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朱以撒散文《树影下的家族》阅读
朱以撒散文《树影下的家族》阅读
树影下的家族 朱以撒
生前寂寞身后名,可以作为众多贤人的注解。孔子也不例外,他的行踪,实在是很可以给后人一些警策的。尽管他的身影已意象化,如一道遥远的风景。 他活着的时候,美风良俗“礼崩乐坏”,物欲横流,生灵涂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孔子不是躲在他的三间故宅里,作高头讲章,而是坚决地干预现实生活。如任鲁国大司寇时,见鲁定公喜爱淫歌妖舞,迷恋于齐国送来的八十名美女歌妓,便心急如焚。当劝谏无效时,他的文人脾性就上来了,辞去大司寇的职务,开始他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的漂泊,是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在奋力抗争,阳光普照也罢,风寒霜雪也罢。只是在过于雄大磅礴的苍凉空间下,他觉得自己有些力不从心了。尤其是周游卫、陈、蔡、楚后,他的主张“终无任用”,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他的心一定在疲惫中触及到寂寞的苍凉了。夜间听漏,漏尽更残,失意仿佛没有尽头,氤氲迷雾中不见曙色。他的出行,在后人看来是一种象征,在当时却是怎样一种痛苦——他那摇摇晃晃却执着朝前的身影,成了思想史长廊里不朽的雕像。
孔子是很讲“正名”的,讲究雍容之礼乐。但他却面对着扇自己耳光的窘境;周游列国时,那段“累累如丧家之犬”的日子;置身星空下,那种孤独而凄冷的仰望;逃离险境时,生命河床中无数的坎坷不平??此情此境,该如何为这种非雍容的狼狈“正名”?换了人,恐怕只有仰天长叹。孔子却是自由的,他从精神层面,消解了诸多污泥,包括浸入身边的冷落和嘲笑。用精神武器,孔子给我们展现了世间最绚烂的美丽、雍容和华贵,高洁和清贫就这么融洽地得以正名!
怀想着几千年的事迹,我花了大半天的时间在幽深的孔府里穿行。我在孔府的树影下变得那般弱小。古老的树影使我的呼吸变得滞重,树影上布满了时光的符号和思念的语言。尽管我和孔府相处是如此的短暂,寒冷却一直扑击着我。
孔子生前的执着和忧郁,他的后人没有体验,不能细品,却享用了名噪古今的荣华。一顶顶光焰四射的桂冠飞临,使孔府光芒万丈。声名的显赫对于前人来说,是一种肯定,一种精神上的追补,而对于后人来说,荣耀的同时也万般沉重。他们不能过普通人那般轻轻松松的寻常日子了,动不动就被称为多少代“衍圣公”,一举手一投足必然要有衍圣公那架式。除了给予孔子后人优渥的生活条件外,又增加了多少文化品位、美学价值于其中呢?就是那些封给孔子一顶顶桂冠的帝王们,好像尊孔得很,卫道得很,对儒家学说膜拜之至,可结果呢,看看宫廷内演出的一幕幕丑剧,尊孔只不过是骗人的幌子罢了。 孔家的人早已不在高墙内树影下生活了,进入树影下的反倒是那些怀着各种各样心理的旅行者、朝拜者,和孔氏毫无瓜葛。我好几次抬起头,试图透过树影窥见头顶的青天,可是孔府接收阳光是那么的有限。这在我后来匆匆穿过孔庙的神秘和森严、孔林的枯寂和荒芜,目击那十万余树影下密集的坟茔时,我终于明白过来,是什么汇聚在树影之下。我还看见了那些风雨中面容残沥的翁仲,或蹲或倒的石兽,岿然不动,它们是在回望过去的鼎盛吧? (有删改)
14.第段写到“他的行踪,实在是很可以给后人一些警策的”,联系全文来看,孔子的行踪,可以给后人哪些警策?(6分)
15.第段写到“寒冷却一直扑击着我”,除了孔府幽深的环境让人感到寒冷之外,还有哪些原因使产生这种感觉?(6分)
16.怎样理解题目“树影下的家族”中的“树影”的含义?(4分) 17.文章最后写了孔林的“翁仲”和“石兽”,其作用是什么?(6分)
