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3.2012-2013-1综合与设计性实验讲义
单糖苷、双糖苷或三糖苷)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一般的游离黄酮苷元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腈等有机溶剂及稀碱中。黄酮类化合物糖苷化后,水溶性增加,脂溶性降低,一般易溶于热水、甲醇、乙醇及稀碱溶液,而难溶于苯、乙醚、氯仿、石油醚等亲脂性有机溶剂。游离黄酮和黄酮苷一般都含酚羟基,故都可溶于碱中,加酸后又沉淀出来,可利用此性质提取、分离黄酮类化合物。
玉米须中含黄酮类物质,能清除羟基和DPPH自由基,有调节小鼠脂质代谢、抗衰老和抗疲劳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的玉米须提取物也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
多糖又称多聚糖(polysaccharide),由单糖聚合成聚合度大于10的极性大分子,分子量为数万至数百万,是构成生命活动的4大基本物质之一,与生命的多种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多糖是自然界含量最丰富的生物聚合物,几乎存在于所有生物体中。多糖的种类繁多,传统水提法是研究和应用的最多的一种方法。水提法可用水煎煮提取,也可用冷水浸提。
玉米须多糖在玉米须中含量1~4%,是玉米须最主要的水溶性成分之一。大量试验证明多糖具有抗病毒、增强免疫力、抗肿瘤、延缓衰老、降血糖、抗凝血等多种功效。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
圆底烧瓶、冷凝管 烧杯2只,10mL、50mL量筒各1个,滤布,滴管,蒸发皿,pH试纸,玻璃棒,恒温槽,减压装置一套。紫外分光光度计,容量瓶。
2.试剂
玉米须10.0g(干燥至恒重,过40目筛,精密称取)乙醇、蒸馏水、浓盐酸、浓硫酸、苯酚、三氯化铝、锌粉、萘酚
四、实验步骤
1g玉米须放入150ml的圆底烧瓶中,以30倍水量、恒温水浴锅加热至90℃,开始计时,反应1h,离心3min(3500转/min),上清液抽滤, 1.提取
(1)黄酮苷
取玉米须柱头2.0g放入圆底烧瓶中,以1∶20为料液比,用60%乙醇于80℃水浴内提取1h;倒出,加入10mL溶剂提取30min,共提取2次,合并两次提取液过滤后,置50mL容量瓶中定容。
(2)多糖
取玉米须柱头2.0g放入圆底烧瓶中,以1∶20为料液比,用蒸馏水于90℃水浴内提取1h,倒出,加入10mL溶剂提取30min,共提取2次,合并两次提取液过滤后,置50mL容量瓶中定容。 2.鉴别
(1)α萘酚试验(Molisch紫环反应) 取检品的水溶液1ml,加5%萘酚试液数滴振摇后,沿管壁滴入5-6滴浓硫酸,使成两液层,待2-3分钟后,两层液面出现紫红色环(糖、多糖或甙类)。 多糖类遇浓硫酸被水解成单糖,单糖被浓硫酸脱水闭环,形成糠醛类化合物,在浓硫酸存在下与α萘酚发生酚醛缩合反应,生成紫红色缩合物。
11
(2)盐酸一镁(或锌)粉试验
取检品的乙醇溶液1ml,加放少量镁粉(或锌粉),然后加浓盐酸4-5滴,置沸水浴中加热2-3分钟,如出现红色示有游离黄酮类或黄酮甙(以同法不加镁或粉做一对照,如两管都显红色则有花色素存在。如继续加碳酸试液使成碱笥即变成紫色双转变为蓝色,即证明含花色素)。
黄酮类的乙醇溶液,在盐酸存在的情况下,能被镁粉还原,生成花色甙元而呈现红色或紫色反应(个别为淡黄色、橙色、紫色或蓝色)。这是由于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一个碱性氧原子,致能溶于稀酸中被还原成带四价的氧原子即锌盐。本法是鉴别黄酮类的一个反应。但花色素本身在酸性下(不需加镁粉)呈红色,应加以区别。 3.含量测定方法
(1)黄酮含量测定
2g玉米须40mL乙醇,提取出来的提取液浓缩至接近50mL(小于50mL),然后用60%乙醇定容至50mL,摇匀,过滤, 精密移取续滤液4mL于10mL容量瓶中,精密加入0.1mol/L三氯化铝甲醇显色剂溶液4ml,摇匀,定容,放置10分钟。以60%乙醇为空白,测定吸光度,代入上述回归方程中,计算出百分含量。Y=29.302X+0.0213 相关系数:r=0.9999。黄酮在4ug-20ug/mL范围内,吸收度和糖含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多糖含量测定
取玉米须柱头2.0g放入圆底烧瓶中,以1∶20为料液比,用蒸馏水于90℃水浴内提取1h,倒出,加入10mL溶剂提取30min,共提取2次,合并两次提取液过滤后,置50mL容量瓶中定容。取滤液5mL,定容于25ml容量瓶,摇匀。从25ml容量瓶中移液0.5ml至10mL具塞试管,加1ml5%苯酚,3.5ml浓硫酸,40℃恒温水浴30min,自然冷却15min至室温,在490nm处测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计算出浓度,最后计算出得率。同时精密吸取蒸馏水0.5ml, 于10ml试具塞试管中,加入5%苯酚溶液1 mL,迅速加入3.5ml浓硫酸,迅速摇匀,同法做空白在490 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A)值如下:
y=0.0038+5.91x,相关系数,r=0.9999,在糖含量60~140μg/mL范围内,吸收度和糖含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模块二
实验五 高锰酸钾法测定蛋壳中CaO的含量(设计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间接氧化还原测定CaO的含量。
2.巩固沉淀分离、过滤洗涤与滴定分析基本操作。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进行实验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鸡蛋壳的主要成分为CaCO3,其次为MgCO3、蛋白质、色素以及少量的Fe、Al。利用蛋壳中的Ca2+与草酸盐形成难溶的草酸盐沉淀,将沉淀经过滤洗涤分离
12
2?后溶解,用高锰酸钾法测定C2O4含量,换算出CaO的含量,反应如下:
2?2? Ca?C2O4??CaC2O4?
