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第三十讲 韩非子+《历山之农者侵畔》、《五蠹》

第三十讲 韩非子+《历山之农者侵畔》、《五蠹》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5 10:37:42

一、 字詞

蠹[dù]亦作“ 螙”。1.蛀虫。《荀子·劝学》:“肉腐出蟲,魚枯生蠹。” 2.比喻祸国害民的人或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不可使也,而傲使人,國之蠹也。”(《漢語大詞典》)

儒:《說文·人部》:“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周禮·天官·太宰》:“四曰儒,以道得民。”——儒:1.术士。周、秦、两汉用以称某些有专门知识、技艺的人。《周礼·天官·太宰》:“儒以道得民。”郑玄注:“儒,諸侯保氏有藝以教民者。”《汉书·司马相如传》:“ 相如 以爲列僊之儒居山澤間,形容甚臞。”颜师古注:“凡有道術皆爲儒。”参见章炳麟《原儒》。 2. 孔子创立的学派,儒家。《墨子·公孟》:“儒之道足以喪天下者,四政焉。”《韩非子·显学》:“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3.指儒家经学。4.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亦泛指读书人。《荀子·儒效》:“用雅儒,則千乘之國安;用大儒,則百里之地久。”《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此所以亂也。”(《漢語大詞典》)

文——【文學】1.文章博学。孔门四科之一。《论语·先进》:“德行:顔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刑昺 疏:“若文章博學,則有子游、子夏二人也。”朱熹集注:“弟子因孔子之言,記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長,分爲四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於此可見。” 2.指儒家学说。《韩非子·六反》:“學道立方,離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學之士。”《史记·李斯列传》:“臣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3.泛指文章经籍。《吕氏春秋·荡兵》:“今世之以偃兵疾説者,終身用兵而不自知悖,故説雖彊,談雖辨,文學雖博,猶不見聽。”4.儒生。亦泛指有学问的人。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自獻帝播遷,文學蓬轉。”

俠:《說文·人部》:“俜也。”——甹:《說文·丂部》:“俠也,三輔謂輕財者爲甹。”段玉裁注引荀悅曰:“立氣齊,作威福,結私交,以立強於世者,謂之遊俠。”如淳曰:“相與信爲任,同是非曰俠。所謂權行鄉里,力折公侯者也。”——俠:1.旧时指有武艺、见义勇为、肯舍己助人的人。《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此所以亂也。”《史記·遊俠列傳》:“古布衣之俠,靡得而聞已。”唐李德裕《豪侠论》:“夫俠者,蓋非常之人也。雖以然諾許人,必以節氣爲本。”鲁迅《三闲集·流氓的变迁》:“孔子之徒为儒,墨子之徒为侠。”2.指见义勇为、肯舍己助人的性格、气质或行为。(《漢語大詞典》)

禁:《說文·示部》:“吉凶之忌也。”引申爲法律之條文。 法:《說文·廌部》:“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法,今文省。” 工:1.工具。一种曲尺。《说文·工部》:“工,巧飾也,象人有規榘也。”杨树达 《积微居小学述林·释工》:“許君謂工象人有規榘,説頗難通,以巧飾訓工,殆非朔義。以愚觀之,工蓋器物之名也。知者:《工部》巨下云:‘規巨也,从工,象手持之。’按工爲器物,故人能以手持之,若工第爲巧飾,安能手持乎??以字形考之,‘工’象曲尺之形,蓋即曲尺也。” 2.擅长;善于。《韩诗外传》卷二:“昔者舜工於使人,造父工於使馬。”(《漢語大詞典》)

【直躬】1.以直道立身。《论语·子路》:“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直躬,直身而行也。” 2.指《论语》中提到的证其父攘羊的人。《庄子·盗跖》:“直躬證父,尾生溺死,信之患也。”《吕氏春秋·当务》:“直躬之信,不若無信。”《淮南子·氾论训》:“直躬,其父攘羊,而子證之。”高诱注:“直躬,楚葉縣人也。” (《漢語大詞典》)

吏:《說文·一部》:“治人者也。從一從吏,史亦聲。”——案:吏、史、事實爲一字,都象手持筆形,後分化爲三字。

報:《說文·幸部》:“當罪人也。”——報:根据犯罪者罪行的轻重大小,依法判处相应的刑罚。《韩非子·五蠹》:“司寇行刑,君爲之不舉樂;聞死刑之報,君爲流涕。”梁启雄浅解:“《漢書·胡建傳》:‘斷獄爲報。’”(《漢語大詞典》)

