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 组别 清除血渍时间/min 清除油渍时间/min 甲 67 乙 丙 甲 乙 丙 甲 乙 丙 甲 乙 丙 甲 乙 66 88 52 51 83 36 34 77 11 12 68 9 11 丙 67 93 78 95 87 63 91 82 46 85 75 27 77 69 8 68 ⑴提高洗衣粉去污能力的方法有 。甲组在洗衣粉中加入了 。乙组在洗衣粉中加入了 。
⑵甲、乙组洗涤效果的差异,说明酶的作用具有 。
⑶如果甲、乙和丙组3组均在水温为80℃时洗涤同一种污渍,请比较这3组洗涤效果之间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⑷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用特殊的化学物质包裹的,遇水后包裹层很快溶解,释放出来的酶迅速发挥催化作用。请说明这是否运用了酶的固定化技术及其理由。 答案:34、(6分)
A: ⑴加酶和适当提高温度 蛋白酶 蛋白酶和脂肪酶 ⑵专一性 ⑶没有差异,因为高温使酶失活 ⑷未运用酶的固定化技术,因为酶未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也不能重复利用
解析:本题考查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着重考查酶的特性。酶的作用条件温和,需要适宜的温度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增强洗涤效果除了添加酶外还要控制好适宜的水温,水温达到80℃时酶会失活。酶具有专一性,血清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洗涤时洗衣粉中需要添加蛋白酶;油渍的主要成分为脂肪,洗涤时洗衣粉中需添加脂肪酶。固定化酶需要把酶固定在一定的载体上,使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本题目中未运用固定化酶技术。 14.(2008 四川理综30)Ⅱ.为确定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CO2浓度是否比静止时高,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作出假设: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CO2的浓度比静止时高。 实验过程:
①在3个烧杯中,分别注入100mL蒸馏水,测定其pH。
②实验者在安静状态(静坐2min)、中等运动(步行2min)以及剧烈运动(跳绳2min)后,立即分别向上述3个烧杯的水中吹入等量气体,测定pH。经多次重复实验,所得平均数据如下表: 运动状态 实验前pH 实验后pH 安静 6.1 5.9 中度运动 6.1 5.6 剧烈运动 6.1 5.3 请回答:
(1)作出上述假设的依据是 。 (2)该实验的原理是 。 (3)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越大, 下降幅度越大,由此可得出结论: 从而验证以上假设。
(4)人体代谢产生的CO2,正常情况下来自三大类有机物的分解,这三大类物质是 。人体细胞糖代谢产生二氧化碳的细胞器是 。
答案:Ⅱ.(1)由于人体在运动时耗能增加,呼吸作用加强,产生CO2的量增加,所以呼出CO2的浓度增加。
(2)CO2在水中溶解后使水的pH下降,人在不同运动状态下产生的CO2不同,溶于水后也会导致pH不同,通过测定水pH的变化可以推测呼出气体中CO2浓度的变化 (3)运动强度 pH 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呼出的CO2浓度增加。 (4)糖类、脂肪、蛋白质 线粒体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新陈代谢”的实验,属于学科内知识点、能力点整合性的题目,综合性很强。本题是细胞呼吸的探究实验。由实验假设“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的co2的浓度比静止时高”可知,该探究实验的自变量为“运动强度”,因变量为呼出气体中co2浓度。由实验步骤可知,通过改变“活动方式”来实现对自变量的控制,通过测定相关溶液的pH大小对因变量加以检测。 15.(08广东卷·31)(9分)
用乙烯利催熟香蕉的过程中,会出现下列生理现象:①出现一个呼吸速率迅速上升的阶段;②香蕉果皮由绿色逐渐变为黄色;③果肉甜味逐渐增加。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通风不良,催熟的香蕉会产生酒昧,请解释原因。
(2)在催熟的过程中每日取样,提取果皮中光合色素进行纸层析,色素带会出现什么变化?出现该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果肉变甜是因为——(A.果胶;B.多糖;C.可溶性糖)积累的结果,这种(类)物质是由什么物质转化而来的?是如何转化的?
答案:(1) 如果通风不良,催熟的香蕉会产生酒味: 这是因为通风不良,香蕉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 (2)催熟的香蕉果皮由绿变黄,果皮中的叶绿素逐渐被分解后不再合成,叶黄素相对增多.所以,第二条黄色的色素带逐渐加宽,第三、第四条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色素带逐渐变窄。 (3)变甜是因为可溶性糖积累。它是由淀粉转化而来。淀粉在酶的催化下转化成可溶性糖。 解析:本题考查了果实成熟过程中细胞内物质的转化、呼吸作用、乙烯的作用及色素的层析分离等知识,综合性较强,但考查的内容很简单。要正确理解题干中的有用信息并据此来组在组织答案。“通风不良,催熟的香蕉会产生酒味,”这是香蕉细胞因缺氧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结果。催熟过程中香蕉会由绿变黄,光合色素中的叶绿素会逐渐减少,叶黄素会增多,层析时色素带的宽窄会发生变化;香蕉中的淀粉在酶的作用下逐渐分解成还原性糖。 16.(08广东卷·37)(11分)
生产中使用的普通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40—60℃之间,而极端耐热淀粉酶在100℃仍能保持较高的活性,因此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某同学正在设计一个实验以探究温度对两种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其中有些问题需要你的帮助。
(1)此实验中除自变量和因变量外,还需要考虑 、 及 等因素。
(2)在此实验中,因变量可以用碘液和斐林试剂检测,两种试剂各与何种物质反应生色?检测的是底物还是产物?
(3)假设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在给出的坐标纸上绘图反映实验结果。 温度/℃ 普通淀粉酶相对活性/% 耐热淀粉酶相对活性/% 10 6 6 20 25 15 30 43 25 40 67 48 50 83 76 60 65 70 22 80 2 90 100 O 82 0 65 92 100 98 答案:37.(1)底物淀粉液的浓度和数量、pH值及添加试剂的量、实验操作顺序等。 (2)碘液与淀粉反应,碘液检测的是底物;斐林试剂与还原性糖反应,检测的是产物。
(3)绘图,略。
解析:本题考查了探究实验的设计与分析,在实验中要正确确定自变量,合理确定并控制好无关变量,正确测量、分析和描述因变量的情况。“探究温度对两种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根据这一信息可判断出温度是本实验的自变量,反应速度(用反应物的消失速率或生成物的产生速率)是因变量,底物淀粉液的浓度和数量、pH及添加试剂的量、实验操作顺序等为无关变量,反应物为淀粉(可用碘液来鉴定),还原性糖是产物(可用斐林试剂来检测)。用坐标纸绘图时注意取点及点线的连接,注意纵横坐标的含义与单位。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