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山大学《细胞生物学》-王金发老师-比较题汇总
。
答:这两种结构都存在于复制并凝聚的姐妹染色单体的连接处。着丝粒是染色体的一部分,形成初级缢痕的位点。此处的DNA序列高度重复,是与特定蛋白质结合的区域。动粒是着丝粒外周的盘状结构,与纺锤丝结合。动粒的成分是蛋白质,可能含有DNA,但确切的组成还未证实。
3. 后期A与后期B(答案)
答:后期有两个独立但同步的事件发生:后期A和后期B。后期A指染色体向两极的移动,后期B指纺锤体两极相互远离。
在后期A,染色体运动的力主要是由动粒微管的去装配产生的,此时的染色体运动称为向极运动。
在后期B,染色体运动的力主要是由极微管的聚合产生的,此时的运动称为染色体极分离运动。
4. 成膜体与收缩环(答案)
答: 分裂期细胞的这两种结构都用来分隔细胞质。在植物细胞的成膜体处发生微管聚集,最终形成细胞板。收缩环则存在于动物细胞中,由结合了肌动蛋白的收缩纤维组成,通过收缩细胞膜使细胞质分开。
-可编辑修改-
。
1. 卵原细胞(oogonia)与卵母细胞(oocyte)(答案)
答:卵原细胞即原始生殖卵细胞。在人类,卵原细胞的增殖期到胚胎发育结束时已完成,因此,女性生殖周期中能够分化成卵的所有卵原细胞在诞生时就已形成。
将在卵子发生过程中进行减数分裂的卵原细胞称为卵母细胞。分为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和成熟的卵母细胞,它们分别是经过一次、两次和三次减数分裂的产物。
2. 同源异型框(homeobox)与同源异型结构域(homeodomain)(答案)
答:同源异型框简称同源框,是同源异型基因中一段高度保守的DNA序列,最初是通过对果蝇的同源异型突变和体节突变体的杂交分析发现的。同源框由180个碱基对组成的序列,可编码60个氨基酸。同源异型结构域是由同源框编码的60个氢基酸序列。
3. 什么是细胞决定?与细胞分化的关系如何?(答案)
答:细胞决定(cell determination)是指细胞在发生可识别的形态变化之前, 就已受到约束而向特定方向分化, 这时细胞内部已发生变化, 确定了未来的发育命运, 这就是决定。
多细胞个体起源于一个单细胞受精卵, 从受精卵衍生出整个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因此, 就分化潜能来说, 受精卵是全能的(totipotent)。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直到形成囊胚之前, 细胞的分化方向尚未决定。从原肠胚细胞排列成三胚层之后, 各胚层在分化潜能上开始出现一定的局限性, 只倾向于发育为本胚层的组织器官。外胚层只能发育成神经、
-可编辑修改-
。
表皮等; 中胚层只能发育成肌肉、骨等; 内胚层只能发育成消化道及肺的上皮等。三胚层的分化潜能虽然进一步局限, 但仍具有发育成多种表型的能力, 将这种细胞称为多能细胞(pluripotent cell)。经过器官发生, 各种组织的发育命运最终决定, 在形态上特化, 在功能上专一化(specialization)。胚胎发育过程中, 这种逐渐由“全能”局限为“多能”, 最后成为稳定型“单能”(unipotency)的趋向, 是细胞分化的普遍规律。细胞决定可看作分化潜能逐渐限制的过程, 决定先于分化。
4. 什么是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二者在个体发育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
答: 胚胎干细胞是一种经人工操作能够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的全能性二倍体细胞。它是从早期胚胎内细胞团(1nner cell mass,ICM)或原始胚胎生殖细胞(embryonic germ cell,EG 细胞)经体外分化抑制培养分离克隆的。二者的形态、标志体内分化潜能及种系传递功能都相似。胚胎干细胞的发育等级较高,是全能干细胞。
成体干细胞是一类成熟较慢但能自我维持增殖的未分化的细胞,这种细胞存在于各种组织的特定位置上,一旦需要, 这些细胞便可按发育途径, 先进行细胞分裂, 然后经过分化产生出另外一群具有有限分裂能力的细胞群。成体干细胞的发育等级较低,是多能或单能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的分化和增殖构成动物发育的基础,即由单个受精卵发育成为具有各种组织器官的个体;成体干细胞的进一步分化则是成年动物体内组织和器官修复再生的基础。
1. 肿瘤是一种基因病,它与先天性遗传病有何不同?(答案)
-可编辑修改-
。
答:肿瘤是一种基因性疾病,因为所有的肿瘤都与基因的改变有关,但肿瘤与先天性遗传疾病不同,后者系缺陷基因通过性细胞传递到子代而发病,而肿瘤主要是体细胞后天获得性DNA的改变导致细胞无节制地增殖,这种增殖不断侵袭周围正常组织,导致疾病。遗传病不会转移,但恶性肿瘤细胞能够突破其所在环境的束缚,进入淋巴管或血管在体内转移,在新的部位产生致死性的二级肿瘤。
2. 从成视网膜瘤的调查中发现,青少年中发病的多具有家族性,成年人发病则无家族性,请说明其遗传基础。(答案)
答:调查发现RB基因与癌的关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某些家族的青少年人中高频率发生成视网膜细胞瘤;另一种是高龄人中发病的无家族关系。从成视网膜细胞瘤发生的家族性表明该病是可遗传的。
从成视网膜细胞瘤儿童的细胞中进行的分析,发现患者第13对染色体有一小段缺失,并且这种缺失不仅是肿瘤细胞,而且在身体其他所有组织中都缺失的,这表明该缺失是遗传下来的。
从遗传表型看,成视网膜细胞瘤是显性遗传的,因为成视网膜细胞瘤高发家族成员的两个RB等位基因中一个拷贝是正常,另一个是异常的。但是这种显性遗传又与别的遗传病不同,RB基因不是百分之百显性,在携带有RB基因缺陷的儿童中大约有10%不会患成视网膜细胞瘤。
关于成视网膜细胞瘤的遗传基础,1971年得到了解释:只有在RB基因的两个拷贝都突变后才会发展成为成视网膜细胞瘤。也就是说,原癌基因的两个拷贝都发生突变才后失去肿瘤形
-可编辑修改-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