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长郡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第五次调研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时量90分,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毎小题2分,共48分。在毎小题給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春秋战国时期,商业主要是以迎合统治者的奢侈消费为急为先,连城市手工业也竞相生产“悦在玩好”的奢侈品。这反映出当时 A. 市场消费的水平提高 B. 工商业服务群体单一 C. 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 D. 下层民众消费水平低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以迎合统治者的奢侈消费为急为先”“奢侈品”中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工商业主要是以迎合统治者的奢侈消费,这反映了当时商业和手工业服务的群体比较单一,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工商业服务群体的问题,没有体现出市场消费水平和下层民众的消费水平,故AD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阻碍工商业发展的因素,故C项排除。
【点睛】“以迎合统治者的奢侈消费为急为先”“奢侈品”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2.秦始皇规定,全国政务系统下的主要官员全由皇帝任命,收入按等级进行分拨。这种做法 A. 否定了传统的血缘政治 B. 沿袭了商周以来的等级制度 C. 确立了家国同构格局 D. 推动了中央集制度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官员全由皇帝任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官员由皇帝任命,打破了以血缘
为纽带的贵族政治,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中做法无法体现家国同构,故C项排除;材料中的做法是中央集权制的组成部分,故D项排除。 【点睛】“官员全由皇帝任命”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3.公元前191年,汉惠帝废除了秦代焚书的法令;在文帝和景帝的统治下,朝廷的博士制度仍被保留,但这些博士不限于儒家传统;汉武帝时期设置众多五经博士。这表明 A. 西汉时期的治国理念分歧大 B. 汉武帝赞成“儒学大一统” C. 西汉时期儒学地位发生巨变 D. 西汉儒学具有一定包容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废除了秦代焚书的法令”“博士不限于儒家传统”“汉武帝时期设置众多五经博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汉惠帝开始,秦代受到压制的儒家思想重新抬头,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治国理念的变化,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错在“儒学大一统”;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儒学的包容性,故D项排除。
4.雩祀是国家礼仪之一,由王室或皇帝主持,其特征是喻祈于礼,晋代戴邈说:“天旱日浅则灾微,早日久则灾甚。微则祷小神社稷之属,甚乃大雩帝耳。”由此可以推知,雩祀应是 A. 帝王年年主持的祈福仪式 B. 期盼国家长治久安祭祀活动 C. 利用神权稳固皇权的礼仪 D. 旱灾发生时举行的宜时举措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天旱日浅则灾微,早日久则灾甚。微则祷小神社稷之属,甚乃大雩帝耳。”说明雩祀是灾害发生时的宜时举措,而不是年年例行礼仪,故D项正确,A项错误;雩祀是一种官方的祈雨活动,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神权和皇权的关系,故C项排除。
【点睛】关键信息是“天旱日浅则灾微,早日久则灾甚。微则祷小神社稷之属,甚乃大雩帝耳。”。 5.下表为唐代宰相中科举出身者的比例
据此可加,唐代科举制 A. 影响了唐朝的政治生态 B. 捍卫了宰相控制仕途局面 C. 利于提高官员道德素养 D. 推动官员的选拔走向公平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唐代宰相中科举出身的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这说明唐代科举制对唐朝的政治产生了影响,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错在“宰相控制仕途”;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对政治生态的影响,与官员的素质和选拔方式无关,故CD项排除。
6.在《国家宝藏》栏目里,湖南省博物馆特别推介了唐代长沙窑,下图为海上丝绸之路出土的众多长沙窑文物之一。它反映出唐代
A. 内陆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兴起 B. 长沙经济繁荣发达的景象 C. 长沙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D. 阿拉伯文字在中国的普及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海上丝绸之路出土的众多长沙窑文物”和图片信息可知,唐朝长沙瓷窑的瓷器大量出口,这反映了长沙这个内陆城市逐渐发展外向型经济,故A项正确;材料中只反映了长沙瓷
器的发展状况,故B项排除;长沙是个内陆城市,故C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普及”。 7.朱熹曾说:“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省嘘,省赋之实在治军。若夫治军省赋为恤民之本,则又在夫人君正其心术,以立纪纲而已矣。可见,朱熹意在说明 A. 立纲纪以求稳定 B. 循理性而求王道 C. 正君心以申民本 D. 省刑罚而薄税敛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治军省赋为恤民之本,则又在夫人君正其心术”中可以看出,朱熹认为通过“正君心”可以改善民生、减省赋税,这反映了朱熹强调正君心以申民本,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求稳定”、“求王道”,故A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省刑罚”,故D项排除。 【点睛】“治军省赋为恤民之本,则又在夫人君正其心术”是关键信息。
8.在行省由中央临时派出机构到地方常设机构的演化过程中,元廷取消中书省宰执“系衔”,降低行省品秩,又将江南等处行枢密院并入行省。这些措施 A. 利于地方便宜行事 B. 试图削弱地方权限 C. 使行省独立性增强 D. 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取消中书省宰执‘系衔’”“降低行省品秩”“行枢密院并入行省”中可以看出,元朝的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对行省的控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提高行政效率,故A项排除;B项是D项的具体表现,排除。
【点睛】关键信息是“取消中书省宰执‘系衔’”“降低行省品秩”“行枢密院并入行省”。 9.儒教、佛教、道教从相互攻伐到相互吸取,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从而产生了宋元时期十分精致的官方哲学。这种官方哲学 A. 属于主观唯心论意识 B. 以孔孟学说为理论基础 C. 强调行先知后的观念 D. 强调个性和个体的发展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