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案教
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一、随机导入,提出课题(板书题目)(2分钟) 蓬莱是个好地方。她有海市之胜,仙阁之美,还有八仙过海的神话传说。历代文人墨客视蓬莱为仙境。苏轼写诗称赞到:“东方云海空复空,神仙出没空明中”。可人人都说家乡好,我的家乡也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大家知道我来自哪里吗?对,东方的圣城--曲阜,孔子故里。我们大家都知道,孔子是我们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堪称万世师表。今天我们就学习《论语》中一篇最具文学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坛开课授徒的场景。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投影)
二、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8分钟)
1、范读。交代咏读文章的要领:语速缓慢,以显古诗文的雍容之风;语调悠长,以彰古诗文的典雅之气。(投影) 2、自读课文。 要求:
⑴、文章主要说了什么事?
⑵、注意文章咏读要领,要老先生一样摇头晃脑地读起
来。正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寿镜吾先生读文的情况,“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然后他微笑起来,将头仰起来,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下面我们就端起书本,坐直上身,一起摇头晃脑地读起来。 明确:“志向”问题,按先后顺序先后是问志--述志--评志(板书)
三、评志与述志(10分钟)在评价中集中反映了老夫子的思想,那么我们先看一看评志部分。
文章一共有四个人述了自己的志向,按照说的顺序分别是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 1、孔子评子路(投影)
评语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这里既有对子路的肯定,也有批评,那么肯定的是什么?批评的是什么?(引导:到上文找答案,并找男同学齐读这段文字,提示注意朗读要领)
明确:批评“其言不让”,为何?“千乘之国”说明其抱负宏大;“摄乎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极言自己有非凡的治国才能。肯定他的“为国以礼”,即用礼来治理国家,是儒家为政的核心。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2、孔子评冉有:“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其中暗含老夫子的什么意思?(还是到上文找答案,找女生齐读,提示与男同学竞争,并注意朗读要领) 明确:他所治理的当然是国家,治国就应当“以礼”。他不必如此谦逊“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孔子评公西华:“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为何说“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找个别同学读,提示注意朗读要领)
明确:肯定“宗庙会同”也是国家政事,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暗含何意? 明确:鼓励他勇挑重担。公西华是当时的外交家,《论语雍也》一章中说“子华使于齐”他通晓礼仪,善于独立思考。
4、孔子评曾皙:“吾与点也!”(10分钟) 好象他没有谈到治国的问题,好象只不过是描写了一幅“春游图”,为何他老人家说“吾与点也”?大家前后左右自由结合讨论一下。找同学回答,只要有道理就肯定同学的看法。
对于这一点,不同的学者专家有不同的解释,我们课本上说的也是其中的一个观点。我以为这不是春游的描写,阳春三月,我们北方天气还比较冷,冬装刚去,“春服既成”,怎么可能下河洗浴?我想这是曾点通过对求雨仪式的描绘含
蓄地表达了儒家“为国以礼”的最高精神境界。 明确:
⑴、舞雩,祭天祷雨之处。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浴”就是沐浴斋戒,取信于神灵。“风”即讽诵,吟读诗篇,所以诗经中有《国风》。由此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施以教化,“咏而归”,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向大同社会迈进。那么这段文字就可以翻译成:“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斋戒完,登上祈雨台。在祈雨台上讽诵诗篇,祈求上苍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我们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儿归来。” ⑵、当时社会动乱,诸侯“争于力”,战乱频仍,诸侯国内部,尤其是大国内部十分混乱,权臣间或强大氏族间的你吞我杀,互相兼并,甚至权倾朝野。鲁昭公和鲁哀公就曾经流亡国外,客死他乡。所以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的时代。因而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主张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制度。以此来安定社会,在此基础上再求得百姓富庶,然后施以教化,《论语子路》一章中说,人口稠密之后,就富之教之,“为国以礼”。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