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2周琵琶行 学生
鄂托克旗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必修三第二单元 刘湛梅编写 时间:2014年2月24日
琵琶行(并序)
【学习目标】
⒈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⒉指导学生熟读全诗,背诵名段、名句。 ⒊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悲剧美。
4.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理解作品所描述的艺术形象。 【重点难点】 ⒈分析人物,体会作者情感。
⒉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知识链接 内容:作者简介和文体知识 方法:结合其他资料查阅与积累方式,读读记记。 (一)作者
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反对“嘲笑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白居易出生于一个世守儒业的小官僚家庭,自幼聪慧,苦学文章,青年时因战乱曾颠沛流离,四处飘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白居易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现实,在他的诗中得到了较全面地反映。今存白居易是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的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现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鲜明完整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的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歌,当时号称“千字律诗”,当时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二)文学常识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
第 1页(共 6 页) 主动 自信 合作 探究 五言、七言、杂言等的古体。
第一课时
一、独立预习
内容:熟读诗歌,疏通诗意,理解诗歌重要词语。 方法:学生独立完成。 (一)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熟读诗歌,疏通诗歌大意。 (二)基础知识积累 1.注音:
钿( )头银篦( ) 水浆迸( ) 湓浦( )( )铮铮( )然 迁谪( ) 贾人( ) 恬( )然 转徙( ) 荻( )花 捻( ) 霓裳( )( )六幺( ) 呕哑嘲哳( )( )( )( ) 幽咽( ) 红绡( )名属教坊( ) ( ) 间关( ) 敛( )容 虾( )蟆( )陵 裂帛( )悯( )然 谪( ) 春江花朝( )
2.解释下列词语
左迁: 京都声: 倡女: 善才: 委身: 贾人: 命酒: 使快弹数曲快: 悯然: 漂沦: 出官: 恬然: 因为长句 为: 长句: 歌以赠之歌: 凡六百一十六言凡: 言: 命曰《琵琶行》命: 瑟瑟: 主人: 添酒回灯重开宴 回灯: 重: 掩抑: 思: 嘈嘈: 切切: 间关: 幽咽: 冰下难: 迸:
敛容: 缠头: 绡: 钿头银篦: 击节: 颜色故: 去来: 梦啼妆泪: 阑干:
呕哑嘲哳: 却坐: 促弦: 向前声: 掩泣: 青衫: 二、合作交流
内容:理解诗歌内容 方法:合作交流、展示 第 2页(共 6 页)
发展自己 成就未来
鄂托克旗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必修三第二单元 刘湛梅编写 时间:2014年2月24日
(一)研读诗序,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诗前小序写了些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根据诗序思考回答: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3.把序文中的语句与诗中对应的段落或诗句找出来。 “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照应第( )段; “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照应第( )段; “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照应第 ( ) 段。 (三)梳理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内容。
根据诗序,思考各段大意,梳理课文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10字以内),可以尝试用诗歌的语言概括出来。 例:第一段——浔阳江头夜送客
课堂小结:
白居易任江州司马,在送客上船时,偶然听得琵琶声,于是邀请琵琶女演奏。在和琵琶女对话中,白居易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觉得他们两人命运相同,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惊人句,并为之泪湿青衫。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
第二课时 一、合作交流
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诗人感情。方法:合作交流、展示 1.本诗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2.是什么把两个人联系在了一起?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第 3页(共 6 页) 主动 自信 合作 探究 3.“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提示: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诗歌往往少不了景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二、探究展示
内容:欣赏千古绝唱的音乐描写 方法:探究 展示
在众人的千呼万唤中她终于露了半张脸,迟迟不肯出场的琵琶女演奏了什么样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1.文中描写音乐的诗句有哪些?(在课本上勾画)
2.声音无形,摹声最难,琵琶女的演奏可谓精彩绝伦,诗人的描写更是让人拍案叫绝。诗人怎样表现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提示: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所写音乐的具体特点,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
三、应用转化 (一)课内检测
1.下列词语中粗体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 )
A.湓浦口(pén) 憔悴(jiāo) 六玄(yāo) B.铮铮然(zhēng) 贾人(jiǎ) 荻花(dí) C.虾蟆陵(há) 嘈杂(cáo) 钿头(diàn) D.江浸月(jīn) 呕哑(yā) 嘲哳(zhā)
第 4页(共 6 页) 发展自己 成就未来
鄂托克旗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必修三第二单元 刘湛梅编写 时间:2014年2月24日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曲罢悯然 钿头银篦 连篇累牍 杜鹃啼血 B.转徒江湖 幽愁暗恨 扣人心弦 豪言壮语 C.轻拢慢捻 天崖海角 幽咽泉流 汗流浃背 D.东船西舫 恬然自安 翻复无常 春寒料峭 3.对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 快:赶快。 B.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排行第一 C.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D.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 4.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 5.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由于她“平生不得志”,不便说,也不愿见人。
B.“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这个比喻使乐声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用了拟人的手法。
C.“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
(二) 对比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坤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第 5页(共 6 页) 主动 自信 合作 探究 三、反馈总结 1.课堂检测: 背诵全诗; 名句背诵默写
2.课堂小结
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琵琶行是一首优秀的长篇叙事诗,诗中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还有出色的音乐描写,感人肺腑。在描摹音乐时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物,写出了音乐节奏和旋律的变化,显示了琵琶女内心情感的起伏。
四、课外阅读:任盈盈演奏《笑傲江湖曲》
令狐冲又惊又喜,依稀记得便是那天晚上所听到、曲洋所奏的琴韵。这一曲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温柔雅致,令狐冲虽不明乐理,但觉这位婆婆所奏,和曲洋所奏的曲调虽同,意趣却大有差别。这婆婆所奏的曲调平和中正,令人听着只觉音乐之美,却无曲洋所奏热血如沸的激奋。奏了良久,琴韵渐缓,似乎乐音在不住远去,倒像奏琴之人走出了数十丈之遥,又走到数里之外,细微几不可再闻。
琴音似止未止之际,却有一二下极低极细的箫声在琴音旁响了起来。回旋婉转,箫声渐响,恰似吹箫人一面吹,一面慢慢走近,箫声清丽,忽高忽低,忽轻忽响,低到极处之际,几个盘旋之后,又再低沉下去,虽极低极细,每个音节仍清晰可闻。渐渐低音中偶有珠玉跳跃,清脆短促,此伏彼起,繁音渐增,先如鸣泉飞溅,继而如群卉争艳,花团锦簇,更夹着间关鸟语,彼鸣我和,渐渐地百鸟离去,春残花落,但闻雨声萧萧,一片凄凉肃杀之象,细雨绵绵,若有若无,终于万籁俱寂。
箫声停顿良久,众人这才如梦初醒。王元霸、岳不群等虽都不懂音律,却也不禁心驰神醉。易师爷更是犹如丧魂落魄一般。(摘自金 庸《笑傲江湖》)
反思:
第 6页(共 6 页) 发展自己 成就未来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