14.(1)
坚决地干预现实生活。(2)奋力抗争,执着朝前。(3)以高洁和自由的精神,为生活的窘境正名。(6分,每点2分,意合即可) 15.(1)孔子生前的寂寞凄凉。
(2)孔子的后人没有体验和细品苦难却享用到荣华。 (3)孔子后人享受到的荣耀却也带给他们万般沉重。
(4)孔子后人享受荣耀却并没有增加多少文化品位、美学价值。 (5)尊孔卫道的虚伪。 (6)孔府的衰败。(每个点1分) 16.(1)孔府幽深的树影。(2)孔子带给孔家后人的荣耀和影响。 (两个得分点,每点2分。意合即可) 17.(1)营造苍凉的气氛。(2)与孔府的鼎盛形成对比,对孔子精神在现实中的衰落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两个点:营造氛围;形成对比,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每点3分,共6分,意合即可) 树影下的家族 朱以撒
生前寂寞身后名,可以作为众多贤人的注解。孔子也不例外,尽管他的身影已意象化,如一道遥远的风景。
他活着的时候,生灵涂炭,物欲横流。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孔子不是躲在他的三间故宅里高谈阔论,而是坚决地干预现实生活。如任鲁国大司寇期间,见鲁定公喜爱淫歌妖舞,迷恋美女歌妓,便心急如焚。当劝谏无效时,他文人的脾性就上来了,辞去大司寇的职务,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他的漂泊,是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奋力抗争,阳光普照也罢、风寒霜雪也罢。正是这段苦难的行程使孔子流芳百世。
孔子这般执著,他的后人不能细品,却享用了名噪古今的荣华。一顶顶光焰四射的桂冠飞临,使孔府光芒万丈。孔子生前耐得住寂寞,身后则不堪声名之累,声名的显赫对于前人来说,是一种肯定,一种精神上的追补,而对于后人来说,享受荣耀的同时也备感沉重。他们不能过普通人那般轻轻松松的寻常日子了,动不动就被称为多少代“衍圣公”,一举手一投足必然要有衍圣公那架式。荣耀除了给予孔子后人优渥的生活条件外,又能给他们增加多少文化品位和美学价值呢?怀想着几千年的事迹,我花了大半天的时间在幽深的孔府穿行,我在树影下变得那般弱小,古老的树影使我的呼吸变得滞重,树影上布满了时光的符号和思念的语言。尽管我和孔府相处是如此的短暂,寒冷却一直扑击着我。现在,我们在孔府高墙内所看到的多是为文圣粉饰贴金的道具,有几个人能看到孔子生命河床的坎坷不平,看到他那充满孤独之美的自由灵魂呢?这圈森然的高墙,理应唤起他后人的沉重思索,在个体的生命里,注入孔子生前的信念,包括浸入心扉的萧条和冷落。人们,是多么难以和高洁清贫相处啊!
不知道孔子之后,一代又一代后人是如何在树影下繁衍滋蔓的。家族旺盛了,赐封不断升高,等级也就森然,绝了平时故旧,言行举止有板有眼起来。比如三堂之后有一道内宅禁门,门悬衍圣公手谕,说是任何人不得擅入,若违禁令,严惩不贷,打死勿论。这就令人退避三舍了。规矩一多,府内就少了生气,少了笑声,少了人身上固有的随意性、幽默感,把真实遮埋起来。而孔子是很乐意与多方面的人打交道的。他和学生们在—起唱歌,如果发现谁唱得好,必定要他重唱,自己认真随着唱,真是其乐融融。可是在他身后,府内的这些规矩,由可亲变为可怖,殆非他的本意。我难以想象在这里长久生活的人,尤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家眷,真可叩问一下,这是一种幸福吗?外面的世界何其大也,阳光何其明媚也,为什么不跨出去呢?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