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度让你的教学更精彩(投稿)苏教版七年级语文名著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之《当海盗去》
这时他猛然想起如果他提出这个理由来应付的话,他姨妈就会当真把这颗牙拔出来,那将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所以他想暂时先留着这颗牙,再另找毛病。找了一段时间,他没找到什么毛病,后来他想起曾听医生说过有一种病能让病人躺两三个星期,而且弄不好会烂掉一只手指头。于是这孩子急忙把他那只肿痛的脚趾头从被子里搬出来,举起来仔细察看。可是,他又不清楚那种病有些什么病症。不管怎么说,试还是值得一试的,于是他煞有介事地开始呻吟起来。
生1:我搜索的这段心理描写是,汤姆不想上学就躺在床上想种种不上学的理由,从这段心理描写既能看出他的机智,也能看出他的淘气、调皮。
汤姆想伸出胳膊去搂她的脖子,可是被她推开了。她转脸对着墙,继续在哭。汤姆又试了一次,嘴里还讲着好话,可是她还是不理他。这一下伤了他的面子,于是他步流星,来到外面。他在附近站了一会儿,心里很乱,十分着急,不时地朝门口瞅一瞅,希望她会后悔,会出来找他。可是她没有。这样他渐渐觉得不对劲,害怕自己真地犯了错。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镇定下来,走进教室去认错。她还站在教室后面的拐角处,脸冲着墙,在抽泣。汤姆的良心受到了指责。他走到她身旁站了一会,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片刻后,他迟疑不定地说:
“贝基,我不喜欢别人,只喜欢你。”
生2:我搜索的这段心理描写是,汤姆和贝基发生了小矛盾,主动和好遭到拒绝后,心里很乱很急的心理。这段心理描写表现了汤姆成长期的青春萌动,既具幼稚和成熟。
?? 2、通过刚才的交流,你对汤姆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3、教师总结:童稚与成熟,欢喜与忧伤,勇敢与胆怯这活跃在两极的心理描写将青少年在成长期那种逆反的心理,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这也是中国小说和外国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一个区别,中国的小说擅长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刻画人物形象,而外国的小说擅长运用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形象。如:《哈姆雷特》中“生存还是毁灭”那段心理独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人最宝贵的是生命”那段心理独白。
四、名著阅读——我们仍将继续
师生互动活动三:教师发表日志,学生下载日志填写,并发表。
http://61.132.31.58:84/blog/u/872/archives/2011/82440.html
1、 本节课的学习对你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有没有什么帮助和启发? 2、 我也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汤姆·索亚历险记》吸引大家的不仅是情节,还可以有
其他?下面请大家根据你最想了解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你打算如何了解,制定读书计划表。(从教师的博客中下载的自己的博客中,填好后发表日志。) 我的读书计划表 班级: 计 最想 了解 姓名: 我的读书座右铭: 划 阅 读 内 容 还想 了解 阅读时间 安排计划 阅读方法 安排计划 本学期其 它选读书目 制表时间:2011-3-3 3、指名学生打开自己的博客展示给大家。
结束语:最后老师送大家一句话——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之乐乐无穷。
【教学反思】
1、一条主线,三个流程:上课之前我先思考的是,我上这节课的目的是什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是考察学生阅读的实际状况,或者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开学第一周我就布置学生上网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没条件上网的可以买书读。通过他们日志中发表的读书文摘卡我也知道他们其实一直在读,但是读书文摘卡体现出来的是他们读得较粗,因为他们的阅读感受比较单薄,往往是对情节的复述。鉴于这种情况,我想通过本节课交给学生阅读名著的一些方法,如:泛读和精读相结合,尤其是小说中的精彩片段,一定要精读。再如:读小说,不仅是读情节,也要读人物,读写法。所以最后决定还是交给学生一些精读名著的方法。于是我将课堂大致分为三个流程:一、名著阅读——我们正在进行,二、名著阅读——我们还需精细,三、名著阅读——我们仍将继续。