【暴子】逆子。《韩非子·五蠹》:“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汉刘向《列女传·赵佛肹母》:“君有暴臣,妾無暴子,是以言妾無罪也。(《漢語大詞典》)

北:《說文·北部》:“乖也。從二人相皆。”此爲背之古字(北bèi—背,古今字),因人之天性,喜陽而惡陰,故以背常所向之方爲北。又戰敗則背向敵而逃,故又有戰敗、敗逃義。

姦:奸邪;罪恶。——奸[ɡān]:干犯,扰乱。《左传·庄公二十年》:“奸王之位,禍孰大焉?”

- 9 -

杜预注:“奸,音干。” 【二者同源字。】

降:《說文·阜部》:“下也。從阜夅聲。”——鵬飛案:夅,不僅是聲,乃是兩止(腳)向下走的形状,從阜(

即山豎放狀,)即山上走下,是爲降—

。 與陟(兩止向上)意正相反。引申爲投降。

兼:《說文·秝部》:“並也。象手持兩禾。” 福:《說文·示部》:“祜也。”甲金文字形皆象供桌上置酒,是本義爲向神獻的酒肉祭品,即福禮。向神獻福,神享用了福,才能福佑祭祀者。大家分食福禮,而共同享福。

幾:1.将近;几乎。《国语·晋语四》:“時日及矣,公子幾矣。”韦昭注;“幾,近也。言重耳得國時日近。” 2. 此或通“冀”。期望,希望。《左传·哀公十六年》:“國人望君,如望歲焉,日月以幾。”杜预注:“冀君來。”陆德明释文:“幾,音冀,本或作冀。”——【庶幾】1.差不多;近似。《易·繫辞下》:“ 顔 氏之子,其殆庶幾乎?” 高亨 注:“庶幾,近也,古成語,猶今語所謂‘差不多’,贊揚之辭。”

書:文字。

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 私

:“厶”的今字。1.与“公”相对。私情,私心;属

于个人的。《书·周官》:“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孔传:“從政以公平滅私情,則民其信歸之。”《韩非

子·大体》:“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2.谓占为己有;利己。《诗·豳风·七月》:“言私其豵,獻豜于公。”毛传:“大獸公之,小獸私之。”孔颖达疏:“我在軍之士,私取小豵,獻大豜於公。” 公

1.公平;公正。《书·周官》:“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孔传:“從政以公平滅私情,則民其信歸之。”《吕氏春秋·序意》:“夫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三者皆私設精則智無由公。”高诱注:“公,正也。” 2.公共;共同。《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郑玄注:“公,猶共也。”《鹖冠子·天则》:“夫裁衣而知擇其工,裁國而知索其人,此固世之所公也。” 3.朝廷;国家;公家。《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孔颖达疏:“退朝而食,從公門入私門。”《论语·宪问》:“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杨伯峻注:“公,指國家朝廷。”

【匹夫】1.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左传·昭公六年》:“匹夫爲善,民猶則之,况國君乎?”《韩非子·有度》:“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汉班固《白虎通·爵》:“庶人稱匹夫者,匹,偶也,與其妻爲偶,陰陽相成之義也。”2.指平常的人。

而高慈惠之行?信廉愛之說?美薦紳之飾?貴文學之士:意動用法。以??爲高/信/美/貴。 ........【薦紳】缙绅。古代高级官吏的装束。亦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薦,通“搢”。搢[jìn]:插。

【介士】武士。《韩非子·显学》:“國平則養儒俠,難至則用介士。”梁启雄浅解:“介士,即甲士、兵士。”

被:通“披”。——鵬飛案:“古無輕唇音”,被、披,在上古音同。被通“披”,反之亦然,即披通“被”,如“澤披後代”,即澤被後代。

尊:古字作奠。《說文·酋部》:“奠,酒器也。從酋,廾以奉之(酋,酒也)。引申爲尊敬。 農:《說文·晨部》:“耕也,從晨囟聲。”(徐鍇說從凶聲)按,晨,《說文·晨部》:“早昧爽也。”

