力, 督促企业实施内部控制。
五、结语
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一些问题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
7
因素。然而导致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产生的因素有很多,如本文所提的内部控制目标过于简单、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内部控制文化的支持、企业风险意识不强,缺乏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监督机制不完善,内外部监督弱化等,面对因素,中小企业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从管理者开始提高内部控制意识、重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高风险评估能力、积极开展风险评估活动、强化外部监督力度等,中小企业拥有健全的内部控制,那么也就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