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与课件配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导语: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板书文题和作者)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作者介绍 2、正音、解释
3、学生读(学生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或者连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找出屏幕上的问题的答案,准备抢答。我们将看哪一大组的同学在抢答中答得又快又好!
(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答案:
1、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果,落叶动物的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 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2、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地运用在农业生产上。 3、①纬度的差异 ②经度的差异 ③高下的差异 ④古今的差异 图片分析: ① 纬度的差异 ② 经度的差异 ③ 高下的差异
俗话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古诗也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什么原因呢? ④古今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的原因
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CO2----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物候现象差异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
1、为什么作者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个来讲?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决定物侯现象来临的因素 ①纬度的差异 ②经度的差异
③高下的差异(空间) ④古今的差异(时间)
(从主要到次要)
2、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1、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3、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第四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①由同学们的回答可知,本文按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来说明事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上面四题将课文的段落标示出来。(根据学生回答屏幕显示答案。)
②老师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 (不行,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逐个板书)
描述物象 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 作出解释 逻辑
竺可桢 推究原因 顺序
阐明意义 本质
第六 环节: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看注释 ⑴ 想: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侯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有启发性。
一、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3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请同学们仔细揣摩,品味,并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3词语评点: 写春:
大地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次第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漏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竟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写夏: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请。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的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秋:销声匿迹,衰草连天,准备迎接,簌簌
“销声匿迹”描写昆虫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 “衰草连天”,描写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象是位知冷知热、善解人意的天使。 “簌簌”写出秋天的肃杀气氛。
“风雪载途”写寒冬,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大,寒气逼人。
(二)齐读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然后总结段意。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3、本段以什么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请同学们仔细揣摩,品味,并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
1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2、时间顺序
3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本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动 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三)、小结: 1.2 段文字好在哪里?
⑴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
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具体内涵。
⑵.描写生动形象,用词典雅、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 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⑶.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如: “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 赶快耕地 ;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 始唱歌------”
(四)、揣摩下列语句,体会说明语言的 科学性(准确、严谨). ⑴ .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⑵.北京的物候记录, 1962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 年 迟 10 天左右,比 1965 年迟五六天。
⑶.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然后总结段意。 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文章在前两段举了很多事例说明物候现象及其同农业生产的关系,如果不举这些事例有什么缺点呢?这一部分的三个段落是按怎样的顺序安排的?
举例子是说明问题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方法。举例说明,能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通俗、明了。
3第3段和上文有什么关系?写出了什么内容?这一部分是什么顺序?
?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
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 这一部分的顺序是由事例到概说。 第七环节:拓展:积累农谚 第八环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课文第一部分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风景图,精彩动人,使人对物候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
运用描写,拟人的笔法,生动形象深入浅出说明科学知识,是科普说明文常用的手法。 2.布置作业: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其中包含的知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