吏(爲師):“法”與“吏”對舉而義通。【法吏】古代司法官吏。《南齐书·孔稚珪传》:“法吏

無解,既多謬僻,監司不習,無以相斷,則法書徒明於帙裏,寃魂猶結於獄中。” 軌:名詞用作動詞,遵循。 釁[xìn]:1.血祭。谓杀生取血涂物以祭。《周礼·春官·天府》:“上春釁寶鎮及寶器。”郑玄注:“釁,謂殺牲以血血之。” 2.缝隙;裂痕。《左传·宣公十二年》:“會聞用師,觀釁而動。”孔颖达疏:“釁是間隙之名。今人謂瓦裂龜裂皆爲釁。”指可乘之機。

【從衡】亦作“縱横”。1.纵向和横向。南北曰纵,东西曰横。《墨子·备城门》:“以柴搏從横施之。” 2.合纵连横。《韩非子·忠孝》:“故世人多不言國法而言從横。”《淮南子·泰族训》:“張儀蘇秦家無常居,身無定君,約從衡之事,爲傾覆之謀。”——鵬飛案:“從衡”是本字,“縱横”是假借字。《說文解字·從部》段玉裁注:“亦假縱爲之。”《說文解字·糸部》“經”字下段玉裁注說:“古謂‘橫直’爲

- 10 -

‘衡從’。《毛詩》云‘橫從其畝’是也。字本不作‘縱’,後人妄以代之??” 效:獻。

趣本務:趣,通“趨”,趋向、归向。本務,文中指农事。《荀子·王制》:“立身則憍暴??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則好用其死力矣,而慢其功勞;好用其籍斂矣,而忘其本務:如是者滅亡。” 【耿介】1.光大圣明。《楚辞·离骚》:“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王逸注:“耿,光也;介,大也。堯舜所以有光大聖明之稱者,以循用天地之道,舉賢任能,使得萬事之正也。” 2.正直不阿,廉洁自持。《楚辞·九辩》:“獨耿介而不隨兮,願慕先聖之遺教。”王逸注:“執節守度,不枉傾也。”汉 董仲舒《士不遇赋》:“以辨詐而期通兮,貞士耿介而自束。”

【患御】此有二解:①王力:等於說近習。(【近習】1.亲近。2.指君主宠爱亲信的人。《後汉书·皇甫规传》:“﹝孝順皇帝﹞後遭姦僞,威分近習,畜貨聚馬,戲謔是聞。”李贤注:“近習,諸佞倖親近小人也。”)②陈奇猷:谓害怕服兵役。《韩非子·五蠹》:“其患御者,積於私門,盡貨賂而用重人之謁,退汗馬之勞。”陈奇猷集释:“御當係役音近而譌。患役者蓋謂患於任兵役者。”——王先生的弟子郭錫良採用陈奇猷說。

二、用字現象 通假字: 夫離法者罪。(離通罹:遭受。) // 法趣上下。(趣通取) // 莫如脩行(仁)義而習文學。(脩通修) // 美薦紳之飾。(薦通搢)// 被甲者少也。(被通“披”)//捍—通“扞”[hàn] 畜—通“蓄” 承—通“乘” 趣—通“趨”

古今字:

堅甲厲兵以備難。(厲後作礪) // 爲設詐稱。(爲,僞的古字)

三、語法修辭 (一)語法

1.判斷句:此所以亂也。 // 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是世之所以亂也。 2.賓語前置:身死莫 之 養也。 3.主謂倒裝:若是 其異也。

4.使動用法:舉而上之。楚姦不上聞。 // 而貳人主之心。

5.意動用法:而高慈惠之行??而信廉愛之說??而美薦紳之飾??而貴文學之士。 ....6.特殊主謂結構:耕之用力也勞?戰之爲事也危?——“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也”句中語氣詞,短暫停頓。

7.並列複句:非有分於從衡之黨,則有仇讎之患——不是??就是?? (二)修辭

1.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爲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爲師。——互文,“法”與“吏”對舉而義通。 // 則海內雖有破亡之國,削滅之朝,亦勿怪矣。——互文見義。即“破敗削亡之國家與朝廷。”

四、文化知識

法家治國方略與儒家以仁爲主的原則迥異。《史記·大史公自序》載司馬遷之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有云:“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職不得相逾越,雖百家能改也。”

五、古注 對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也??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王先慎集解:“兩父字皆當作母,

