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局解复习思考题
9.何谓纵隔?分哪几部?各有哪些器官、结构?上纵隔分几层,各层有何器官结构?以主动脉弓为中心的毗邻关系如何?Mediastinum, superior mediastinum,头臂静脉brachiocephalic vein,上腔静脉superior vena cava,主动脉弓aortic arch及分支,膈神经phrenic nerve,迷走神经vagus nerve,气管,食管,左喉返神经left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和胸导管thoracic duct等。何为ductus arteriosus triangle?
纵隔mediastinum:左右纵隔胸膜之间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前界:胸骨柄和肋软骨内侧部,后界:脊柱胸部,两侧:纵隔胸膜,上:胸廓上口,下:膈。
分部:通过胸骨角至第四胸椎下缘的水平面,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为上纵隔;下部为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分成前、中、后纵隔三部(以心包前后壁为界)。 上纵隔superior mediastinum:
前层——胸腺、左、右头臂静脉brachiocephalic vein和上腔静脉superior vena cava; 中层——主动脉弓aortic arch及其三大分支,膈神经phrenic nerve及迷走神经vagus nerve;后层——气管、食管、左喉返神经left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和胸导管thoracic duct。 前纵隔anterior mediastinum:纵隔前淋巴结,疏松结缔组织,胸腺或胸腺遗迹下部。 中纵隔middle mediastinum:心包、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升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及四条肺静脉)、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奇静脉弓,心神经丛及淋巴结。 后纵隔posterior mediastinum:纵行——食管胸部thoracic part of esophagus,胸导管thoracic duct,胸主动脉thoracic aorta,奇静脉azygos vein,半奇静脉hemiazygos vein,副半奇静脉accessory hemiazygos vein,胸交感干thoracic sympathetic trunk,内脏大神经greater splanchnic nerve,内脏小神经lesser splanchnic nerve,迷走神经vagus nerve及纵隔后淋巴结等;横行——肋间后A、V。
主动脉弓aortic arch与毗邻: 主动脉弓位于胸骨角平面以上,于右第2胸肋关节上缘水平接升主动脉,第4胸椎下缘左侧移行为胸主动脉。凸侧右→左: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左前方:左纵隔胸膜和肺、左膈神经、迷走神经和心包膈血管、交感干和迷走神经的心支;右后方:气管、气管杈、食管、左喉返神经、胸导管、心深丛; 下方:肺动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左主支气管、心浅丛;
前上方:在三大分支前方有左头臂静脉和胸腺;
后上方:在三大分支后方有气管、食管、左喉返神经、胸导管、胸膜和肺 动脉导管三角ductus arteriosus triangle:
(1) 位置:主动脉弓的左前方。
(2) 境界:前为左膈神经,后为左迷走神经,下为左肺动脉。 (3) 内容:动脉韧带(成人)或动脉导管(胎儿),左喉返神经,心浅丛。 (4) 意义:临床手术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10.结合左右纵隔面,叙述肺根内主要结构的排列顺序及毗邻。 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外包以胸膜而成。 (1)内容与排列:
前→后:上肺V,肺A,主支气管,下肺V
上→下:左——肺A,主支气管,上肺V,下肺V;
右——上叶支气管,肺A,中、下叶支气管,上肺V,下肺V。 (2)毗邻: 左肺根 前方
右肺根 右膈N,心包膈A、V,右心房,部分心包,上腔V 左膈N,心包膈A、V
