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 完整版 - 图文
速排泄,有利于上游坝坡稳定,使上游坝坡比均质坝或斜墙坝陡;下游坝壳浸润线也比较低,下游坝坡也可以设计得比较陡;在防渗效果相同的情况下,土料用量比斜墙坝少,施工受气候影响相对小些;位于坝轴线上的心墙与岸坡及混凝土建筑物连接比较方便。
通过以上分析认为宜选用心墙坝。
3.2坝体剖面设计
土石坝的剖面设计指坝坡、坝顶宽度、坝顶高程。 3.2.1 坝坡
因最大坝高约115.60-62.50=53.10m,故采用三级变坡。
1)上游坝坡:从坝顶至坝踵依次为1:2.5;1:2.75;1:3.0。 2)下游坝坡:从坝顶至坝趾依次为1:2.0;1:2.50;1:2.75。
3)马道:第一级马道高程为82.50m,第二级马道高程102.50m,马道宽度取2.0m。 3.2.2 坝顶宽度
本坝顶无交通要求,对中低坝的坝顶宽度B取5-10m,本设计取B=6.0m。 3.2.3 坝顶高程
坝顶高程等于水库静水位与超高Y之和,并分别按以下运用情况计算,取最大值: ① 设计洪水位加正常运用情况的坝顶超高; ② 校核洪水位加非常运用情况的坝顶超高。
最后需预留一定的坝体沉降量,此处取坝高的0.4%。计算公式采用下列两式:
Y=R+e+A (3.1)
KV02D e=cosb (3.2)
2gHm 式中:Y——坝顶超高;
R——波浪在坝坡上的最大爬高,m;
e——最大风壅水面高度,即风壅水面超出原库水位高度的最大值,m; Hm——坝前水域平均水深,m; K——综合摩阻系数,其值变化在(1.5~5.0)×10-6之间,计算时一般取K=3.6×10-6; b——风向与水域中线(或坝轴线的法线)的夹角,(°);
V0、D——计算风速和水库吹程,m3/s、Km;
A——安全加高,m,根据坝的等级和运用情况,按表3.1确定。
表3.1 安全加高A (单位:m) 坝的级别 运用情况 1级 2级 3级 4、5级 正常 1.5 1.0 0.7 0.5 非常 0.7 0.5 0.4 0.3 该坝属于2级水工建筑物,安全加高分别取:正常运用情况下1.0m,非常运用情况下0.5m。
27
参考林昭著的《碾压式土石坝》一书,以往计算坝顶超高公式中多包括风壅水面高度e,由于该值不大,一般不到10cm,故可忽略,坝顶超高计算式可简化为Y=R+A。
下面采用我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推荐的计算波浪在坝坡上的爬高R,
R=0.45hlm-1n-0.6 (3.3)
式中:hl——设计波高,hl=0.0166V04D3m;
m——坝坡坡率,取m=2.5;
n——坝坡护面糙率,上游拟采用浆砌石勾缝,取n=0.025。
由于所给的设计资料中只有多年平均风速V0=10m/s,故取正常和非常运用情况波高均为:
m。 hl?0.0166?105/4?91/3?0.614m,则R?0.45?0.614?2.5?1?0.025?0.6?1.010851两种计算成果见表3.2。 运用情况 设计情况 较核情况 静水位 (m) 113.1 113.5 波浪爬高 R(m) 1.0108 1.0108 表3.2 坝顶高程计算结果 壅高 安全超高 计算坝顶 0.4%沉陷 e (m) A(m) 高程Z计(m) (m) 0 1.0 115.1108 0.46044 0 0.5 115.0108 0.46004 竣工时的坝顶高程Z(m) 115.5712 115.4708 坝顶高程最终结果为:115.60m。
验算:坝顶高程115.60m均大于:设计洪水位+0.50m,即113.10+0.50=113.60m;校核洪水位113.50m。 所以满足要求。
自行绘制剖面简图。
3.3防渗体设计
本土石坝的防渗体为粘土心墙。 3.3.1防渗体尺寸
1)心墙顶宽及坡率
土质防渗体的尺寸应满足控制渗透比降和渗流量要求,还要便于施工。参考教材及规范,心墙顶部考虑机械化施工的要求,取3.0m,边坡可取1:0.3。 2)防渗体超高
防渗体顶部在静水位以上超高,对于正常运用情况(如正常蓄水位、设计洪水位)心墙为0.3~0.6m,取0.5m,最后防渗体顶部高程取为113.10+0.50=113.60m。
3)心墙底宽
本设计粘土允许坡降[J]?4,上下游最大作用水头差H=113.50-62.50=51.00m(下游无水工况),故墙厚T≥H/[J]=51.00/4=12.75m。
由以上数据,心墙底宽=3+(51.00+0.5)×0.3×2=33.90m>12.75m,满足要求。 3.3.2防渗体保护层
28
心墙顶部应设保护层,防止冰冻和干裂。保护层可采用砂、砂砾或碎石,其厚度不小于该地区的冻深或干燥深度,此处取0.80m,上部碎石厚50cm;下部砾石厚30cm,具体见坝顶部构造。
