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污水处理:给排水专业知识100问

污水处理:给排水专业知识100问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10:54:06

侧面进水孔不得小于0.5m,当水深较浅、水质较清、河床稳定、取水量不大时,其高度可减至0.3m;顶面进水孔不得小于1.0m;

(2)取水构筑物淹没进水孔上缘在设计最低水位下的深度,应根据河流的水文、冰情和漂浮物等因素通过水力计算确定,并应分别遵守下列规定:

顶面进水时,不得小于0.5m;侧面进水时,不得小于0.3m;

虹吸进水时,不宜小于1.0m,当水体封冻时,可减至0.5m。

41、取水构筑物进水孔格栅的栅条间距如何确定?

答:取水构筑物进水孔应设置格栅,栅条间净距应根据取水量大小、冰絮和漂浮物等情况确定,小型取水构筑物宜为30~50mm,大、中型取水构筑物宜为80~120mm。当江河中冰絮或漂浮物较多时,栅条间净距宜取大值。

42、取水构筑物进水孔格栅的过栅流速如何确定?

答:进水孔的过栅流速,应根据水中漂浮物数量、有无冰絮、取水地点的水流速度、取水量大小、检查和清理格栅的方便等因素确定,宜采用下列数据:

岸边式取水构筑物,有冰絮时为0.2~0.6m/s;无冰絮时为0.4~1.0m/s;河床式取水构筑物,有冰絮时为0.1~0.3m/s;无冰絮时为0.2~0.6m/s。

43、虹吸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答:进水自流管或虹吸管的数量及其管径,应根据最低水位,通过水力计算确定。其数量不宜少于两条。当一条管道停止工作时,其余管道通过的流量应满足事故用水要求。

进水自流管和虹吸管的设计流速,不宜小于0.6m/s。必要时,应有清除淤积物的措施。

虹吸管宜采用钢管。

44、采用活性炭吸附法处理水时,应符合哪些规定?

答:粉末活性炭投加点宜根据水处理工艺流程综合考虑确定,并宜加于原水中,经过与水充分混合、接触后,再投加混凝剂或氯。

粉末活性炭的用量应根据试验确定,宜为5~30mg/L。

湿投的粉末活性炭炭浆浓度可采用5%~10%(按重量计)。

粉末活性炭的贮藏、输送和投加车间,应有防尘、集尘和防火设施。

45、采用高锰酸钾预氧化时,应满足哪些规定?

答:高锰酸钾宜在水厂取水口加入;当在水处理流程中投加时,先于其它水处理药剂投加的时间不宜少于3min。

经过高锰酸钾预氧化的水必须通过滤池过滤。

高锰酸钾预氧化的药剂用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精确控制,用于去除有机微污染物、藻和控制臭味的高锰酸钾投加量可为0.5~2.5mg/L。

高锰酸钾的用量在12kg/d以上时宜采用干投。湿投溶液浓度可为4%。

46、简述混凝的机理?

答:主要有三种混凝理论,分别是:

电性中和:投入混凝剂提供大量的反离子,由于反离子浓度的增加,扩散层厚度变薄,滑动面上的电位降低,排斥势能降低,当排斥势能与吸引势能相等时便发生凝聚吸附架桥:高分子物质的混凝剂(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及链状结构,与胶体形成“胶体—高分子—胶体”絮凝体,高分子物质起架桥作用。

网捕或卷扫:当铝盐或铁盐混凝剂投量很大而形成大量氢氧化物沉淀时,可以网捕、卷扫水中教理以致产生沉淀分离,称之为卷扫或网捕作用。

47、简述常用的混凝剂有哪些?

答:无机混凝剂主要包括:吕系(硫酸铝、明矾、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铝(PSC)等);铁系(三氯化铁、硫酸亚铁、聚合氯化铁(PFC)、聚合硫酸铁(PFS)等)。

有机高分子混凝剂:阳离子型、阴离子性、两性型、非离子型。

48、隔板絮凝池设计应符合哪些要求?

答:絮凝时间宜为20~30min;絮凝池廊道的流速,应按由大到小渐变进行设计,起端流速宜为0.5~0.6m/s,末端流速宜为0.2~0.3m/s;隔板间净距宜大于0.5m。

49、机械絮凝池设计应符合哪些要求?

答:絮凝时间为15~20min;池内设3~4挡搅拌机;搅拌机的转速应根据浆板边缘处的线速度通过计算确定,线速度宜自第一挡的0.5m/s逐渐变小至末挡的0.2m/s;池内宜设防止水体短流的设施。

50、折板絮凝池设计应符合哪些要求?

答:絮凝时间为12~20min。

絮凝过程中的速度应逐段降低,分段数不宜少于三段,各段的流速可分别为:

第一段:0.25~0.35m/s;第二段:0.15~0.25m/s;第三段:0.10~0.15m/s。

折板夹角采用90°~120。

51、栅条(网格)絮凝池设计应符合哪些要求?

答:絮凝池宜设计成多格竖流式。

搜索更多关于: 污水处理:给排水专业知识100问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侧面进水孔不得小于0.5m,当水深较浅、水质较清、河床稳定、取水量不大时,其高度可减至0.3m;顶面进水孔不得小于1.0m; (2)取水构筑物淹没进水孔上缘在设计最低水位下的深度,应根据河流的水文、冰情和漂浮物等因素通过水力计算确定,并应分别遵守下列规定: 顶面进水时,不得小于0.5m;侧面进水时,不得小于0.3m; 虹吸进水时,不宜小于1.0m,当水体封冻时,可减至0.5m。 41、取水构筑物进水孔格栅的栅条间距如何确定? 答:取水构筑物进水孔应设置格栅,栅条间净距应根据取水量大小、冰絮和漂浮物等情况确定,小型取水构筑物宜为30~50mm,大、中型取水构筑物宜为80~120mm。当江河中冰絮或漂浮物较多时,栅条间净距宜取大值。 42、取水构筑物进水孔格栅的过栅流速如何确定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