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酵工艺学原理思考题参考答案
发酵工艺学原理思考题参考答案
吴凤池 200677505125
第二章
1.比较固体培养与液体培养的优缺点。
固体培养 优点:(1)酶活力高。(因为菌丝体密度大)(2)生产过程中无菌程度要求不是很严格。(3)对于固体培养,通常用于固体发酵,由于产物浓度大,易于分离,可以有效的降低产品分离成本。 缺点:(1)生产劳动强度较大,占地面积大,不宜自动化生产。(2)周期长。 (3)培养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较难。(4)生产过程中,由于无菌程度较低,其菌种菌类不纯。
液体培养 优点:(1)生产效率高,便于自动化管理。(2)生产过程中温度、溶氧、pH值等参数可以实现全面控制。(3)通常生产液体种子,整个生产周期较短。 缺点:(1)无菌程度要求高,相对生产设备投资较大。(2)对于某些种类的发酵,液体培养因投资大、生产密度大而难以实现。
2.说明菌种扩大培养的条件。
菌种扩大培养条件因不同的菌种差异是非常大的,通常是与菌种的性质有关的,也与后续的发酵工艺有关。但是,与发酵工艺却有着很大的差别。
1.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因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差别是很大的,同一种微生物因不同的扩大培养过程(一级、二级)其培养基往往也有较大差异。通常,对于种子用的培养基,摇瓶与种子罐用的培养基也不相同,摇瓶要求培养基用的原材料精细,碳源浓度较低而且是用微生物较易利用的碳源;对于种子罐用培养基,要求使用接近大生产用的原材料,氮源浓度较高,有利于菌体的增殖。
2.温度 种子扩大培养的温度,从试管到三角瓶到种子罐,其温度也应逐步调整,最后接近大生产的温度,目的在于使菌种逐渐适应。 需要指出的是:
(1)许多微生物其最适生长温度与最适发酵温度往往有差异的,例如:谷氨酸发酵,谷氨酸产生菌的最适合生长温度为:30℃,而产物合成温度为32-34℃
(2)种子扩大培养的温度的选择,应该考虑的是菌体的快速增殖上,一方面可以缩短周期,另一方面有利于抑制其他杂菌的生长。
3.氧的供给 菌种扩大培养的目的就是提供大量的强壮的菌体,因此在扩培过程要求菌体增殖速度越快越好,增殖期消耗的底物葡萄糖越少越好,从这个意义上讲,扩培过程中应提供足够的氧气,无论是厌氧发酵还是好氧发酵。 足够的溶氧取决于:搅拌转速、通气量、搅拌轴功率等
4.pH值 菌种扩大培养的pH值很重要,直接影响到菌体的正常生长,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扩培选择的pH值是菌体的最适生长pH值,往往与发酵最适pH值不同。(2)培养基灭菌后,通常其pH值要下降0.5——1.0个单位
3.菌种扩大培养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1.提供大量而新鲜的、具有较高活力的菌种。(此举目的是:a、缩短发酵周期,降低能耗、减少染菌的机会(空气过滤设备有效时间是有限的)b、为了使培养菌在数量上取
得绝对的优势,抑制杂菌的生长。)
2.让菌种从固试管、液体试管??,逐步适应
3.菌种经过扩大培养,可以提高生产的成功率,减少“倒罐现象。
4.工业生产用菌种的基本要求有什么?
1.具有稳定的遗传学特性
2.微生物生长和产物的合成对于基质没有严格的要求 3.生长条件易于满足(“临界溶氧浓度”pH值等) 4.对于细菌,希望具有抗噬菌体的能力。
5.具有较高的各种酶活力,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提高生长速率和反应速度,进而 可以缩短发酵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6.对于胞外产品,细胞膜具有良好的渗透性,或者细胞膜的渗透性可以调节,细 胞不易发生菌体自溶。对于胞内产品,要求菌体易分离和收集,菌体易破碎;
对于基因工程菌,通常目的产物存在于包含体 内,对于包含体,要求在细胞破碎时不易破碎,而在目的产物的分离提出时,则易破碎。
第三章
1.微生物发酵培养基的碳源主要有哪几种?
①淀粉及其水解糖液
②含有淀粉及其水解产物的废弃物:味精废水、粉丝生产废水等 ③化工石油产品:醋酸、甲醇、乙醇、甲烷等
2.微生物发酵培养基的氮源主要有哪几种?
