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说明文的片段
常见题型:
1、辨析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解题思路】
(1)辨析说明方法(审题注意有没有“主要”二字) (2)根据“就近原则”和“贴切原则”来分析其作用 (3)对全文说明对象的作用 【例】 《重金属污染就在你身边》(2012届二模黄浦卷)★ 第17题:第4段主要运用 列图表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简明直观地介绍了铅、镉、汞、砷、铬五种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对人体的主要危害及易受害人群。(4分) 【备注】 对于“列图表”的说明方法,其作用要注意分析表格的标题和每一列项、横项所反映出的信息。
2、概括例子的主要内容 【解题思路】
语言表述格式: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3、文中所举的几个例子能否删去一个,为什么? 【解题思路】表态+概括+区分角度+找照应+全面充分 (1)表态
(2)概括这几个例子的主要内容 (3)分析这几个例子分别从哪些角度(哪些方面)对事 物进行说明的
(4)这几个例子与文中的语句是否有照应 (5)结论,这样可以使说明的内容更全面更充分(或多 侧面、多角度地说明了事物) 4、根据文意,补充一个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并简述理由 【例十一】 《“无纸化办公”——言不由衷的“伪低碳”》 (2012届一模崇明卷) 第20题: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伪低碳还有不少。请举一例并简要阐述理由。(4分) 答:如电瓶车。表面上看不用燃烧煤、柴等造成环境污染,但用电量的增加和废弃的蓄电池同样
会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负担,并非真正的低碳环保。 【解题思路】
(1)典型(2)真实(3)紧扣题意,简要说明 三、说明文的结构 (一)说明顺序的种类
1、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的条理结构。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结构的一定顺序来安排文章条理。 例如,由表及里、从上到下、由远及近、从前到后等 语言标志:地点或方位变化的词语 3体到抽象、由一般到个别、由特性到功用、因果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 “首先、其次、再次”,“还”、“更”、“最” 一般用途:用在阐明事理的说明文中,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备注】一篇说明文有的只用一种说明顺序,有的以一种为主,综合运用其他说明顺序。
审题时要注意所问的文本区域。
(二)理清说明文结构,要善于抓住文中的一些语言标志: 1、表序号的词语,如:一、二、三;首先、其次等。 2、自然段的起始句,常常点明本段文章要说明的内容。 3、统领句,有的统领全文,有的统领几段。 4、小结句,往往在每段末尾部分,有小结本段的语句。 5“不但??而且??”、“既??又??”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标题的作用
1、指出文章的说明对象 2、引出下文的具体说明
3、往往运用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吸引读者 阅读兴趣 (四)段落(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开头段(句)(点题、明确说明对象、总领下文、引出下文的具体介绍、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 2、文中段(句)(题目所涉及的往往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有些段落也可能只有“引出
下文”的作用) 3、结尾段(句) (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补充说明、提出倡议、建议、引发读
者思考等) 常见题型:
1、辨析运用了何种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 【例十二】 《古代文房珍品——砚》(2012届一模d卷) 第18题:第2段介绍砚台时采用了 时间 顺序,主要说明了砚台的来源与发展。(4分) 【解题思路】
(1)辨析说明顺序(抓语言标志) (2)根据不同说明顺序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此处运用这种说明顺序的作用 2、段落不能互换位置的理由 【解题思路】概括+说明顺序+照应 (1)概括段意
(2)从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的角度来分析不可互换的理由 (3)从段落与上下文语句的照应关系上分析不可互换的理由 3、(文尾)段落能否删去(是否多余)的理由 【解题思路】 (1)(内容上)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 (2)(结构上)分析它从什么角度对上文内容做(补充)说明;与文中句子有没有照应的关系 (3)(总结)这样可以使整篇文章的说明内容更全面完整 【例】 《3d时代,我为何会晕》(2012届一模静安卷)★ 第20题:第5段从内容上看并未对3d眩晕的成因作出解释,作者为何要写这段?(3分)
答:因为第5段所写的现象是现实中真实存在但无法用上文的理由来解释的,作者写这
一段是对上文内容的补充说明,这样可以使整篇文章的内容更全面完整。 4、(文中)段落的作用 【例十四】
《汉字美在多维》(2012届一模浦东卷) 第17题:第2段在文中的作用是(1) (2) (6分) 答:(1)这一段形象地说明了空间维度越多,自由度就越大(2)引出下文对汉字美在多
维的内容的具体介绍。 【解题思路】
(1)内容上: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 (2)结构上:引出下文的具体介绍,或承上启下(过渡段) 5、题干中的一段文字应该放在原文中的哪一处,并说说理由。 【例】 《揭开害羞之谜》(2012届一模嘉定卷) 第20题:阅读相关链接,结合文本,回答问题。“相关链接——伯纳德??(略)”如果把
这段文字放入原文中,应在第 段和第 段之间最合适。 【解题思路】 (1)概括题干中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思考它从什么方面介绍(或阐明)本文的说明对象
(2)梳理文章脉络,从文章的结构和说明顺序的角度来思考它的位置 (3)从它与文中句子的照应关系上来思考它的位置 6、补写句子 【例】 《3d时代,我为何会晕》(2012届一模静安卷) 第17题:根据下文,请在第2段的画线处填上恰当的短句。(2分) “想搞明白这些人身上发生了什么,就要知道”篇四: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 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 1、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统筹方法》等。 2、以其介绍的客观规律及其知识体系的不同: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
3、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的不同: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三、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1、 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臵关系依次说明: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 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
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例如《食物从何处来》就是以逻辑顺序说明事物的。又如:《向沙漠进军》一文,讲了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法,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说明,运用了逻辑顺序。《苏州
园林》运用了整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 四、说明文的结构方式: (一)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概括)—分(具体)”式、“分—总”式。 (二)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
到一般、结果到原因等等。 (三)并列式。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五、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 画图表、引资料 (8种)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作用: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2)举例子:——作用: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3)列数字:
——作用: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4)打比方:就是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作用: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作用: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6)分类别:就是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作用: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7)画图表:——作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引用有关名言、资料、典故、诗词、民彦、俗语、传说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
明、介绍事物。——作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六、说明语言: ——准确(科学性):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
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生动(趣味性):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或引用了故事、传说、谜语、诗句等。 七、说明文的中心句与支撑句 ?有现成的中心句,但是有中心,可以通过阅读概括出来中心句。 ?
中考说明文考试内容和目标要求 1 、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概括; 2、 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3.对说明结构及其顺序的理解与把握; 4.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与分析;
5.对重要词、句的理解及对说明语言的品味; 6.根据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
际或经验进行联想、想象; 7.对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与评价 8.对文本与链接材料进行综合
理解。 ——近年来北京地区中考说明文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