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嵩山实习报告 - 图文
嵩山山间水系发育,河流支流较多,又因本区位于半湿润气候区,降水年变化、季节变化较大,山区流水侵蚀现象明显,常在河流出山口形成洪积扇。本区河流含沙量较大,有结冰期。
第三章 嵩山地区地质特征
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
秦岭造山带东段,华北地台南缘,五世同堂,三动隆升。三大岩类齐全,褶皱、断层发育。
秦岭造山带东段,华北地台南缘,五世同堂,三动隆升。三大岩类齐全,褶皱、断层发育。
嵩山位于秦岭造山带东段,华北地台南缘。
在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内,连续出露着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岩石地层序列,地学界称之为“五代同堂”。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18亿年、6亿年的三次剧烈地壳运动,形迹出露清晰,是研究地壳早期演化规律、追溯地球演化历史的理想场所,是一部记录在石头上的地质史书。
根据嵩山“五代同堂”的地层层序和构造运动遗迹的基本特征,按照地质科学的原理,可以追溯嵩山形成和演化的过程。
在距今25亿年前后,嵩山地区发生了剧烈的地壳运动和岩浆侵入,地质学家称它为“嵩阳运动”。
距今25到21亿年,嵩山地区在陆地环境下,遭受了长期的风化剥蚀,嵩阳运动形成的山峰被渐渐地夷为平地。距今21到18亿年,嵩山地区成为一片大海,沉积了厚度达2500余米的碎屑岩及碳酸盐岩。
到了距今18亿年前后,嵩山地区发生了被称为“中岳运动”的全球性地壳运动,这是一次强烈的应力作用和温、压效应,使早期嵩山的地层岩石发生强烈的变形变质,最典型的是嵩阳运动底砾岩被定向拉长,嵩山群石英岩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褶皱形迹,有尖顶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和平卧褶皱等。
15
六千五百万年前的“燕山运动”,以其强烈的褶皱和断块对嵩山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嵩山的地貌构架基本定型。
进入新生代,强烈的“喜马拉雅运动”开始造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嵩山又借助喜马拉雅运动之力,进一步隆升,并遭受风化剥蚀,历经沧桑的嵩山终于定格为现在的面貌。
走进少室山,从不同的方位观看,那一簇簇白色岩柱,在蓝天白云的烘托下,或像一柄柄利剑直刺苍穹;或像一册册图书整齐排列,“书册崖”就是因此命名。
太室山海拔高度在1400米以上,相对高差达上千米,犹如天然屏障。由于太室山体为一宽缓的复式背斜,不同的部位差异很大,崖壁断面上的肌理十分清晰,就像一只巨龙卧伏在中原腹地。太室山天门峰是嵩山最壮观的石门。山峰两崖对峙,中豁如阙,名为嵩门,也叫天门峡。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在《天门歌》中用“倚披鹏翅,棱层龙鳞”的诗句形容嵩门的奇崛之势。嵩门待月是嵩山奇观之一。
第二节 地层
嵩山地区以三个前寒武纪构造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而著名,有地质百科全书之称,岀露有36亿年以来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层是发生在25亿年的嵩阳运动、18亿年的中岳运动,5.43亿年的少林运动
在距今36~25亿年的太古宙时期,由海底基性岩浆喷发作用和酸性岩浆侵入作用共同构成登封群的花岗绿岩建造,铸就了嵩山的结晶基底。
在距今25~5.43亿年间的元古宙,沉积了滨一浅海相的碎屑岩、粘土岩和碳盐岩,即古元古界嵩山群、中元古界马鞍山群和新元古界五佛山群。
在距今5.43~2.5亿年间的古生代,发育着寒武系和奥陶系的滨海相的碳酸岩(底部碎屑岩),以及石炭系、二叠系的海陆交替沉积的灰岩、碎屑岩、粘土岩。其中广泛贮存着煤、铁、铝、建材等沉积矿产。古生代是生命大爆发的时代,地层中保存着丰富的动、植物化石,这些古生物化石成为地层年代和沉积环境的见证。
16
在距今2.5~0.65亿年间的中生代,发育着三叠系湖相碎屑岩、粘土岩夹煤线。在陆相盆地——河流环境沉积的中生代红色泥岩——碎屑地层,其中含有丰富的陆生动、植物化石。
第三节 岩石