后方 上方 下方 左迷走N,胸主A 主动脉弓(前→后) 肺韧带 右迷走N,奇V 奇静脉弓(后→前) 肺韧带 11.胸导管的行程、毗邻及与纵隔胸膜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行程:起自腹部的乳糜池→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胸腔后纵隔→胸主动脉与奇静脉之间上行→第5胸椎平面斜行向左→沿食管左缘与左纵隔胸膜之间上行→经胸廓上口入颈根部→沿食管颈部左`缘上升→第7颈椎高度向左呈弓状跨过胸膜顶(胸导管弓)→于颈动脉鞘后方、椎血管和交感干前方弯向下内→左静脉角。(11条) 毗邻:
下段(T5以下):
前:食管; 后:右肋间后动脉、右肋下动脉、脊柱; 左:胸主动脉 右:奇静脉、右纵隔胸膜。 上段(T4以上):
前:左颈总动脉; 后:脊柱; 左:左锁骨下动脉、左纵隔胸膜; 右:食管,左喉返神经。 与纵隔胸膜关系、临床意义:
胸导管上段与左纵隔胸膜,下段与右纵隔胸膜相邻。
意义:食管癌手术或闭合性胸导管损伤时,若上端损伤常合并左胸膜囊破损,淋巴液流入胸膜囊引起左侧乳糜胸;下段损伤常引起右侧乳糜胸。
12.食管胸段thoracic part of esophagus前方的毗邻、与纵隔胸膜的关系。 (1)前方毗邻:
T4以上:气管、气管杈,主动脉弓,左锁骨下动脉,左喉返神经。
T4以下:左主支气管,左心房的后面,左迷走神经,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2)与纵隔胸膜关系:
左:主A弓以上、T7以下(进入、离开胸腔处)与纵隔胸膜相贴,位于食管上下三角。 食管上三角:左锁骨下动脉、脊柱前面、主动脉弓上缘围成,内有食管,胸导管。 食管下三角:心包、胸主动脉、膈,内有食管。
右:除奇静脉弓处外,均与纵隔胸膜相贴。在右肺根以下,右侧纵隔胸膜突至食管后面,形成食管后隐窝。
13.腹股沟区的境界和结构特点如何?腹股沟手术时注意勿损伤何神经?简述腹股沟管的inguinal canal位置,组成(两口四壁)、内容和临床意义。腹股沟三角(inguinal triangle)的位置,境界 和临床意义。
腹股沟区:
(1)境界:内侧界:腹直肌外侧缘
上 界: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缘的水平线。 下 界:腹股沟韧带 (2)结构特点:
a. 腹外斜肌在此区移行为腱膜,并在下部有一裂口(浅环);
b. 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下缘未达腹股沟韧带的内侧部,该处缺乏肌层; c. 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故为腹壁薄弱区。
d. 在人体直立时,该区所承受的腹内压比平卧时高三倍,故为疝的多发部位。
(3)腹股沟手术时注意勿损伤何神经?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生殖支。 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
(1) 位置:腹前壁的下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 (2) 组成
前壁:浅层为腹外斜肌筋膜,深层在管的外侧1/3有腹内斜肌起自腹股沟韧带的肌
纤维加强。
后壁:腹横筋膜,管内侧1/3有联合腱加强。 上壁:腹内斜肌与腹横肌形成的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形成的凹槽。
内口:腹股沟深环。腹横筋膜向外的突口,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浅层有腹内斜肌,深层为壁腹膜。 外口:腹股沟浅环。
(3) 内容:男精索,女子宫圆韧带;髂腹股沟神经。
(4) 临床意义:腹股沟管为腹壁薄弱区,在病理情况下,腹腔内容物可经该处突出而形成腹股沟斜疝(从腹股沟管深环脱出)。
腹股沟三角inguinal triangle
(1) 位置: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
(2) 境界: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内侧半。
(3) 临床意义:腹股沟直疝即从本三角区突出,而腹股沟斜疝则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深
环进入腹股沟管。故临床手术时可依据疝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来鉴别直疝与斜疝(腹股沟斜疝的疝囊颈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外侧)。
14.腹壁下动脉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的体表投影及临床意义。手术中如何鉴别腹股沟斜疝、直疝?
