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污水处理:给排水专业知识100问
絮凝时间宜为12~20min,用于处理低温或低浊水时,絮凝时间可适当延长。
絮凝池竖井流速、过栅(过网)和过孔流速应逐段递减,分段数宜分三段,流速分别为:
(1)竖井平均流速:前段和中段0.14~0.12m/s,末段0.14~0.10m/s;
(2)过栅(过网)流速:前段0.30~0.25m/s,中段0.25~0.22m/s,末段不安放栅条(网格);
(3)竖井之间孔洞流速:前段0.30~0.20m/s,中段0.20~0.15m/s,末段0.14~0.10m/s。
絮凝池宜布置成2组或多组并联形式。
52、平流沉淀池设计参数如何确定?
答:平流沉淀池的沉淀时间,宜为1.5~3.0h。
平流沉淀池的水平流速可采用10~25mm/s,水流应避免过多转折。
平流沉淀池的有效水深,可采用3.0~3.5m。沉淀池的每格宽度(或导流墙间距),宜为3~8m,最大不超过15m,长度与宽度之比不得小于4;长度与深度之比不得小于10。
平流沉淀池宜采用穿孔墙配水和溢流堰集水,溢流率不宜超过300m3/(m?d)。
53、上向流斜管沉淀池设计参数如何确定?
答:斜管沉淀区液面负荷应按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确定,可采用5.0~9.0m3/(m2?h)。
斜管设计可采用下列数据:斜管管径为30~40mm;斜长为1.0m;倾角为60°。
斜管沉淀池的清水区保护高度不宜小于1.0m;底部配水区高度不宜小于1.5m。
54、侧向流斜管沉淀池设计参数如何确定?
答:斜板沉淀池的设计颗粒沉降速度、液面负荷宜通过试验或参照相似条件下的水厂运行经验确定,设计颗粒沉降速度可采用0.16~0.3mm/s,液面负荷可采用6.0~12m3/(m2?h),低温低浊度水宜采用下限值;斜板板距宜采用80~100mm;斜板倾斜角度宜采用60°;单层斜板板长不宜大于1.0m。
55、水力循环澄清池清设计参数如何确定?
答:水力循环澄清池清水区的液面负荷,应按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确定,可采用2.5~3.2m3/(m2?h)。
水力循环澄清池导流筒(第二絮凝室)的有效高度,可采用3~4m。
水力循环澄清池的回流水量,可为进水流量的2~4倍。
水力循环澄清池池底斜壁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宜小于45°。
56、脉冲澄清池清设计参数如何确定?
答:脉冲澄清池清水区的液面负荷,应按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确定,可采用2.5~3.2m3/(m2?h)。
脉冲周期可采用30~40s,充放时间比为3:1~4:1。
脉冲澄清池的悬浮层高度和清水区高度,可分别采用1.5~2.0m。
脉冲澄清池应采用穿孔管配水,上设人字形稳流板。
虹吸式脉冲澄清池的配水总管,应设排气装置。
57、气浮池设计参数如何确定?
答:气浮池宜用于浑浊度小于100NTU及含有藻类等密度小的悬浮物质的原水。
接触室的上升流速,可采用10~20mm/s,分离室的向下流速,可采用1.5~2.0mm/s,即分离室液面负荷为5.4~7.2m3/(m2?h)。
气浮池的单格宽度不宜超过10m;池长不宜超过15m;有效水深可采用2.0~3.0m。
溶气罐的压力及回流比,应根据原水气浮试验情况或参照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确定,溶气压力可采用0.2~0.4MPa;回流比可采用5%~10%。
气浮池宜采用刮渣机排渣。刮渣机的行车速度不宜大于5m/min。
58、哪些材料可用作滤料?
答:滤料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抗蚀性能。可采用石英砂、无烟煤和重质矿石等。
59、滤料层厚度(L)与有效粒径(d10)之比(L/d10值)范围如何确定?
答:滤料层厚度(L)与有效粒径(d10)之比(L/d10值):细砂及双层滤料过滤应大于1000;粗砂及三层滤料过滤应大于1250。
60、简述双层滤料、三层滤料及均质滤料如何组成?
答:双层滤料组成:上层采用密度较小、粒径较大的轻质滤料,下层采用密度较大,粒径较小的重质滤料。
三层滤料组成:上层采用密度较小、粒径较大的轻质滤料,中层采用中等密度,中等粒径的滤料,下层采用密度较大,粒径较小的重质滤料。
均质滤料的组成:沿整个滤层深度方向的任一横断面上,滤料组成和平均粒径均匀一致。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