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不断教学反思中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
在不断教学反思中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
--------曹杨中学附属学校 江 璐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越来越多的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而原有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无论是基础性学科还是探究型课程的教学,都重视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意识,而且教师也在教学中更换了观念,改变了角色,它也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来达成教学目标。
1、一次听课活动后受到了启发
在宜川附校的一次听课的活动中,陈晔老师在《常见的无脊椎动物类群》一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使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了很大的启发。这节课陈晔老师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教师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自主探究;第二阶段,是释疑点拨,小组开展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第三阶段,是通过交流合作来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来提高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听完课后觉得这节课的学法指导,完全可以借鉴到我的教学设计之中来。在八年级的《生命科学》教材中,有《庞大的微生物家族》这一课时的知识内容,是专门介绍微生物的,在过去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较多的教学方法是讲述法,即利用准备好的青霉样品(发霉的桔子)、自己制作的课件ppt及酵母菌分裂生殖的视频来进行教学。从教学效果来看,由于使用了媒体技术以及实物的展示,学生对于真菌、细菌、病毒是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并没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学习虽然能初步掌握,这三大类微生物的基本结构及与人类的关系,除此以外,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不大,学生仍然是被动学习的,没有能主动的去获得更多的微生物和生活有关的知识,也没有切实的感受到微生物对人类有什么重要性。这样对学生联系和理解在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作用,就显得比较困难了。这次设计《庞大的微生物家族》一课时,决定借鉴陈老师的教学策略,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迁移到我这节课之中来,也可以说是在自己现有的教学水平基础上进行的初步设计,这节课在小组合作方面设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合作的技巧,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与同学进行合作及沟通。如: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学会“注意倾听”、“能接受别人的见解”、“注意尊重同伴”、“承认同伴享有发言的权利”、“在同伴发表看法时眼睛要看着对方”、“并做到在同学发言时不随意插话”等,逐渐在小组合作时学会与同伴们进行沟通。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形式的建立,虽然给学生提供了开展互助学习的场所和机会,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但是,学生对小组合作方式的理解及适应还是逐渐的,通过教学观察发现,学生对合作技巧的掌握还是要有一个过程,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主动意见交换,达成共识,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加工及再创造的过程中,是需要有足够的时间的。
2、小组合作成了课堂教学点缀
小组合作的技巧要求虽然有了一定的收获,但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针对合作问题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①重视学生分组,同学自荐成为组长,招募组员,分成了细菌、病毒、真菌和找茬四个组,分组来开展探究性的学习。②提出任务
要求,前面的分组实际上就是分成若干个子课题,这样对各个小组提出的明确的学习任务,就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已有的网络技术,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互联网,分别寻找与自己小组与学习任务有关的微生物的结构特点、生活环境、人类对此种生物的利用和预防的相关知识,并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学生分别在网上寻找自己小组探究需要的学习内容,并组织他们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总结汇报,各个小组之间可以起到学习互补的作用。③发挥角色作用,专门成立一个找茬的小组,对这三类微生物的知识做好准备,在其他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样可以在同伴的交流碰撞中去掌握相关的知识,也能在争论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④组长带头参与,交流及小结部分是由组长来进行汇报,归纳出各种不同类群的特征。通过合作学习,教会学生掌握合作技能,学会与人沟通。这样的教学设计把交流、沟通技能的学习与学科内容的学习有机地融为一体。在合作学习中,通过小组中的互助与交流,学生可以学到沟通的技能与本领。在第一个教学班上课后,经过自我反思发现了如下问题。①对分组估计不足,分组过程中出现了如下现象,自认为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荐做组长,招募组员的环节,没有考虑到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存在着性别、学习成绩等各种问题,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组长的自荐和组员的招募。所以出现了这么几种现象:其他学科成绩一般,喜欢生命科学学科的学生,他们自荐做组长却没有招募到组员;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却不愿意做组长;男同学和女同学也不愿意组合成为一个组;真菌这个类群可能是因为学生平时听的较少,没有人自荐做组长。②出现了生成性问题,一是在教学设计时,设置的找茬小组一味求偏,提出的问题脱离了教学目标,用听上去古怪的知识去询问其他汇报的小组,这样一来,汇报小组的同学很难回答,其他同学在心理上也抵触找茬小组,所以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二是在进行探究活动之前,没有提供主要的搜索的网站,学生在探究活动开展的时候查找资料不顺利。