自行绘制构造简图。
3.4 坝体排水设计
3.4.1 排水设施选择
常用的坝体排水有以下几种型式:贴坡排水、棱体排水、坝内排水、以及综合式排水。 1)贴坡排水:不能降低浸润线,多用于浸润线很低和下游无水的情况,故不选用。 2)棱体排水:可降低浸润线,防止坝坡冻胀和渗透变形,保护下游坝脚不受尾水冲刷,且有支撑坝体增加稳定的作用,且易于检修,是效果较好的一种排水型式。
3)坝内排水:其中褥垫排水对不均匀沉降的适应性差,易断裂,且难以检修,当下游水位高过排水设施时,降低浸润线的效果将显著降低;网状排水施工麻烦,而且排水效果较褥垫排水差。
坝址附近有丰富的石料可开采,其石料质地坚硬,可以利用,做堆石料棱体排水。综合以上分析选择棱体排水方式。
3.4.2 堆石棱体排水尺寸 顶宽:2.0m。
内坡:1:1.5,外坡1:2.0。
顶部高程:须高出下游最高水位对1、2级坝不小于1.0m。通过设计洪水位113.10m流量时,相应下游最高洪水位74.30m;假定通过校核洪水位113.50m流量时,相应下游最高洪水位75.00m。超高取1.3m,所以顶部高程为75.00+1.3=76.30m 。
3.5 反滤层和过渡层
3.5.1设计规范及标准
1)保护无粘性土料(粉砂、砂、砂砾、卵砾石、碎石等)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规定,对于与被保护土相邻的第一层反滤料,建议按下述准则选用:
D15/d85≤4-5 ,D15/d15≥5。同时要求两者的不均匀系数Cu=d60/d10及D60/D10≯5~8,级配曲线形状最好相似。
式中:D15——反滤料的特征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占总土重的15%;
d15、d85——被保护土的控制粒径和特征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分别占总重的15%及85%。 上述两式同样适用于选择第二、三层反滤料,当选择第二层反滤料时,以第一层反滤料为被保护土,二选择第三层反滤料时,则以第二层反滤料为被保护土。
29
按此标准天然砂砾料一般不能满足要求,须对土料进行筛选。 2)保护粘性土料
粘性土有粘聚力,抗管涌能力一般比无粘性土强,通常不用上述两式设计反滤层,而用以下方法设计。
①满足被保护粘性土的细粒不会流失
根据被保护土的小于0.075mm含量的百分数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当被保护土含有大于5mm的颗粒时,则取其小于5mm的级配确定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百分数及计算粒径d85。如被保护土不含有大于5mm的颗粒时,则按全料确定小于0.0075mm的颗粒含量百分数及d85。
a.对于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大于85%的粘性土,按式D15≤9 d85设计反滤层,当
9d85<0.2mm,取D15等于0.2mm 。
b.对于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为40%~85%的粘性土按式D15≤0.7mm设计反滤层。 c.对于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为15%~39%的粘性土按式
D15?0.7?1(40?A)(4d85?0.7)mm设计反滤层。式中,A为小于0.075mm时颗粒含量1%。若254d85<0.7mm,应取0.7mm。
②满足排水要求
以上三种土还应符合式D15<4d15,以满足排水要求。式中d15应为被保护粘性土全料的d15,若4d15<0.1mm时D15不小于0.1mm 。
3)护坡垫层
同样应满足土粒不流失及足够的透水性要求,但标准可降低些,建议按下式的简便方法选择粒径。
D15(块石)/d85(垫层)?10,D15(垫层)/d85(垫层下被保护土层)?5。
3.5.2设计结果
由于设计原始资料中没有提供各土、砂、石料的颗粒级配情况,这里无法用计算的方法进行反滤层的设计,只能参考相关规范和已建工程进行初步设计。初步拟定结果分述如下。
1)防渗体周边部位
第一层:d50=0.5mm,厚20cm;第二层:d50=2.0mm,厚30cm。 2)排水部位
第一层:d50=30mm,厚20cm;第二层:d50=90mm,厚60cm。 坝顶及心墙反滤层,棱体排水及反滤层、岸坡排水、护坡详图见图纸。 3)护坡垫层 见下面的护坡设计。 自行绘制构造简图。
21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