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0版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试题调研: 化学基本理论 - 平衡状态和平衡移动
2020版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试题调研: 化学基本理论——平衡状态和平衡移动
考法二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典例2] (2016·全国卷Ⅱ节选)丙烯腈(CH2===CHCN)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可用“丙烯氨氧化法”生产,主要副产物有丙烯醛(CH2===CHCHO)和乙腈(CH3CN)等。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丙烯、氨、氧气为原料,在催化剂存在下生成丙烯腈(C3H3N)和副产物丙烯醛(C3H4O)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3-1
①C3H6(g)+NH3(g)+O2(g)===C3H3N(g)+3H2O(g)ΔH=-515 kJ·mol
2②C3H6(g)+O2(g)===C3H4O(g)+H2O(g)ΔH=-353 kJ·mol
有利于提高丙烯腈平衡产率的反应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丙烯腈反应选择性的关键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a)为丙烯腈产率与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最高产率对应的温度为460 ℃。低于460 ℃时,丙烯腈的产率________(填“是”或“不是”)对应温度下的平衡产率,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于460 ℃时,丙烯腈产率降低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双选,填标号)。 A.催化剂活性降低 C.副反应增多
B.平衡常数变大 D.反应活化能增大
-1
[解析] (1)由题给生成丙烯腈的热化学方程式①可知其反应的特点: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正反应方向是气体物质的量增加的反应;故降低温度或降低压强,平衡均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有利于提高丙烯腈的平衡产率。
在化工生产中由于此反应会伴随副反应发生,为提高丙烯腈反应的选择性,使用合适催化剂十分重要。
(2)由图(a)可知,低于460 ℃时丙烯腈的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高于460 ℃时丙烯腈的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460 ℃时丙烯腈的产率最高,而根据反应①可知反应放热,其丙烯腈的产率理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图(a)展示的产率变化与反应①应该呈现的产率变化相矛盾的原因是低于460 ℃时,图(a)中呈现的产率变化是未达到平衡时的产率变化,当460 ℃时达到平衡,高于460 ℃时呈现的产率变化才是平衡产率。
[答案] (1)降低温度、降低压强 催化剂
9 / 19
2020版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试题调研: 化学基本理论——平衡状态和平衡移动
(2)不是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平衡产率应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AC
[备考方略] 化工生产适宜条件选择的一般原则
条件 从化学反应速率分析 从化学平衡移动分析 既不能过快,又不能太慢 既要注意外界条件对速率和平衡影响的一致性,又要注意二者影响的矛盾性 增加易得廉价原料,提高难得高价原料的利用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如设备承受高温、高压能力等 注意催化剂的活性对温度的限制 原则 从原料的利用率分析 从实际生产能力分析 从催化剂的使用活性分析 [对点练3] 工业上利用焦炭与水蒸气生产H2的反应原理为C(s)+H2O(g)+H2(g) ΔH>0;CO(g)+H2O(g)
CO(g)
CO2(g)+H2(g) ΔH<0;第二步生产的原料CO来源
于第一步的产物。为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及H2的日产量,下列措施中不可取的是( )
①第一步产生的混合气直接作为第二步的反应物 ②第二步生产应采用适当的温度和催化剂 ③第一、二步生产中均充入足量水蒸气 ④第二步应在低温下进行 ⑤第二步生产采用高压 ⑥第二步生产中增大CO的浓度 A.①③⑤ C.②③⑤
B.②④⑥ D.①④⑤⑥
解析:选D 第一步产生的H2使第二步的平衡逆向移动,故应先进行分离,①错误;第二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过低,反应速率太小而影响H2的日产量,温度过高则平衡逆向移动,且要考虑催化剂的活性,故应选择适当的温度和催化剂,故②正确、④错误;增大廉价易得的水蒸气浓度可提高焦炭的利用率,③正确;压强对第二步反应无影响,不必采取高压,⑤错误;增大CO浓度并未提高主要原材料焦炭的利用率,⑥错误。
[对点练4] 化学反应原理在科研和生产中有广泛应用。
(1)利用“化学蒸气转移法”制备TaS2晶体,发生如下反应:TaS2(s)+2I2(g)TaI4(g)+S2(g) ΔH>0 Ⅰ
如图所示,反应Ⅰ在石英真空管中进行,先在温度为T2的一端放入未提纯的TaS2粉末和少量I2(g),一段时间后,在温度为T1的一端得到了纯净TaS2晶体,则温度T1________T2(填“>”“<”或“=”)。上述反应体系中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___。
10 / 19