一、岩浆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凝结晶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岩浆形成于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以硅酸盐熔浆为主体,一部分是挥发成分。岩浆分为酸性岩浆、中性岩浆、基性岩浆和超基性岩浆。岩浆活动分为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根据岩浆侵入的环境和侵入作用方式,可以分为深成侵入作用和浅成侵入作用。各种侵入所形成的岩体都具有一定的产状。深成岩主要产状有岩基、岩株等。浅成岩产状主要有岩盘、岩床、岩墙、岩脉等
岩浆岩分类:1.深成岩:岩基、岩株(深成侵入作用)2.浅成岩:岩床、岩盘、岩墙、火山颈(浅成侵入作用)3.喷出岩:熔岩流、熔岩被、熔岩锥。
成分:以硅酸盐矿物为主,其中最多的是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等,占矿物总含量的99%。
结构:1.结晶程度:a.全晶质结构b.半晶质结构c.玻璃质结构(非晶质); 2.晶粒大小:a.显晶质结构b.隐晶质结构
3.晶粒相对大小:a.等粒结构b.斑状结构c.似斑状结构 4.晶粒形状:a.自形晶b.半形晶c.他形晶
构造:1.块状构造2.流纹构造3.流动构造4.气孔构造5.杏仁构造岩 二、沉积岩
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经过破坏而形成的碎屑物质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在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岩石,这些由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就是沉积岩化学成分以SiO2、Al2O3等为主。
17
形成:1.先成岩石的破坏:a.风化作用(物理风化:温差风化、冰冻风化、层裂作用;化学风化: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氧化作用;生物风化:生物物理风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b.剥蚀作用(机械剥蚀作用、化学剥蚀作用。)
2.搬运作用:a.机械搬运作用(风的搬运、流水、冰川、海洋、重力机械能)b.化学搬运作用(真溶液形式、胶体溶液形式)
3.沉积作用:a.机械沉积作用b.化学沉积作用(胶体溶液沉积、真溶液沉积)c.生物沉积作用
4.成岩作用:压固作用、脱水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 矿物成分:1.碎屑矿物:石英、钾长石、钠长石、白云母等. 2.粘土矿物:高岭土、铝土。
3. 化学和生物成因矿物:方解石、白云石、铁锰氧化物、石膏、磷酸盐矿物、有机质等。
颜色:主要取决于它的矿物成分或化学成分。
结构:1.碎屑结构 2.泥质结构 3. 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 构造:1.层理构造 2.层面构造 3.结核 4.生物化石。 分类:1.碎屑岩类 2.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类 3.特殊沉积。 三、变质岩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和矿物质的混合作用下由一种岩石自然变质成的另一种岩石。质变可能是重结晶、纹理改变或颜色改变。 在地球内力作用,引起岩石构造的变化和改造。这些力量包括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如普通石灰石由于重结晶变成大理石。
变质岩是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一般变质岩是在地下深处的高温(要大于150℃)高压下产生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而出露地表。变质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变质作用作用于岩浆岩(即:火成岩),形成的变质岩成为正变质岩;另一类是作用于沉积岩,生成的变质岩为副变质岩。大面积变质的岩石为区域性的,但也有局部性的,局部性的如果是因为岩浆涌出造成周围岩石的变质称为接触变质岩;如果是因为地壳构造错动造成的岩石变质为动力变质岩。原岩受变质作用的程度不同,变质情况也不同,一般分为低级变质、中级和高级变质。变质级别越高,变质程度越深。如沉积岩粘土质岩石在低级作用下,形成板岩;在中级变质时形成云母片岩;在高级变质作用下形成片麻岩。岩石在变质过程中形成新的矿物,所以变质过程也是一种重要的成
1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