①氨水、尿素(有脲酶微生物),以流加形式使用的(NH4)2SO4、NH4NO3、NH4CL等 ②豆粕、玉米浆、酵母粉、酵母浸出物、鱼粉、菌体蛋白、 玉米蛋白粉等
3.淀粉的水解方法主要有什么?试进行优缺点比较?
淀粉的水解方法主要有酸法、酶法以及介于这两者之间的酸酶法、酶酸法。 酸法与双酶法的优缺点比较:
(1)酶促反应条件温和,水解产生的副产物少,对微生物的生长有利。
双酶法淀粉水解首先使用耐高α-淀粉酶进行淀粉的液化,此时水解液中的葡萄糖很少,不具备生成副产物的物质条件。
(2)正因为上述原因,淀粉水解产率较高,通常糖的转化率可以提高10%以上。
(3)可以直接使用粮食进行双酶法水解,因为双酶法水解的条件温和,对于粮食中的蛋白质等其他物质的破坏较少。
(4)双酶法水解使用的淀粉乳浓度较高,可以达到20Be以上,而采用酸法水解,淀粉乳的浓度通常只有12Be
4.双酶法淀粉的水解通常使用哪2种酶?其作用特点分别是什么?
α-淀粉酶 :又称为淀粉液化酶,只作用于淀粉α-1,4葡萄糖苷健,其作用特点是可以快速将长链的淀粉水解成短链糊精,其水解速度随着淀粉链长度的降低而变得越来越慢,换言之,该酶不可能将淀粉完全水解成葡萄糖,因此该酶的淀粉水解产物中以短链
的糊精为主,含有少量的葡萄糖。
淀粉α-1,4;1,6葡萄糖苷酶,又称糖化酶,可以水解淀粉分子的α-1,4;或α-1,6葡萄糖苷健,其作用特点是,淀粉的分子链越短水解速度越快,水解产物为葡萄糖。
5.培养基工业灭菌的方法主要是采用蒸汽灭菌,其灭菌的原理是什么? 灭菌过程符合对数残留定律,写出理论灭菌时间的计算公式。
答:所谓灭菌就是杀死一切微生物,包括微生物的营养体和芽孢,在工业生产中,对于培养基、管道、设备的灭菌,通常采用蒸汽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并保温一段时间的灭菌方法,称之为湿热灭菌。借助蒸汽释放的热能使微生物细胞内蛋白质、酶、核酸分子内部的化学键特别是氢键受到破坏,引起不可逆的变性,致使微生物死亡的过程。在有水分存在的情况下蛋白质更易受热而凝固变性。湿热灭菌的显著优点是:使用方便,无污染,而且其冷凝水可以直接冷凝在培养基中,也可以通过管道排出。
6.生物反应器灭菌的操作要点有什么?
将配置好培养基打入生物反应器内进行实消,操作要点如下: 1. 定期检查设备、管道有无渗漏,主要是:冷却管道,夹套。
2. 培养基升温时,打开所有的排气阀门,排掉空气,当培养基的温度升到灭菌温度时,进入保温操作阶段,此时要求与反应器相连的所有管道出于两个状态:进汽或出汽,目的是对管道进行灭菌。
3. 培养基升温时开动搅拌系统,以使培养基内部传热均匀,当温度升温到100℃时,停止搅拌,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轴承,另一方面,当培养基的温度升温到100℃时,培养基的沸腾,可以起到搅拌作用。
4. 注意辅助设备的灭菌:空气过滤器、计量罐、流加管道与流加液贮罐,空气流量计等。 5. 保温期间,要求罐压:0.09—0.10MPa,温度:118—121℃,时间:30分钟。
6. 灭菌结束后,需要立即引入无菌空气,保证罐内压力后方可冷却,目的是防止培养基的冷却使罐内形成负压,易染菌。
7. 配制培养基时,应充分考虑培养基在灭菌时的稀释(体积的增加),通常体积可增加20%左右,灭菌时间越长,体积增加的越多。
7.以化学反应动力学为基础,说明高温短时灭菌可以减少培养基营养成分损失的原因。
培养基的灭菌过程实际上是营养成分破坏、菌体死亡的两个平行性反应,
对于平行性反应,反应温度的提高,其两个平行性反应的速度常数都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大小)却不同,其比值可以表示为: lg(k2/k1)/lg(k,2/ k,1)= E / E, ?? (5)
实验证明:营养成分为破坏的反应的活化能E的值为 E, = 8.36—83.6*103 J/mol 而菌体死亡的活化能E
芽孢:E = 418*103 J/mol E =
