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23:07:03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 把握诗歌形象,学习象征手法,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 感受和体验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 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并发散思维,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教学内容

本篇课文属于中学阶段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学习此诗不仅仅是学习几个生词,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能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为后面几首诗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首诗将分两个课时着重分析。本课的教学是在七、八年级的诗歌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更高的鉴赏要求,并提出了一些形式上的要求,如掌握本诗的象征手法。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学习优秀的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本诗是艾青在抗战初期写的,充满了深沉而热烈的爱国情怀。另外,也希望学生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初步培养诗歌创作能力。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经过将近三年的初中学习,掌握了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学习欣赏了不少的诗歌,对诗歌有了一定理解感悟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够较好地理解诗歌,并且在语言文字功底上也有了一定积累,适宜进行简单的诗歌写作。但是,学生对贯穿全诗的象征手法还是比较陌生的,其意象的象征意义需要深入细致的分析,又由于学生缺乏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因此还是存在着难度。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1) 介绍作家生平和本诗写作背景。 2) 导入新课。

3) 由同学按感觉先划分诗的节奏,然后老师再纠正,教给大家朗读要领,之后全班朗读,让同学们进入诗歌的意境。

4) 在同学们熟悉诗歌的基础上,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诗歌,再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发表意见,最后由老师整合做总结。

第二课时

1) 通过问题的形式具体分析关键诗句及意象的象征意义,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2) 引导学生得出诗歌主旨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播放爱国小短片或爱国歌曲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3) 最后简述诗歌创作,欣赏几首诗歌,鼓励同学们课后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

1) 朗读诗歌

1

2) 理解关键词和关键句

3) 得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本诗的主旨。 3. 教学难点

1) 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2) 象征表现手法的运用。 4. 教学方法 1) 朗读教学法 2) 讨论法 3) 欣赏探究法 教学手段

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示课件,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指导点拨,师生共同学习的策略。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且我还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增加了视频和音频的教学,增强了直观性,趣味性。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1) 介绍作家生平和本诗写作背景

作家生平: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其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为一个革命者。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2) 导入新课

土地,自古以来便是众多诗人饱含深情歌颂的对象。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社会,土地孕育了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土地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首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例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而当中华民族走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诗人艾青用饱含深情的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他曾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

2

要求在新诗上有它重要篇幅。”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祖国的挚爱。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3) 先由学生划分节奏,后老师纠正,集体朗读。注意把握三个方面的要领:感情基调——忧郁;语速——缓慢;节奏——停顿恰当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 自由讨论,老师总结本次讨论

根据班级人数分为4~6个小组进行分组讨论,最后选出代表发表对诗歌看法。 老师综合各小组看法,对此次讨论做简单总结。

第二课时

1) 分析关键诗句及意象的象征意义,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问题:

a. 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b. 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c.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 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d. 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a. 鸟歌唱的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3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b. “嘶哑”表达出“鸟儿”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不会停止对祖国的爱的表达。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

c. “鸟”是诗人自己的象征,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d. 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艺术特色:

a. 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在诗中的每一个事物都赋于丰富的内涵,“鸟”是诗人的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样,大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是诗人心目中赋于了一定意义的形象。 b. 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为了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心弦,还要不断的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嘶哑”来形容鸟声(一反鸟声优美清脆),这是第二层强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2) 文章主旨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播放爱国小短片或爱国歌曲(如电影《地道战》节选、《红星歌》、《延安颂》)

主旨和作者情感:诗人以鸟的形象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歌唱祖国,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这种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出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诗人艾青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

3) 简述诗歌创作,诗歌欣赏,鼓励同学们课后进行诗歌创作 诗歌创作:

要求形象生动传神,创造优美意境,思想内容深刻,语句高度凝炼集中,概括性强,优美形象生动,韵律节奏鲜明界,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有鲜明的节奏感。诗歌作为文学体裁,以抒情为主,或叙事,或说理,想象丰富,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欣赏两首诗歌:刘湛秋《中国的土地》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教学评价

优点:本次教学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注重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而且形式多样,包括朗读感知、师生讨论、问题探究与课外诗歌欣赏等。在教学工具上,采用的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结合视频或音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由此,整个教学很好地营造了文本学生老师三者的诗意对话,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

缺点:由于课时安排较长,内容较多,可能造成课程不集中的学习脱节的现象。 课时分配与课后延伸

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 把握诗歌形象,学习象征手法,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 感受和体验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 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并发散思维,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教学内容 本篇课文属于中学阶段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学习此诗不仅仅是学习几个生词,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能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为后面几首诗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首诗将分两个课时着重分析。本课的教学是在七、八年级的诗歌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更高的鉴赏要求,并提出了一些形式上的要求,如掌握本诗的象征手法。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