腹壁下动脉的体表投影: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界处→脐的连线。
临床意义:临床作腹腔穿刺,宜在此线外上方,以免损伤腹壁下动脉;鉴别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标志。
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鉴别: 脱出部位 与腹壁下动脉关系 与腹膜陷凹关系 疝脱出的方向 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管深环 外侧 腹股沟外侧窝脱出 外上→内下 腹股沟直疝 腹股沟三角 内侧 腹股沟内侧窝脱出 向前
15. 胃的位置和毗邻;与胃相连的韧带各有哪些?其内含有哪些结构?胃的淋巴和淋巴回流。
胃的位置:胃中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贲门在第11胸椎左侧,幽门在第1腰椎下缘右侧(“幽门平面”)。活体胃的位置常因体位、呼吸及胃内容物的多少而变化。
胃的毗邻:前壁——右侧份邻左半肝,左侧份上紧邻膈、下接触腹壁(移动性大,称为胃前壁游离区);后壁——隔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胃床)。 胃的韧带:5条
(1) 肝胃韧带:小网膜中膈、肝静脉韧带裂→胃小弯的部分。胃左a、v(a起自腹腔干,
v注入肝门v或脾v)、胃右a、v(a起自肝固有a,v注入肝门v);
(2) 胃结肠韧带:成人大网膜前后两层通常愈合,使大网膜前两层上部直接由胃大弯连
至横结肠形成。胃网膜左a、v(a起自脾a,v注入脾v)、胃网膜右a、v(a起自胃十二指肠a,v注入肠系膜上v);
(3) 胃脾韧带:胃大弯左侧→脾门。胃网膜左a、v(韧带下份)、胃短a、v(韧带上份,a起自脾a,v注入脾v); (4) 胃胰韧带:胃幽门窦后壁→胰头、颈及颈体移行部;
(5) 胃膈韧带:胃底后面→膈下。胃后a、v(a起自脾a,v注入脾v)。 胃的淋巴:6条
(1) 胃左、右淋巴结:沿同名血管排列,收纳胃小弯侧胃壁淋巴→腹腔淋巴结;
(2) 胃网膜左、右淋巴结:沿同名血管排列,收纳胃大弯区域淋巴结→脾淋巴结(左)、幽门下淋巴结(右);
(3) 贲门淋巴结:归入胃左淋巴结,收集贲门附近淋巴→腹腔淋巴结;
(4) 幽门上、下淋巴结:收集幽门部淋巴、胃网膜右淋巴结、十二指肠、胰头淋巴→腹
腔淋巴结; (5) 脾淋巴结:脾门附近,收纳胃底、胃网膜左淋巴结→胰上淋巴结→腹腔淋巴结; (6) 其他途径:胃淋巴管与邻近器官亦有广泛联系,故胃癌细胞可向邻近器官转移。另可通过食管淋巴管和胸导管末段逆流至左锁骨下淋巴结。
淋巴引流:胃小弯近侧2/3胃前后壁淋巴→胃左右淋巴结; 胃小弯远侧1/3胃壁淋巴→幽门淋巴结;
胃大弯近侧1/3胃底部淋巴→脾淋巴结;
胃大弯远侧2/3胃前后壁淋巴→胃网膜左右淋巴结。
16. 肝的位置、体表投影和毗邻。肝蒂内主要结构的位置关系如何?肝的韧带与膈下间隙。胆总管common bile duct,肝固有动脉the proper hepatic artery,肝门静脉the hepatic portal vein,神经丛the sympathetic nerves及淋巴结等。 肝的位置: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体表投影:右锁骨中线与第5肋相交处→右腋中线与第10肋下1.5cm的相交处→左第6肋软骨距前正中线左侧5cm处。下缘右份不超过右肋弓、中份约在剑突下2-3cm。
肝的毗邻:膈面(7条)——借膈与右肋膈隐窝、右肺底、心膈面邻;前缘——肋骨,左右肋弓间的部分与腹前壁相贴;后缘——近左纵沟处与食管接触;脏面(8条)——胆囊(胆囊窝)、下腔静脉的肝后段(腔静脉沟)、右肾上腺、右肾、十二指肠上部、幽门、胃前面小弯侧、结肠右曲。
肝蒂结构:肝左右管在前(汇合点最高,紧贴横沟),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分叉点最低,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