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一地理地球上的大气2

高一地理地球上的大气2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5 7:27:12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

(2)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显著。经过大气层的削弱作后,到达地面的主要是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部分。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

(2)地面增温后产生长波辐射,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因此说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大气产生大气辐射,其中很大一部分能量返回给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二、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1、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及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图示: 太阳辐射 冷热不均 根本 原因 空气 垂直 运动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直接 原因 空气 水平 运动 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同一高度 一般情况 气温高、气压低 气温低、气压高 越往高、气压越低 不同高度 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

4、局部地区的热力环流

(1)山谷风:因白天山顶比山谷升温快,使得气流从山谷吹向山顶形成谷风,夜晚则山风。

(2)海陆风:由于这种昼夜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近地面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使得气流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则形成陆风。

(3)城市风:因为城市中人类活动释放大量的热量,出现气流在城市上升,郊区下沉,再由郊区流回到城市的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一)作用力 (hPa) 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1006 (1)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1008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在同一副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的地方,1010 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2.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1)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1002 等压线 (2)判定: 1004 (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1006 (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左,低压在右。

1008 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1010 (1)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北半球) (2)可以减小风速 (二)风向

1、高空大气中的风向

(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在理想状态下,空气质点只受一个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2)、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平行与等压线 但风一旦形成必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平行与等压线 2、近地面的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3、等压线上风向的判读 原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等压线 高压指向低压 平 行 于 等 压 线 地 转 偏 向 力 斜 穿 等 压 线 摩 擦 力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大气环流的意义: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3、三圈环流

1、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转 ③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大气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形成单圈环流 。

2、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太阳直射点赤道(不移动)○,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三圈环流。 3、形成原因:①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4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

偏向力的共同作用。

5、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

6、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往返移动。从北半球来说,气压带与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二、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夏海陆气温的差异,进而造成了气压的差异,使气压带呈不连续的分布。 (1)7月: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其中亚洲低压最突出,从而使副高仅保留在海洋 (2)1月: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尤以亚洲高压最强烈,使副极地低压带仅保留在海

洋上。 亚洲大陆 太平洋 北美大陆 高压 低压 大西洋 冰岛低压 亚速尔高压 一月 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七月 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单一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西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多雨) (2)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副高)——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明显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2.气候类型的判断

(1)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以亚、欧为基础)

(2)、主要气候类型的比较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 热带季风 热带沙漠 分布规律 南北纬10°之间 南北纬10°—回归线之间 南北纬10°—回归线大陆东岸 南北回归线—30°大陆内部、西岸 成因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赤道低压、信风带交替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副高或信风带控制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副高和西风带交替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大陆气团控制 气候特征 终年高温多雨 全年高温,干湿季交替 全年气温高,雨季集中 全年干旱少雨 冬温夏热,夏季降水多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终年温和多雨 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35°大陆东岸 亚热亚热带季风 南北纬25°带 地中海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温带季风 温带 温带海洋 温带大陆 亚寒亚寒带大陆 带 寒带 苔原带 冰原 南北纬35°—55°大陆东岸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 北极圈附近 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 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 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 极地大陆(海洋)气团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 极地气团控制 极地气团控制 气温随高度变化 全年严寒 全年酷寒 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高高山高山高原气高原 候 月均气温(℃ 度增加而降低 (3)、世界各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

温度带 气候类型 最冷月 最热月 降水型 (少雨 年雨 夏雨 冬雨)型 年降水量(mm) 高 寒 带 冰原气候 苔原气候 <0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0 <10 >20 10~20 少雨型 纬<250 一、锋与天气 1、锋面的定义

(1)气团是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2)锋面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锋线是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锋是锋面和锋线的统称。 2、锋与天气 锋面 气团移动 符号 冷气团主冷锋 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暖锋 动向冷气团移动 ▲▲▲▲ 过境前天气 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典型实例 寒潮、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的大风、沙暴等

二、低压系统与高压系统

1、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 2、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 定 义 气 旋 反气旋 亚 寒 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温带<400 700~1000 500~600 300~1000 >1000 少雨型 <125 1500~2000 750~1000 >2000 中纬 亚热带 >20 低 热 纬带>25 准静冷暖气团 止锋 势力相当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阴天、降冷气团控制,气压雨、刮风、升高,气温和湿度降温 骤降,天气晴朗 ●●●● 暖气团控制,气压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多云、连下降,气温和湿度下游地区活动较为频繁的续性降水 上升,天气转晴。 暖锋 天气转晴,具体情况受过境后的控制气团影响 晴朗 持续阴雨天气 “梅雨” 低气压中心形成的大型空气“旋涡” 高气压中心形成的大型空气“旋涡” 成 因 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运动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气流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而形成“旋涡” 低气压 上升 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运动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气流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而形成“旋涡” 高气压 下沉 中心气压 垂直 气流 方向 方向 水平 方向 一般 天 气 情况 对我国 的影响 N——逆时针辐合 S——顺时针辐合 上升空气容易凝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天气就是强烈的热带气旋 N——顺时针辐散 S——逆时针辐散天 下沉气流因升温不易冷凝,天气晴朗 夏季,长江流域的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副热带高压 冬季,寒冷干燥的天气——蒙古高压 示意图 (北半球)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2、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 3、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

4、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海平面土升。

2、通过影响温度而影响气候和农作物,甚至会加重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 3、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如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世界很多国家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如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

3、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4、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如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 5、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搜索更多关于: 高一地理地球上的大气2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 (2)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显著。经过大气层的削弱作后,到达地面的主要是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部分。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 (2)地面增温后产生长波辐射,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因此说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大气产生大气辐射,其中很大一部分能量返回给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二、热力环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