无芽孢:E = 209—250*103 J/mol 显然,(5)式的比值 〉1,说明提高温度对于第二个平行反应,即菌体死亡的反应是有利的。提高温度,虽然两个平行性反应的反应速度常数都提高了,但是,达到同样的灭菌效果,所需要的时间却缩短了,由于第一个反应也就是营养成分破坏的反应速度常速增加的少,因此,有利于减少培养基在灭菌过程中营养成分的破坏。换言之,高温短时
灭菌对于培养基营养成分是有利的。
8.掌握以下几个概念:
理论灭菌时间:理论计算中培养基的灭菌过程所用的时间 t = 2.303/k * lnN0/NS 式中——N0,NS: 分别表示灭菌前、灭菌后培养基中菌体的浓度(个/ml)
对数残留定律:即微生物的热致死规律,在一定温度下,微生物热死遵循分子反应速度理
论,在微生物受热失活的过程中,微生物不断被杀死,活菌数不断减少,其减少速度随活菌残量的减少而降低。—dN/dt=K*N
实消:将配置好的培养基输送到生物反应器,在反应器内进行灭菌。优点:不需要特定的设备,
操作、管理比较灵活。
空消:在生物反应器内没有物质时对其进行灭菌。意义:由于空消时反应器内的死角少,蒸汽的
传热效率高,对于反应器灭菌效果好,通常在较长时间没有使用的反应器、染菌的反应器、更换菌种时都要进行空消。采用培养基连续灭菌的工艺,需要空消。
连消:培养基连续灭菌的工艺,即把发酵罐预先灭菌好,将培养基在发酵罐外采用高效设备连续不断地进行加热,保温灭菌和冷却,然后灭菌进入已灭菌好的发酵罐里。
波美度: 波美度(Be)是表示液体浓度(比重)的一种方法,其和液体比重之间有下列关系: d = λ/λ- Be 式中d:液体的比重 λ:模数
第四章 1. 基本概念:
能荷:生物体所具有的能量水平 。能荷 = ([ATP] +1/2[ADP])/([ATP] +[ADP] +[AMP]) 显然,能荷在0—1之间。
糖酵解:葡萄糖经过无氧分解成丙酮酸并生成ATP的过程。其主要过程是:糖原或葡萄糖经磷酸化变成二磷酸果糖,进而分解成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磷酸甘油醛脱氢生成丙酮酸,在糖酵解过程中净生成2分子ATP。
TCA循环: 丙酮酸在有氧的条件下,在丙酮酸氧化脱羧酶系(脱氢酶)的作用下,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CH3-CO-SCoA,进入TCA循环,彻底氧化成CO2和H2O。 反应式如下: C6H12O6 = 6CO2 + 6H2O +38ATP+ 3 NAD(P)H
HMP途径:6-磷酸葡萄糖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作用下氧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再生成5-磷酸戊糖,通过戊糖代谢分解成三碳化合物和二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与EMP途径联系,二碳化合物进入TCA循环。是将葡萄糖彻底氧化成CO2和H2O,并有35分子的ATP生成的过程 反应式:C6H12O6 = 6CO2 + 6H2O +35ATP
甘油发酵: 在厌氧或好氧条件下培养酵母,利用糖分生成甘油的过程。
侧系呼吸链:NAD(P)H经过该呼吸链,可正常传递H+,将其氧化为H2O,但是并没有氧化磷酸化生成ATP,不能够正常产生ATP的呼吸链称之为侧系呼吸链。
标准呼吸链:NAD(P)H经过该呼吸链,可正常传递H+,将其氧化为H2O,但是并没有氧化磷酸化生成ATP,能够正常产生ATP的呼吸链称之为标准呼吸链。
二氧化碳固定化反应:二氧化碳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还原性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初级代谢:是指微生物合成它们生长所必需的物质的诸如:糖、氨基酸等以及由这些化合物形成的高分子物质如: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的代谢,称之为初级代谢。那么,这些化合物统称之为:初级代谢产物。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