CaC2O4?H2SO4??CaSO4?H2C2O4
??2?5HCO?2MnO?6H?2Mn+10CO2??8H2O 2244
2?CO24某些金属离子(Ba,Sr,Mg,Pb,Cd 等)与能形成沉淀对
2+2+2+2+2+
测定Ca2+有干扰。
三、实验步骤
1.蛋壳的处理。
2.CAO含量的测定。
四、思考题
1.用高锰酸钾滴定草酸根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2.用(NH4)2C2O4沉淀Ca2+,为什么要先在酸性溶液中加入沉淀剂,然后在70~80℃时滴加氨水至甲基橙变黄,使Ca2C2O4沉淀?
3.为什么沉淀要洗至无Cl离子为止?
4.如果将带有Ca2C2O4沉淀的滤纸一起投入烧杯,以硫酸处理后再用KMnO4滴定,这样操作对结果有什么影响?
-
实验六 维生素C药片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综合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标定I2标准溶液浓度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直接碘量法及其操作。
二、实验原理
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属水溶性维生素。它广泛存在水果和蔬菜中,辣椒,山楂,番茄中含量尤为丰富。维生素C具有许多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功能,临床上用于坏血病的预防与治疗,也用于贫血,过敏性皮肤病,高血脂症和感冒的治疗。成年人每日应维持维生素45mg左右,儿童40mg。维生素属于外源性维生素,人体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在日常生活中,烹调食物过熟会破坏其中的维生素,水果过熟维生素含量也会减少。因为维生素还是一种还原剂,其于烯二醇基极易被氧化,因此可间接防止其他物质被氧化,所以维生素也是一种抗氧化性,可以抑制由吸烟而形成的活
13
性生化氧化剂,延缓机体的衰老。维生素药片由维生素C和添加剂组成,呈白色或略带淡黄色。
本实验采用碘量法测定维生素药片中抗坏血酸的含量。碘量法是基于I2的氧
-化性及I的还原性进行测定的方法。固体碘在水中溶解度很小且容易挥发,通常将I2溶解于KI溶液以配成碘溶液,溶液保存于棕色磨口瓶中。,碘液可以用As2O3标定,也可以用已标定的Na2S2O3标准溶液标定。
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I2标准溶液,接近终点时,溶液呈浅黄色,加入淀粉指试剂(如滴定前加入,由于碘一定粉吸附化合物的形成,不易与Na2S2O3反应,给滴定带来误差),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即为终点。用已经标定的I2标准溶液直接测定维生素药片中抗坏血酸含量,抗坏血酸分子中的烯二醇基可被I2氧化成二酮基,即
由于抗坏血酸在碱性溶液中易被空气氧化,因此在地定时需加入HAc,使反应在弱酸条件下进行,以减少副反应的发生。用淀粉溶液作为指示剂,终点时,过理的I2与淀粉生成蓝色的加合物,反应很灵敏。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
移液管,锥形瓶,容量瓶,酸式滴定管。 2.试剂
Na2S2O3标准溶液(0.02mol/L需标定)。I2标准溶液(0.01mol/L),维生素药片,淀粉指示剂(0.5%),乙酸溶液(2mol/L),KI(AR),K2Cr2O7(分析纯),Na2S2O3(化学纯)
四、实验步骤
1.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0.02mol/L Na2S2O3溶液的配制
用台式天平称取Na2S2O35H2O约1.2g,溶于适量刚煮沸并已冷却的水中,加入约0.02g后,稀释至250ml,至入细口试剂瓶中,放置1~2周后标定。
(2)0.01mol/LI2溶液的配制
在台式天平称取I2(预先磨细过)1.2~1.3g,置于250ml烧,加2.4gKI(s),再加入少量水,搅拌,待全部溶解后,加水稀释至250ml。混合摇匀后,储藏在棕色细口瓶中,放置于暗处。
(3)Na2S2O3标准溶液的标定
精确称取0.12g基准试剂(先干燥过)于100ml小烧杯中,用少量水溶解后转入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从中移取25.00ml于250ml锥形瓶中(最后用带有磨口塞的锥形瓶或碘瓶),加入10~20ml水使之溶解。加0.4gKI(s)、10ml
1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