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改革主题(人教版)(全国各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改革主题(人教版)(全国各地)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6 4:09:10

【解析】(1)第一小问工业化动力方面的不同,根据材料一中“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化动力都是依靠市场方式自发推进工业发展”可知英美工业化动力是市场自发推进,苏联方面结合必修二中《斯大林模式》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工业化道路方面的不同,英美方面结合必修二中《工业革命》分析即可,苏联方面结合必修二中《斯大林模式》分析即可。 (2)根据材料二中“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这句话分析即可。

(3)第一小问问题,苏联方面结合必修二《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中60年代赫鲁晓夫进行经济改革的背景分析即可,中国方面结合必修二《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大跃进的历史影响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共同原因,结合苏、中两国在60年代所实施的经济政策的弊端分析即可。 (4)第一小问趋势,结合图表中中国粮食产量的曲线走向同苏联粮食产量的曲线走向进行比较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原因,中国方面结合必修二《改革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分析即可,苏联方面结合必修二《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分析即可。

【答案】(1)工业化动力:英美:市场自发推进,苏联:国家主导开展五年计划。 工业化道路:英美:轻纺工业到重化工业,两次工业革命。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6分)

(2)带来:工业化时期,苏联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人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缩短了苏联完成工业化的时间,使苏联加速了工业化进程。(2分)

(3)问题:中国——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产量下降;(2分)苏联——出现农业危机。(2分)

原因: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挫伤;领导人改革急于求成、盲目冒进,违背客观规律(4分)

(4)趋势:中国——迅速增加;苏联——总趋势是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3分) 原因:中国——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3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根深蒂固,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3分)

6.(2015·四川资阳三模·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熙宁五年(1072)市易法正式颁行。“置市易务,??其诸司科配,州县官私烦

扰,民被其害,悉罢之,并于市易计置。??其三司诸司库务年计物,若比在外科买省官私烦费,即亦一就收买。” “市易之法成,则货赂通而国用饶矣。”

市易官吏“诱陷无赖子弟以隳(huī毁坏)产者有之,予民者高其物估,以巧取息者有之。”“遣吏坐列贩卖,与细民争利,下至菜果油面,使道路怨嗟,商旅不行,酒税亏损。”

——据《宋会要辑稿》、《历代名臣奏议》等

材料二 在1830年,中国产品占世界产量的份额(%)为29.8,而此时的英国为9.5,美国为2.4;到1860年,英国为19.9,中国为19.7,美国为7.2;到了1900年,这一数据变为美国占23.6,英国占18.5,中国占6.2。

——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中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956年4月毛泽东说: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 ——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自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 1954年6月,废除自留地的义务交售制, 1958年6月,取消副业、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采购制。 1952年—1964年间,国家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 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详尽规定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产量等等,1955年起,国家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 1954—1960年间,全国的粮产量增长了50%以上,到60年代初,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据凤凰网《赫鲁晓夫改革:光荣与混乱并行》 (1)据材料一概括市易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法施行带来的影响。(6分) (2)将材料二的文字信息整理成直观的图示(或表格),并拟定一个标题。(3分)概括分析影响这些信息的主要因素。(6分)

(3)指出材料三中“第二次结合”的含义,(2分)并列举符合该“结合”的政治史实(限于1956年)。(3分)

(4)据材料三,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对赫鲁晓夫改革进行解读。(6分)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赫鲁晓夫改革;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王安石变法;经济改革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置市易务,??其诸司科配,州县官私烦扰,民被其害,悉罢之,并于市易计置”和“其三司诸司库务年计物,若比在外科买省官私烦费,即亦一就收买”可知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调控市场稳定物价;第二小问影响,需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思考,积极方面据材料一“市易之法成,则货赂通而国用饶矣”可知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缓解财政危机,据材料一““置市易务,??其诸司科配,州县官私烦扰,民被其害,悉罢之,并于市易计置”和“其三司诸司库务年计物,若比在外科买省官私烦费,即亦一就收买”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对稳定物价,规范商业有一定作用,消极方面据材料一“市易官吏‘诱陷无赖子弟以隳(huī毁坏)产者有之,予民者高其物估,以巧取息者有之’”可知市易官吏滥用权利趁机敛财,据材料一“遣吏坐列贩卖,与细民争利,下至菜果油面,使道路怨嗟,商旅不行,酒税亏损”可知政府与民争利影响私营商业发展和人民生活。

(2)第一小问图示,要求图示或者表格化,需要抓住信息对象和项目,据材料二可知第一项三个时间节点,即1830年、1860年和1900年,第二项三个国家,即英国、中国和美国,第三项“产品占世界产量的份额”,图示可以是纵向柱状图和横向柱状图,按材料信息绘制即可;第二小问标题,据材料二和第一小问可知材料主题为“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产品占世界产量份额(%)的变化”,也可以将时间加入,即1830—1900年;第三小问影响因素考查调动与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据材料二时间1830年、1860年和1900年和材料二主题“英美中产品占世界产量的份额变化”可知该时期为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据材料二数据变化可知影响因素涉及英美产品份额的增长和中国产品份额的下降两个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思考角度涉及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经济方面两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英美生产力水平,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中国仍以自然经济为主,经济近代化程度低,政治方面英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对外掠夺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而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阻碍了经济发展,思想文化方面对新科技的重视和利用程度,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比英国更为充分,发展也更快,中国对科技重视和利用的程度和条件远远不及英美。

(3)第一小问含义,据材料三“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和“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结合”的含义是根据中国国情来制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第二小问列举史实,抓住设问有两个要求,即“限于1956年”和“政治史实”,结合必修一专题四的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巩固各民族团结,同各民主党派关系上,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中共八大提出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健全国家法制,有法可依、必依。

(4)本小问抓住思考角度“生产关系变革”,据材料三“废除自留地的义务交售制”、“取消副业、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国家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国家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和“全国的粮产量增长了50%以上”可知义务交售制逐步废除、农产品价格提高,调整了国家与农庄、农民利益分配,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据材料三“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和“到60年代初,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可知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增强农庄的自主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改革不彻底,影响了改革成效,最后进行小结,角度一从生产关系变革与经济发展的角度思考可知生产关系的调整及其程度制约着经济发展,角度二从生产关系和农民积极性的角度可知科学地变革生产关系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1)特点: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调控市场稳定物价。(2分)

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缓解财政危机;对稳定物价,规范商业有一定作用;市易官吏滥用权利趁机敛财;政府与民争利影响私营商业发展和人民生活。(4分) (2)图表:(图、表任一均可,2分)

英国 美国 中国 1830年 9.5 2.4 29.8 1860年 19.9 7.2 19.7 1900年 18.5 23.6 6.2 标题:英美中三国产品占世界产量份额(%)的变化(1830—1900年)(可以不要时间)(1分)

因素:①政治:英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对外掠夺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而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阻碍了经济发展。

②经济:两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英美生产力水平,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中国仍以自然经济为主,经济近代化程度低。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解析】(1)第一小问工业化动力方面的不同,根据材料一中“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化动力都是依靠市场方式自发推进工业发展”可知英美工业化动力是市场自发推进,苏联方面结合必修二中《斯大林模式》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工业化道路方面的不同,英美方面结合必修二中《工业革命》分析即可,苏联方面结合必修二中《斯大林模式》分析即可。 (2)根据材料二中“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这句话分析即可。 (3)第一小问问题,苏联方面结合必修二《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中60年代赫鲁晓夫进行经济改革的背景分析即可,中国方面结合必修二《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人民公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