- 11 -

涉上文而誤。《御覽》四百九十六引《屍子》:‘魯人有孝者,三爲母北,魯人稱之。’汪繼培云:‘此即卞莊子事。《韓詩外傳》十及《新序·義勇》篇並云‘養母’,與《屍子》同。《韓子》以爲養父,非也。”

莫如脩行義而習文學。王先生慎集解:“行當作仁。上文云‘行仁義,工文學’, 此云‘修仁義習文學’,‘仁義文學’,篇內對舉,明行爲‘仁’之誤。下同。”

六、討論 1.“故令尹誅而楚奸不上聞。”注:“上聞,向上報告使國君瞭解。聞,使動用法。” 張永言謂據本書通論(十一),使動用法是指“主語所代表的人物並不施行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這個動作。”“上聞”的“聞”既然不帶賓語,就說不上是使動用法。

按,《說文·耳部》:“聞,聽聞也。”引申爲傳佈、傳揚,如《詩·小雅·鶴鳴》:“鶴鳴於九臯,聲聞於野。”又引申爲聞名、著稱,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勇氣聞於諸侯。”再引申爲奏,使君主知道,如《淮南子·主術》:“是故號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聞。”高誘注:“聞,猶達也。”唐劉肅《大唐新語·匡贊》:“杜少晦少聰悟,精采過人??房玄齡聞於太宗曰??”這個“聞”已經有了“向君王上奏、報告”之義,是從“聽聞”的本義逐步引申出來的,似不必視爲使動用法。《史記·淮陰侯列傳》“不及以聞”與此同。

2.“公私之相背也,乃蒼頡固以知之矣。” 此“乃”似爲連詞,“尚且”之義。言公私之相背,蒼頡尚且知之,(況今人乎?)而今人以爲同利,不察之患也。《漢語大字典·丿部》“乃”條列此義項,舉例爲:

《尚書·大誥》:“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

《新序·雜事五》:“夫政不平也,乃斬伐四國,而況二人乎?”

3.“然則爲匹夫計者,莫如脩行義而習文學。”注:“‘行’當作‘仁’,下句‘行

義脩’的‘行’同此(依王先慎說)。” 張永言謂王氏之說實不可取。“行義”不誤,“行義”即行誼,德行仁義也,典籍習見: 《墨子·非儒下》:“行義可明乎民。”

《晏子春秋·內篇問上》:“明其教令而先之以行義。”

又《問下》:“古者嘗有上不諫上,下不顧民,退處山谷,以成行義者也。” 《莊子·天地》:“蹠與曾、史行義有間矣。”

《韓非子·八經》:“行義示則主威分,慈仁聽則法制毀。” 又“臣不得以行義成榮。” 《戰國策·趙策二》:“御道之以行義。”

《賈子新書·時變》:“胡以行義禮節爲?家富而出官耳。”

桓寬《鹽鐵論·險固》:“誠以行義爲阻,道德爲塞??則莫能入。” 《漢書·昭帝記》:“賜郡國所選有行義者??帛人五十匹。” 又:《宣帝紀》:“其令郡國舉孝弟有行義聞於鄉里者各一人。” 又:《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德澤有加焉。” 洪適(ku)《隸釋·堂邑令費鳳碑》:“行義高邵,卓不可及。” 按,“行義”(行誼)例尚可補: 《荀子·禮論》:“禮者,斷長續短,損有餘,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

- 12 -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一、 字詞 蠹[dù]亦作“ 螙”。1.蛀虫。《荀子·劝学》:“肉腐出蟲,魚枯生蠹。” 2.比喻祸国害民的人或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不可使也,而傲使人,國之蠹也。”(《漢語大詞典》) 儒:《說文·人部》:“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周禮·天官·太宰》:“四曰儒,以道得民。”——儒:1.术士。周、秦、两汉用以称某些有专门知识、技艺的人。《周礼·天官·太宰》:“儒以道得民。”郑玄注:“儒,諸侯保氏有藝以教民者。”《汉书·司马相如传》:“ 相如 以爲列僊之儒居山澤間,形容甚臞。”颜师古注:“凡有道術皆爲儒。”参见章炳麟《原儒》。 2. 孔子创立的学派,儒家。《墨子·公孟》:“儒之道足以喪天下者,四政焉。”《韩非子·显学》:“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3.指儒家经学。4.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亦泛指读书人。《荀子·儒效》:“用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