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
【范围一】1、赵翼《廿二史札记》【最重要】
《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为作者读史之笔记。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其书注重经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乱兴衰”。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题目大多标新立异,有考有论,非一般读书笔记所能比拟。 《廿二史札记》又名《二十二史札记》,清代赵翼(1727年─1814年)著,三十六卷,补遗一卷,总计条目约六百余条,内容以研究历代正史为主,其中涉及《旧唐书》及《旧五代史》,虽书言二十二史,但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与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赵翼辞官致仕,闲居无事,读书写书自娱,用笔记形式把资料记录,日积月累而成《二十二史札记》,编目按二十四史之先后分卷,每卷以类相从,并各立标题,共为609题,题目大多标新立异,一针见血,如〈东汉诸帝多不永年〉、〈武后纳谏知人〉、〈明初文人多不仕〉的专题,又谓“《三国志》多回护”、“《宋史》事最详”,于乾隆六十年出版。梁启超以为赵翼“用归纳法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之原。” 评价:
李慈铭评价此书“周密详慎,卓然可传”。
《廿二史札记》共36卷,补遗1卷,系对《史记》、《汉书》直至《明史》等历代正史进行考证之作。因《唐书》、《五代史》均为新旧两部,故书名虽称“二十二史”,实际涉及到的为二十四部,即今天常说的“二十四史”。赵翼考证的主要方法,如同他自己所说:“多就正史纪、传、表、志中参互勘校,其有抵牾处,自见辄摘出,以俟博雅君子订正焉”(《廿二史札记小引》)。在书中,赵翼分析了各朝正史编纂得失,评判诸史之优劣;考辨订正各史史实的谬误,阐明诸事之真相,反映了他的考史造诣。他考史的重点,不只停留在对史书文字的校订,更侧重于对史书内容异同和得失的考订。他考史的资料来源,大多为正史,兼或引证杂乘稗史。其考证方法多以正史证正史,兼用本证、互证及理证等方法。赵翼特别重视历史撰述中所记史事的真伪,提出撰史要谨慎从事,“草率荒谬,为史家最劣也”。他认为不可将历代修史时弃而不取的史料,作为信徵之用。不为猎奇而放弃严谨,是他治史的严肃之处。赵翼对“二十四史”的品评,“皆综其要义,铨其异闻,使首尾井然,一览可悉”,历来被推举为读史的入门之书。
需要强调的是,长于考据并不足以概括《廿二史札记》的风格与价值,在考史的基础上注重议论,可以说是《廿二史札记》的又一个特点。这里既有关于史学的评论,也有关于史事的评论。在史学评论中,赵翼对历代史书修撰的得失,分析周到,持论平实,其中不乏至今仍值得称道的重要史学见解。对于史事的评论,更是全书最为精彩的部分。
《廿二史札记》中,有不少篇目是考察历代社会演变、古今风云变化、时势发展趋势,有不少议论关乎“天下之情变,古今之得失”。诸如《武帝三大将皆由女宠》、《魏晋禅代不同》、《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唐代宦官之祸》、《宋初严惩赃吏》、《金考察官吏》、《元诸帝多由大臣拥立》、《明乡官虐民之害》等即是。由于赵翼有过从政经历,特别是曾在地方为官,使他对社会风气、对民众生活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对政治得失与社会兴亡有更多的认识。因此,他的许多见地深刻而精辟,往往发前人之所未发。这些都体现在赵翼的史论之中。他在《廿二史札记》中,以“气运”、“天人关系”、“治乱兴衰”、“民心所愿”等为线索,总结历史经验,探究历史发展的常理与恒情。
值得注意的是,赵翼除了关注历代政治制度的优劣得失,还将目光投向国计民生,涉及不少前人不常注意的问题,可谓独辟蹊径。如他在书中多次谈到关乎百姓日常生活的米价问题——《唐前后米价贵贱之数》、《明代的米价贵贱》,通过米价的变化,透视朝政兴衰、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其意义已超出一般意义上的考史范畴。《长安地气》条,以地气的变化为线索,探
