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形势下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与出路问题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形势下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与出路问题探析
作者:翟纯纯 李金泰 黄易飞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12期
摘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党政后备人才、推进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学生村官是农村干部中最具希望的一支队伍,也是一个最具独特性的群体,他们到农村工作的首期聘期是三年,其培养和出路问题至关重要,关系到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热情,关系到大学生村官个人的发展前途,关系到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持续开展。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培养;出路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12-0175-02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国家层面的人才战略工程。经过连续几年的公开选聘,预计到2015年年底,全国大学生“村官”数量将达到40万人。面对规模庞大的大学生“村官”队伍,如何确保他们在基层“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是政府和社会的热切愿望。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村官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当今严峻的形势下,大学生村官面临的挑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困难,包括供大于求、论资排辈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内部压力,即村官本身的素质与基层要求的差距[1]。
1地方只能提供有限的岗位
随着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全面实行,大学生村官人数急剧增加,然而与之相对应的岗位却没有增长。以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为例,截至2012年12月底,该市630个行政村和城市社区有在岗大学生村官427人,党组织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的职数有限,其中还有一定比例的“一肩挑”。这种“供大于求”的现状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村官们的工作热情。 2基层存在严重的论资排辈现象
在基层成长起来的村干部与大学生村官相比,虽然年龄和文化优势不明显,但是有着大学生村官所不具备的工作经验等优势。乡镇一方面担心大学生村官担任“两委”正职会打击其他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担心大学生村官太嫩顶不住、太浅压不住,所以在使用大学生时倍加谨慎,仅让大学生担任副职。从兴化市的实践来看,担任“两委”正职的大学生村官,与机关选派干部和本地村干部相比,由于工作时间较短,工作经验和人脉资源的缺失在工作能力和实绩上确有一定差距,这极大地制约了他们在基层树立威信、放手开展工作。 3乡镇害怕失败不敢大胆任用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