本次合作方面的目标达成度不高,小组合作成为了点缀,合作的态度和氛围并没有形成等问题,但也是一次很好的体验及收获,反思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反映在对小组合作的问题事先估计不足,有关案例及理论研究的不多,积累的经验比较少等,也许,失败的案例对研究合作问题是更有价值的。
3、重视解决小组合作中的问题
在第三次教学设计中,针对前面的问题有以下的改进,并征求了备课组同伴的意见:①对分组方式进行了调整,全班同学仍然分为了五个小组,但是这次是由教师来指定组长的,理由是老师对班级学生比较了解,这样做能体现出组长的管理能力及威信,可以真正发挥出小组的作用。然后由组长来招募组员,这样组成的小组成员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基础,组长与成员之间有亲和力,形成的是异质学习团体,方便组内学生之间开展学习活动。小组的探究任务也略作了微调,分别是有益的真菌,有害的真菌,细菌、病毒、找茬小组。②降低探究性学习难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查询网址,在学生分组活动前,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查询信息的网址,以减少学生无目的的在网上搜索,节约了时间,减少了查找的难度。另一方面在明确学习任务的情况下,也相对的降低了任务学习难度,对找茬小组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给他们一个找茬的范围,负责寻找其他组可能疏忽的问题,不能一味的提出偏难,偏怪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③组长与组员共同参与汇报,每个小组用word文档的形式,找到的资料用复制黏贴的方式,直接对着文档内容汇报。也要求组长与组员共同来进行汇报,可以提高汇报的质量,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交往需要满足论者认为,学习的意
愿是来自于基本需要的满足。这样的分组就是满足了学生到学校里来学习,寻找种种方式来满足自己与人交往与合作、友谊、自尊(影响别人的力量)等需要。在合作小组中开展互助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与合作,彼此尊重,就能共享成功的快乐。第二个教学班上课后,发现了有以下成功的地方:①因为分组时注意了组长的选择,分组是很顺利的,最后的汇报总结也比较成功的。②给了几个参考性的网址,学生在网络中寻找的时间缩短,寻找到有效的内容增多了。③因为分了有益的和有害的真菌,使得学生对真菌的知识内容掌握的较好。④要求学生用复制黏贴的方法完成最后的汇报内容,效率增加,有选择性的选用找到的资料,在汇报时组员还能提醒组长不遗漏的内容。遗憾的是‘找茬小组’基本上没有起到作用,与我的教学设计的本意不符。
反思‘找茬小组’没有发挥作用的原因是,找茬本身就是要去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质疑能力,对小组合作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需要的,应该说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但是对初二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本身对微生物知识内容储备的非常少,‘找茬’是需要有一定知识储备、技巧和训练的,所以这样的‘找茬’已经超过了他们的认知水平,不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有必要降底找茬要求的难度,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
4、有效合作在不断反思中提升
鉴于以上的问题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征求了备课组同伴的意见,通过教学反思针对前面的问题,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进行了这样的改进。①降底找茬要求的难度,分组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修改为有益的真菌、有害的真菌、有益的细菌、有害的细菌、病毒五个。去除了基本不起作用的找茬小组,但是并不是不去‘找茬’,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找自己的“茬”,去学习去发现自己在探究性学习中的问题。这样将细菌分解成二组,期望能在教学后学生对细菌的知识掌握的更好。②探究学习任务进一步明确,利用任务驱动方法进一步明确小组学习任务,要求每组学生具体的寻找一至二种生物从多角度介绍,通过总结交流,本组和非组内同学在学习中对这些类群生物的知识也能更扎实。③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在开始活动前和小组代表交流前,有意识的对小组成员进行任务分工指导,并加强了合作技巧的训练及培养。在合作学习中发现学生对别人发言时认真倾听的、不随意插话的学生就及时的进行鼓励表扬,起到了非常好的激励作用及合作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技巧也不断的深化要求,如:鼓励学生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同时,也要学会善解人意,甚至适当的学会对同学妥协等。在第三个教学班上课以后,通过教学的多次设计后感到,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组长代表全组发言,同学学会尊重发言人等要求,学生对某一类群的微生物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根据对这节课的观察及反思感到,降底了找茬要求的难度及加强了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时发言是比较活跃的,学生有了成功感,教学目标达成度也提高了,经过再次调整后的小组合作问题,有效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在不断自我反思及改进教学设计过程中,不仅能重视备课组内的合作反思,而且也能围绕着问题与理论进行了对话,这样在有关合作方面理论的引领下,尝试着设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学,在教学设计过程不断的进行反思及必要的调整,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教学后也给了我信心及收获,感到合作学习发挥了学生自身的互学、互助的意愿,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使得课堂真正的成为了生生、师生共同学习的理想场所。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