究历代朝政的盛衰。当然,仅用地气之变来阐释皇朝盛衰的原因是不够的,但他提出地理环境对社会盛衰的影响的观点,并形成较为完备的认识,这在中国古代史家中是非常突出的。 赵翼考史,有纵向的考察,也有横向的比较。如在《汉末诸臣劾治宦官》条中,他不仅涉及东汉的宦官问题,而且将唐、明各朝士大夫与宦官势力之间的较量进行对比分析,从宦官势力膨胀的过程中,寻找中国政治的特点。长于归纳、比较,以发展眼光审视历史、认识历史是赵翼治史超出其他一些史家的关键所在。同时,赵翼的考释极少晦涩之词,大多言简意赅,易读易懂。篇目的标题常有画龙点睛之效,经过综合归纳,有些条目很是引人入胜,令人不忍释卷。因此,有学者评论赵翼的治史是“乾嘉时代甚至中国整个史学发展史上所罕见的史学”。赵翼同时代的学者、著名经学大家和考史学家钱大昕对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也给予很高的评价。
老师前后提了三遍三大考试学家,于是猜测可能会出
乾嘉三大考据史学家具体指哪三个人?他们各自有何代表作?有何特点?试加论述。 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主要内容:文字校勘:这是全书的重点。典制考证:考证以地理、官制居多。对史书及其作者进行评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 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主要内容:①考校年代、地名之异同。②厘正史书所载史实之失误。③考辨后人妄改与伪托。④补阙及训释。⑤阐发史家作史之旨意。 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名廿二史,实考论24史。主要内容:评论各史体例之得失、指出各史材料的来源。评论历史事件和人物,这是本书的重点。他评论的重点是“古今风会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治乱兴衰之故者”。他的评论往往能针对某一时期主要政治问题而发。对初学历史的人,尤有启迪的作用。章学诚有哪些主要的史学观点和主张?试加论述。 提出“六经皆史”说,扩大了历史研究、史料搜集的范围,批评了当时脱离实际的考据学。赞同编写通史,贬抑断代史。主张史家必须有“史德”。在刘知几提出的“史才三长论”的基础上,认为史家仅有才、学、识还不够,应增补“史德”,即所谓“著述者之心术”。主张将史籍区分为“撰述”和“记注”两大类。所谓“撰述”,相当于论著;“记注”相当于史料。在史学实践上,致力于地方志的倡导和纂修,主修过《永清县志》、《和州志》等。 【范围二】清代三大考史学家历史考证成就【最重要】
王鸣盛极为重视史籍校勘,对校勘的重要意义及必须具备的条件做出了科学的论断;并充分运用各种校勘方法校勘史籍;同时还注意结合探讨史籍致误原由,并进而归纳总结出“误例”,校勘方法全面,成果丰硕.对促进清代考据学日臻完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后人整理研究古代史籍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范围一】2、梁启超新史学的论点【最重要】 试述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及其对近代史学发展的贡献
1891-1894年,梁启超在万木草堂学习时期,是其史学思想最早的酝酿时期。1898-1916年,梁启超在变法维新运动时期的史学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批判封建史学,在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基础上,比较系统的论述了新史学的理论观点,基本上形成了资产阶级的史学体系。1917年底——20年代初,梁启超的史学才趋于成熟。《中国历史研究法》比较集中的反映了他的后期史学思想。前期以1902年发表的《新史学》为代表,提倡进化史观,启蒙精神及科学的史学;后期以欧战后出版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为代表,放弃了进化史观,转而重视历史文化的特殊性。
史学思想:1、第一,具有“科学史学”观。其一,以进化史观为指导阐释历史撰述的性质和目的,激烈抨击中国传统之史学。其二,科学的治史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先定专题,然后搜集材料,纵横联系,分析重点,探索心理和物质条件及其局限,观察必然和偶然。对史料主张“求备求确”,认为这是今日史学之出发点。其三,“科学”的治史精神,坚持以弘扬民
