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我国中西部地区三农困境破解机理与对策

我国中西部地区三农困境破解机理与对策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16:05:10

我国中西部地区“三农”困境破解:机理与对策

——基于产业转移与城镇化动态耦合演进

周世军

2012-12-19 10:34:30 来源:《经济学家》2012年第6期

摘 要:产业转移与城镇化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耦合关系。其耦合度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将不断提高,“三农”困境破解的政府主导型逐渐向市场驱动型转变。这种内生性的耦合解决机制突破了传统思维逻辑,解决路径具有可持续性。其基本思路是:中西部地方政府应有针对性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进行先后向、再前向整合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生产;产业转移的纵深推进势必会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和非农就业,从而加速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以及所引致的内需扩大、人力资本提升会驱使东部产业转移由低端业态向更高端业态跃迁。随着耦合驱动力不断向更高阶段演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土地经营的规模化以及务工农民的市民化将逐步实现,“三农”困境最终得以破解。

关键词:“三农”困境,产业转移,城镇化,耦合

一、“三农”困境破解研究的简要述评

尽管“三农”问题在世界上的发展中人口大国均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均是从农业提取积累来完成工业化,均会出现农业衰退、农村凋敝、小农破产等“三农”困境[1],但是我国“三农”问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三农”问题由于其特殊性和突出性而备受政府关注,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其困境破解研究主要集中于:改革农地制度、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发展农村金融和农民合作组织等方面。

按照文贯中(2006)[2]的观点,中国“三农”问题的日益严峻应归咎于农地制度改革的严重滞后,目前的农地制度只能是一种临时性安排,若将此制度长期化,必然会造成农民对农村土地长期投资的扭曲,影响农业和农村的正常发展。于是,文贯中提出中国应实行农地私有化制度,张五常(2002)[3]认为这不但发展出精耕细作的农业,而且发展出复杂、精妙的租佃契约,使土地产出极大化。土地私有化争论由来已久,主张私有化不仅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而且也不能解决“三农”困境。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完善农地产权结构,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才是应对之策。[4]

注意到中国特殊的二元结构,陆学艺(2009)[5]和李成贵、赵宪军(2003)[6]等学者认为二元结构是“三农”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造成深层次矛盾的根源。二元结构,一方面使农民缺乏平等的参与机会,不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平等的权利和地位[7];另一方面严重阻碍了农民生活水平和社会自我意识提高、农业进步和农村发展。许经勇(2009)[8]认为,改革二元户籍制度、努力消除二元结构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但是,打破二元结构不仅仅是放开户籍限制,更多地还要关注非农就业[9]。在小城镇范围取消户籍限

制并依托产业转移承接来吸纳农民就近非农就业以增强城镇的集聚效应,最终破除二元结构,目前这一研究处于空白。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三农”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城市化发展的滞后。其一方面会导致农业中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农民难以增收,另一方面未能提供改造传统农业的进步技术使农业走上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于是,蔡继明等(2007)[10]提出解决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洪银兴(2009)[11]强调工业和城市对“三农”的反哺。逐渐地,“三农”困境破解的金融作用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李勇等(2005)[12]和马九杰等(2010)[13]提出通过金融手段、金融创新或金融制度来破解“三农”困境。然而,近年来农民合作组织问题成为破解“三农”困境的新的关注点[14]。

综上所述,“三农”困境的破解确实很复杂,上述研究均有其独到之处,对本文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但是,针对我国“三农”的现实困境,其突破路径的考量存在三个明显不足:(一)很多研究只停留在一般理论意义上的讨论,实践操作层面是否可行没有考虑;(二)“三农”问题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整体把握,不能割裂地从某方面研究;(三)尤为重要的是多数研究忽视了“三农”困境破解应该考虑“市场自发力量驱动为主、政府推动力量为辅”的可持续解决机制。总之,已有研究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各种措施的实际操作的可行性、解决策略的整体性和市场力量的主导性,从而缺乏对破解“三农”困境的现实把握。鉴于此,本文创造性地提出产业转移与城镇化耦合理论来破解“三农”困境。

二、产业转移与城镇化的动态耦合机理

(一)产业转移与城镇化互动关系

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过程。其研究理论主要有飞雁模式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边际产业转移理论以及梯度转移理论等。其中,按照梯度转移理论的解释,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由于存在着生产成本、要素禀赋和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差异,进而造成产业发展的不均衡,形成了地区之间在产业上的阶梯状分布,当这种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为了发展而加紧追逐市场与资源,进行区际转移,这样同属一个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大量企业会在空间上形成一种转移过程,最终实现产业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目前,我国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如火如荼,这不仅给产业转移承接地带来了大量资本、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创新思维,而且对于产业转出地的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城镇化的概念界定,学术界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但是其特征和内涵基本形成了共识,主要体现在:(1)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2)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3)农村地域和景观不断向城镇转化;(4)城市文明以及生活方式不断向乡村扩散和传播。

很显然,产业转移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协调、促进和发展的关系。首先,产业转移促进了城镇化的推进。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产业转移承接角度来说,产业转移为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提供了机会,使得更多的农村剩余劳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我国中西部地区“三农”困境破解:机理与对策 ——基于产业转移与城镇化动态耦合演进 周世军 2012-12-19 10:34:30 来源:《经济学家》2012年第6期 摘 要:产业转移与城镇化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耦合关系。其耦合度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将不断提高,“三农”困境破解的政府主导型逐渐向市场驱动型转变。这种内生性的耦合解决机制突破了传统思维逻辑,解决路径具有可持续性。其基本思路是:中西部地方政府应有针对性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进行先后向、再前向整合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生产;产业转移的纵深推进势必会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和非农就业,从而加速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以及所引致的内需扩大、人力资本提升会驱使东部产业转移由低端业态向更高端业态跃迁。随着耦合驱动力不断向更高阶段演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