2020版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试题调研: 化学基本理论——平衡状态和平衡移动
(2)CO可用于合成甲醇,反应方程式为CO(g)+2H2(g)
CH3OH(g)。CO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与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该反应ΔH________0(填“>”或“<”)。实际生产条件控制在250 ℃、1.3×10 kPa左右,选择此压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题意可知,未提纯的TaS2粉末变成纯净TaS2晶体,要经过两步转化:①TaS2
+2I2
TaI4+S2,②TaI4+S2
TaS2+2I2,即反应Ⅰ先在温度T2端正向进行,后在温度
4
T1端逆向进行,反应Ⅰ的ΔH大于0,因此温度T1小于T2,该过程中循环使用的物质是I2。
(2)从图像来看,随着温度的升高,CO的转化率变小,故ΔH<0,综合温度、压强对CO转化率的影响来看,在1.3×10 kPa下,CO的转化率已经很大,不必再增大压强。
答案:(1)< I2
(2)< 在1.3×10 kPa下,CO的转化率已较高,再增大压强CO转化率提高不大,同时生产成本增加,得不偿失
[课时检测] 1.(2019·沈阳段考)下列内容与结论不对应的是( ) 选项 A B C D 解析:选A H2O(g)变成H2O(l),气体总分子数减小,则有ΔS<0,A符合题意。硝酸铵溶于水是一个可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硝酸铵发生电离:NH4NO3===NH4+NO3,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增多,则有ΔS>0,B不符合题意。若一个反应的ΔH>0,ΔS<0,则有ΔH-TΔS>0,则该反应一定不能自发进行,C不符合题意。反应H2(g)+F2(g)===2HF(g)的ΔH<0、ΔS>0,则有ΔH-TΔS<0,该反应在任何温度下均可自发进行,D不符合题意。
2.下列事实能用勒夏特列原理来解释的是( )
11 / 19
+
-
4
4
内容 H2O(g)变成H2O(l) 硝酸铵溶于水可自发进行 一个反应的ΔH>0、ΔS<0 H2(g)+F2(g)===2HF(g)的ΔH=-271 kJ·mol、ΔS=8 J·mol·K -1-1-1结论 该过程的ΔS>0 因为ΔS>0 该反应一定不能自发进行 该反应在任何温度下均可自发进行 2020版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试题调研: 化学基本理论——平衡状态和平衡移动
A.SO2氧化为SO3,往往需要使用催化剂 2SO2(g)+O2(g)
2SO3(g)
B.500 ℃左右的温度比室温更有利于合成氨反应 N2(g)+3H2(g)
2NH3(g) ΔH<0
C.H2、I2、HI平衡混合气体加压后颜色加深 H2(g)+I2(g)
2HI(g)
D.实验室采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Cl2+H2O
H+Cl+HClO
+
-
解析:选D 加入催化剂有利于加快反应速率,但不会引起平衡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A错误;合成氨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500 ℃左右的温度比室温更有利于合成氨反应,是从反应速率不能太低和催化剂的活性两方面考虑,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B错误;在反应H2(g)+I2(g)
2HI(g)平衡状态下,增大压强,浓度
增加,颜色加深,平衡不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C错误;氯气和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饱和食盐水中氯离子浓度大,化学平衡逆向进行,减小氯气溶解度,实验室可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D正确。
3.(2019·湖北八校联考)已知X(g)+Y(g)
2Z(g) ΔH<0。
反应发生后,t1时达到平衡,t2时改变条件,t3时达到新平衡,则t2时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
A.升高温度 C.增大压强
B.减小Z的浓度 D.增大X或Y的浓度
解析:选A 由题图可知,t2时改变条件,X或Y的浓度逐渐增大,Z的浓度逐渐减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X和Y的浓度增大,Z的浓度减小,A符合题意。减小Z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X、Y的浓度逐渐减小,B不符合题意。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但容器的体积缩小,X、Y、Z的浓度均增大,C不符合题意。增大X或Y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则Z的浓度增大,D不符合题意。
4.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置于密闭真空恒容容器中(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在恒定温度下使其达到分解平衡:NH2COONH4(s)化学平衡的是( )
A.2v(NH3)=v(CO2)
B.密闭容器中c(NH3)∶c(CO2)=2∶1 C.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密闭容器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不变
解析:选C 该反应为有固体参与的非等体积反应,且容器体积不变,所以压强、密度均可作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该题应特别注意D项,因为该反应为固体的分解
12 / 19
2NH3(g)+CO2(g)。判断该分解反应已经达到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