族文化和实现民族复兴为己任。2、指出新史学与旧史学的对立性。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指出“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叙人间一二有权利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既国民全部之经历极其相互之关系。”梁启超又从西方国史的观点,批评旧史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他虽然强调群体,但并不贬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甚至很重视,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不亚于19世纪名家卡莱尔所谓史与人不可分,而史之基乃大人物的历史。3、提出撰写现代专史的蓝图。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篇》中特别标出五种专史的写作,其中所谓“人的专史”就是历史传记。梁氏所分的其它四种专史为“事的专史”、“文物的专史”、“地方的专史”、“断代的专史”。 【2】贡献:(1)其一,是引入西方有关史学的概念与方法到中国。其二,是以西方史学为基准,促使中国传统史学的现代转化.(2) 第一,对孔子和儒家思想重新作了评价,初步打破了儒家独占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局面。第二,注意对时代思潮的研究。第三,注意对中西哲学和文明差异的比较、研究。(3)他对封建史学的批判为资产阶级新史学在中国的建立扫清了道路,客观上也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建立创造了某些条件。(4)梁启超融合乾嘉考据方法、东洋微观研究方法和西洋客观研究方法的长处,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种学不分古今,亦无分中外,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史料辨析与理论阐释融为一体的贯通法。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阐述“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划清旧史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与新史认为历史的变化“有一定之次序,生长焉,发达焉”,即由低级到高级进化的界限;阐述“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划请旧史把史书变成孤立的人物传的做法,与“新史学”要求写出人类“藉群力之相接相较、相争相师、相摩相荡、相维相系、相传相嬗,而智慧日进焉”的界限;“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者也”,提出史家应善于通过比较研究和纵贯联系考察,从人类总的活动背景去求得人群进化的真相。
历史进化史观:梁启超运用历史进化论分析中国历史和中国学术思想。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时期:上世史:自黄帝至秦朝统一,“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争竞自团结之时代也”;中世史:自秦统一至清乾隆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烈之时代也”;近世史:自乾隆末年至其所处时代,“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
将中国三千年学术思想划分为七个时期:胚胎时代(春秋以前);全盛时代(春秋战国);儒学统一时代(西汉);玄学时代(魏晋南北朝);佛学时代(隋唐);理学时代(宋元明);近世学术时代(明末至晚清)。 提出地理环境论,英雄史观。 【范围一】3、《国朝献征录》【次重要】(很少有人出这题的) (百度百科版)《国朝献征录》,明朝焦竑著,共一百二十卷。
《国朝献征录》纪事上始于洪武,下至嘉靖,凡十二朝,收录各种神道碑、墓志铭、行状、方志等,并以宗室戚畹、勋爵、内阁、六卿等官职分类,于民间则以孝子、义人分类。《国朝献征录》受到万斯同的高度评价:“搜采最广,自大臣以至郡邑吏,莫不有传。??可备国史之采择者,惟此而已。”[1]。
乾隆年间,于敏中、钱汝为等主编《明史考证》,多依据《献征录》参校《明史》。光绪年间,户部侍郎王颂蔚入值军机处,得见《明史考证》残本,并将其整理成《明史考证攟逸》四十二卷,1916年收入《嘉业堂丛书》。 (维基百科版)明代人物传记资料选编。一百二十卷。明焦竑(1540~1620)撰。焦竑字弱侯,号澹园,江宁(今江苏南京)人。为诸生时即有盛名。万历十七年(1589)殿试第一,官翰林院修撰。善为古文,博览群书,熟习朝章典制,著述甚多,为明代著名的史学家。
