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地理 3.1《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学案 鲁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3.1《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学案 鲁教版必修3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5 10:20:08

3.1《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古代文明衰落的生态原因

在距今6 000~7 000年前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谷地,即今伊拉克境内.孕育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也称苏美尔文明)。依靠充足的灌溉水源和犁的发明,农民生产了超出他们家庭所需要的食物.剩余的谷物开启了城市发展的大门。但是,他们的灌溉技术并不是可持续的,水坝和运河渐渐淤塞,河水漫灌和盐分累积使土壤逐渐失去肥力。美索不达米亚人没有机会来阻止环境的退化。由于技术不足以

及频繁受到入侵者的袭扰,他们忍受着巨大的生态灾难的煎熬.文明因而走向衰亡。

希腊人和罗马人同样没有摆脱这种命运。当文明在东端新月形区域湮灭时,地中海盆地大部分地区森林茂密.乔木由松树、橡树以及其他叶厚而抗干旱的树种组成,植物生态学家称之为硬叶林,水分条件也较好。据记载,当第一批定居者到达科西嘉时,那里的海岸还是树木参天,船只的桅杆甚至被伸向海中的巨大树干击坏。在地中海森林荫护下,这一地区土壤肥沃,后来一度成为罗马帝国的谷仓。古希腊人首次改变了这一景观。迫于人口增长的压力.很多森林被砍伐以满足对木材、薪木及木炭(用于制陶等生产过程)的需求。森林的更新又为土壤侵蚀和山羊所阻碍。山羊被称为“有角的蝗虫’’,它们能够适应极其恶劣的生态环境,啃食一切可吃的东西。柏拉图曾这样描述雅典周围地区:“现在剩下的和过去存在过的相比,就像一个骨瘦如柴的病人,所有土地上的脂肪和肉都消耗尽了,剩下的只是赤裸的土 地骨架。”

罗马人对地球则持有一种占有观。他们认为地球是智人的财产,可以按人们所希望的任何方式来开发利用。在罗马帝国时期。受罗马农业生产系统的推动,森林砍伐从东部土耳其的加利利山地和陶鲁斯山脉,一直蔓延到西班牙的内华达山脉。在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的斗兽游戏中,成千上万的动物死去,一些大型动物如狮子在希腊和埃及绝迹。在罗马人的思想中,美和功利紧紧维系在一起,罗马的社会伦理中丝毫没有“保护\二字,他们以通过努力创造的“第二自然\为骄傲。老普林尼曾写道,人类有时滥用他们的母亲——地球。但他和大多数罗马人一样,仅仅将这种滥用看作是使用智慧的一个失误。

这样,罗马帝国赖以维持的生命支持系统逐渐被破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长期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沿用传统的放牧方式,使原本就十分脆弱的林草植被进一步退化,同时还加剧了草畜。严酷的现实使黄土高原各省区认识到了恢复植被的重要性。近年来.他们结合西部大开发生态治理项目,把依靠自然力量恢复植被作为改善生态环境、解决草畜矛盾的重要措施.实施大面积“禁牧\。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委员会介绍,目前.黄土高原一半以上的 面积已经实施了禁牧。 .

专家认为.禁牧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同 时也为我国从传统畜牧业向集约化畜牧业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行 之路。

简述黄土高原大面积实施“禁牧\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思路分析: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综合分析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

答案: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方面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另一方面黄土高原的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加剧,植被在减少,土壤遭受侵蚀,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而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有效的治理办 法.将沟道看作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重点是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和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采用保塬、护坡、固坡、固沟的方法,使暴雨时水土不下塬、泥不出沟,农、

- 1 -

林、牧业得到全面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淤地坝和坝系建设是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十五’’期间,陕西省将投资1 8亿元在陕北地区建设大型淤地坝2 2 50座、小型淤地坝7 244座.通过打坝淤地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实现“林草上山。粮食下川\。

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什么要采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法?

思路分析:联系黄土高原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

答案: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它在黄土高原多达百万条以上.遍及整个地区。黄土高原的沟道小流域可以看 作为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从泥沙的产生到输水输沙.均在小流域内完成,因此对小流域进行自然条件改造和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不仅便于合理安排小流域内的农、林、牧业生产用地和统一管理,而且可以利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进行大、中流域或以县为单位的大面积治理,推动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和脱贫致富。

【发散点l】什么是小流域?如何进行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提示: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这种沟道遍布黄土高原地区。对小流域进行自然条件改造和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有利于推动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和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

当地政府和群众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原因 自然:(1)黄土疏松(2)暴雨集中(3)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4)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过渡开垦、放牧、采樵、开矿、轮荒等。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 经济损失 (1)土壤肥力下降 农业减少

(2)沟壑发展、泥石流 破坏工矿交通设施 危害 (3)水、土、肥的损失 干旱

生态破坏 (4)淤积江河湖库 洪涝(下游“地上河”)

(5)畜清排浑导致水量损失 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措施 生物:植树造林

(保持水土) 工程: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 治理 小流域 原则: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 (根本措施) 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重点:水土保持、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村牧业体系 案例:洞庭湖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湿地 范畴:湖泊、沼泽、泛滥平原、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红树林、河流、水稻田等 功能:经济、生态(“地球之肾”) 作用:调节水位、蓄洪防灾、保证航运

洞庭湖 问题:围湖造田、水土流失 长江中游洪灾

湿地 可持续发展 原则:退湖还田、营造长江上中游防护林 具体做法:(1)调整农业结构(2)扩大城镇人口容量(3)发展生态旅游业

- 2 -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3.1《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古代文明衰落的生态原因 在距今6 000~7 000年前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谷地,即今伊拉克境内.孕育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也称苏美尔文明)。依靠充足的灌溉水源和犁的发明,农民生产了超出他们家庭所需要的食物.剩余的谷物开启了城市发展的大门。但是,他们的灌溉技术并不是可持续的,水坝和运河渐渐淤塞,河水漫灌和盐分累积使土壤逐渐失去肥力。美索不达米亚人没有机会来阻止环境的退化。由于技术不足以 及频繁受到入侵者的袭扰,他们忍受着巨大的生态灾难的煎熬.文明因而走向衰亡。 希腊人和罗马人同样没有摆脱这种命运。当文明在东端新月形区域湮灭时,地中海盆地大部分地区森林茂密.乔木由松树、橡树以及其他叶厚而抗干旱的树种组成,植物生态学家称之为硬叶林,水分条件也较好。据记载,当第一批定居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