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周长》优秀教学设计
师:从这个图中,你又能推断出,圆的周长一定大于直径的几倍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完成导学单。(一个组一张导学单)(2分)
②师:哪个组的同学愿意来汇报你们的想法?
(学生上台边演示边汇报。)
生:我们觉得圆的周长一定大于直径的3倍。因为圆的周长大于正六边形的周长,而正六边形的周长等于6条半径,也就是3条直径,所以圆的周长一定大于直径的3倍。
学生汇报后,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作强调:思路清晰,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想法,他们说圆的周长大于正六边形的周长(课件先演示圆一条弧与正六边形一条边的比较,再依次闪烁圆的一周和正六边形的一周,然后出示:圆的周长>正六边形的周长),而正六边形的周长等于圆半径的6倍,也就是直径的3倍(课件出示:直径的3倍)。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圆的周长>直径的3倍(课件演示:将“正六边形的周长”隐去,替换为“直径的3倍”)。
⑶确定圆周长与直径的倍数范围
师:刚才我们通过第一个图得到了“圆的周长<直径的4倍”,又通过第二个图得到“圆的周长>直径的3倍”(课件配合演示),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圆的周长在直径的3倍到4倍之间(出示:直径的3倍<圆的周长<直径的4倍)。
6.介绍圆周率发展的史料
师:可是3倍到4倍之间还有很多数啊,能不能再缩小范围呢?其实啊,如果我们继续增加正多边形的边数,正12边形,正24边形……,继续往下算,就可以得到更加接近的范围,这就是无限逼近的方法:(板书无限逼近)。数学家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的,他们获得了哪些成就呢,一起看看吧。
播放微课(微视频配音节奏要调整) 7.认识圆周率
师:人类花了几千年的时间,最后终于达成了一个共识,无论是大圆还是小圆,它的周长除以直径都得到一个固定的数,这个数叫做“圆周率”,用π表示(板书:圆周率、π)。
大家看屏幕,圆周率是个怎样的数? 生1:无限小数 生2:无限不循环小数
师:对,圆周率是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便于计算,通常取3.14。
(板书:π≈3.14) 三、建立圆周长计算模型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14倍,那现在你会计算的方法得到圆的周长吗?如果知道了圆的直径,怎样计算它的周长?
生1:用直径乘以圆周率 生2:用圆周率乘以直径
师:为了简便,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为C=πd。(板书)
学生齐读。
四、练习反馈,拓展升华
1.师:现在你能计算这个菜板的周长了吗?(课件给出数据:d=20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展示订正。(展示时要求学生说出方法。不要纠结于格式以及是否带公式。)
2.师:如果我们知道的是圆的半径,又该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
生:先算直径,再算周长。 师:直径怎么算呢? 生:半径乘以2 师:再完整的说一遍
生:先用半径乘以2得到直径,再用直径乘以π(3.14)) 师:可以用字母表示,先算直径就是2r ,再乘以圆周率π(π.2r),,通常写成C= C=2πr。(板书:C=2πr)
师:真聪明,我们又创造出了圆周长了另一个计算公式。在历史上,我们中华民族有很多伟大的发明创造。这是古代人们发明的纺线工具——纺车,先纺好线,再把线织成布,才有了各式各样漂亮的服饰,充分展现了我们祖先的勤劳和智慧。 出示纺车图片,配诗句: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
师:纺车是什么形状?(近似圆形)
师:经过测量,这架纺车的半径是0.5米(在纺车图片上画出半径,标出数据r=0.5米),如果纺车每分钟转动20圈,1分钟能纺线多少米呢?
师: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请学生说出想法:要先算周长,再算1分钟能纺先多少米? 学生清楚了后,师:现在请同学们在导学单上快速完成。 完成后,师:谁来汇报一下,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展示算式和结果。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说说看,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生:我学会了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我知道了圆周率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我知道的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认识了圆周率,掌握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还知道了“化曲为直”和无限逼近的数学方法。大家积极配合,出色的完成了探究活动,老师要给你们点赞。同学们,圆还有更多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我们一起努力吧!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