二十二年参与编修国史,分撰修成记明代典籍的《经籍志》。著作还有《易荃》、《帛贡解》、《老子翼》、《庄子翼》、《逊国忠臣录》、《玉堂丛语》、《澹园集》、《焦氏笔乘》、《焦氏类林》、《中原文献》、《俗书刊误》等。《国朝献征录》约于万历中叶编成,搜集从洪武至嘉靖的十二朝的训录、方志、野史、神道碑、墓志铭、行状、别传等原始史料,以宗室戚畹、勋爵、内阁、六卿以下各官分类标目,无官者以孝子、义人、儒林、艺苑等目分别记载的体例编辑,从大臣到地方官吏,几乎莫不有传。大多数人物传记,都注明引述之书。该书搜罗甚广,内容远比徐纮编的《名臣琬琰录》丰富。万斯同修《明史》时,曾利用它与官修实录对勘,并说“可备国史之采择者,唯此而已”。乾隆中叶的《明史考证》,多据该书以校《明史》。但由于其征引庞杂,而碑文、墓铭往往阿谀死者,稗官、野史又每多失实,故其史料价值高低参差,需要考订区分。该书明代仅刻印一次,清代乾隆时列为禁书,故传本甚少。1965年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的《中国史学丛书》中有影印本。 【范围一】4、《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三朝北盟会编》的历史编纂学
《要录》的编著继承了《通鉴》和《长偏》的传统。全书以官修的日历、实录、会要为基础,广泛搜集各种记载,经过精细的考订,作出自己的论述。书中也有详细的注文,说明材料的来源、去取的依据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要录》说:“其书虽取法李焘,而精审较胜”。《要录》只记载高宗三十六年间事,篇幅却达二百卷之多,尤其是建炎元年至绍兴九年这十三年,几乎每年十卷,较《长编》详细,这也是年代较近、材料保存较多的缘故。至于本书的书名,据《杂记》卷首所载当年宣取《要录》的指挥,多作《高宗系年要录》,《宋史》本传也作《高宗系年录》,但自《四库全书》定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后,后人一直沿用这个名称。其实,本书只记高宗一朝史实,应以《高宗系年要录》为正;至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这个名称,从《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的取名和内容就可以知道,是作者一部内容更为广泛的编年体史书的名字,《高宗系年要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应包括孝宗、光宗、宁宗的系年要录。但现在孝宗要录已不传,光宗、宁宗要录究竟已否成书也不可知了。 《三朝北盟会编》作者通过大量事实和细致的叙述,以揭示自“海上之盟”到“靖康之祸”的原委终始。《三朝北盟会编》征引的文献材料达二百多种,而且所引用的全录原文,因此保存了文献材料的原貌。这种引用方法,在过去编年史著作中是不多见的。该书征引的史料,有许多后来散失,赖该书得以保存,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方便。此外,有些史册,诸如《建炎通问录》《顺昌破贼录》《靖康小雅》《伪齐录》等,多与《会编》所载文字相同,当系从该书辑录出来的。《三朝北盟会编》史料丰富,记述详赡,为研究辽、宋、金史的基本史籍之一。 参考文章(找了好久才找到的) 宋代史学与长编法
以长编法引入史学领域而贯注成功的。它表现于两个方面:其一,几乎所有史学大家都把主要精力奉献于当代史的研究和著述,对当代史赋予异乎寻常的关注;其二,在研究撰著当代史时,长编法作为一种编纂方法不断得到应用、充实、提高,成为一种体例,给一千余年来衰微不振的编年体史学注入新的活力。 有关宋代历史的三部最基本的著作,皆以长编法的体例告功。(【范围 二】《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点?【次重要】)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北宋九朝史,有九百六十卷之宏;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继长编之体制,专述宋高宗一朝历史,达二百卷之浩;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载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历史迭变,亦二百五十卷之富,皆蔚为大观,构成我们今天研究两宋社会历史的最基本最完备的资料,并对以后的历史学产生了各方面影响。至于其他著作,如《建炎以来诏旨》、《靖康要录》等,亦是长编体之产物。南宋的这些史学大家,如此青睐长编法,这不能不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课题。 长编法考索
长编法创制于北宋史学大家司马光。司马光及其助手在撰著千古名著《资治通鉴》时,有一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