2、两次展示,两次侧重:以一带本是我校的一个市级重点课题,这个课题从开题至今,已走过一年的历程,我们学生也确确实实在读着一些名著,所以这节课我想把我们学校的阶段性成果和学生的读书成果展示给大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学生的读书文摘卡,所以我在课堂开始的时候让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读书文摘卡,目的是展示他们的读书现状,暴露读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存在的问题入手,指导他们精读名著的方法。课堂进行到大半时展示的读书文摘卡是规定了摘抄内容(即小说中的精彩的心理描写片段),其中有刷墙那段得意的心理,不想上学装病的心理,还有和贝基闹矛盾时矛盾的心理。规定了摘抄内容的阅读感受就比之前的要丰满些,而且学生还从中读出了读汤姆新的认识,如:被困山洞那段学生不仅读出了汤姆的勇敢、机智,还读出关心他人,善良等特点。课上一前一后的两次展示是想体现一个粗读到精读的变化过程。
3、百度搜索,一臂之力。这节课有三次展示,即展示他们的读书文摘卡和读书计划表。展示的方法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平时他们是纸质读书文摘卡,一份纸质文摘卡在课堂上让
全班同学看到似乎有些困难。思考再三,觉得放到他们的班级博客中,在课堂上打开,既省时,又清晰。事实上效果也不错!第二次的展示是即时生成的,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书写,耗时较多,且不容易展示。所以给他们一个网址,让他们直接在百度上搜索自己要摘抄的那部分内容,放于屏幕之上,让每位学生看到。然后对着屏幕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即是课堂生成,也是对当天教学内容的反馈,实现泛读到精读的转变。最后的读书计划表也是,首先读书计划表是我从百度上搜索下载的,然后放到我的教育博客中,再让学生从我的博客中下载到他们的学生博客中填写、发表日志。省时、省力、又能让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还可以在后面回复,进行互动交流。 4、两座桥梁,两个来回:“以一带本”在这节课中,我为学生架设了两座桥梁,首先是内容上:先让学生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再说说当海盗去之前发生了什么,之后有没有去当海盗。既满足了部分没有读完的学生的好奇心,又让读完的学生有展示的机会。其次是写作手法上:选文《当海盗去》的一大写作特色是心理描写,所以先赏析选文的心理描写,通过句式:我喜欢的心理描写的句子是 ,它刻画了 (人物) 的心理,表现了 的性格。让学生知道心理描写时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这是我为学生精读精彩片段所架的一座桥梁,想通过选文精彩的心理描写,带动整本书中的精彩心理描写。所以接下来的“走进名著”中就着力让学生结合具体情节,说说自己认为精彩的心理描写。 从“一”到“本”,在内容和写法上走了两个来回。
5、一丝遗憾,无穷收获。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在这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就是没有生成或生成得不够精彩。其实课堂进行到尾声时,我让学生总结这节课对他们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有何帮助或启发时,学生的回答完全不在我的预设之中。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的是《洞中历险》那段的内容,和本课完全无关。第二个和第三个学生站起来什么也没说出来。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着急,觉得不能再继续问下去,于是我让学生小组交流,希望能在你一言我一语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经过交流,有一个学生说,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名著不仅要泛读,精彩片段更要精读。我于是像抓住了救命稻草,立马就顺着他的话往下说。说出了我之前的全部预设。我害怕再问下去,还是出不来,到时自己再说,课堂会更沉寂。现在想想,其实实际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我们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教案,有时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它将会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针对这种情况,我当时应该及时修正自己的问题,可以给他们一些方向性的指导,比如说:这节课对你学习《汤姆索亚历险记》有什么帮助或启发,同学们可以从内容,写法,语言,方面入手。再或者可以给学生一个范例。当学生出现理解或误解的“错误”时;当师生互动中学生“随机” 冒出的精彩火花时;当学生表情出现“细微”的变化时;当教师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时,都是意外生成资源利用的大好时机。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结果将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因此而机械和呆板;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因此,通过这节课我更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