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劳动 古诗二首》公开课教案_2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作者信息
学科 题目 单位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一、教材分析 《悯农》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六组的第二篇课文。是“劳动”主题单元的第二篇主体文章,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农民的深切同情也对当时黑暗社会进行了抨击。这首诗浅显易懂,感情真挚,深受儿童的喜爱。 从文本的语言来看,描写通俗生动,易于理解;从文本包含的人文教育来看,贴近生活,符合现实。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自主学习意识和相应的语文学习能力。学生能够在读中感悟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选择喜欢的方式读,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解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解疑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意思。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方法与过程: 1. 有感情的朗读本诗,体会农民的辛苦和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揭露。 2.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农民的辛苦和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揭露。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环境 ?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悯农》 《悯农》 年级 五年级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始终站在引领者的角度上辅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通过多媒体图片和视频引领学生展开品读、研究。把体验阅读作为重要的学习手段。 2、指导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教学时可根据课题让学生质疑,然后师生共同梳理问题,进行解答,也可以直接根据课后问题展开自学讨论,让学生自学,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充分利用录音或多媒体音频资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一、谈话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背诵古诗 (多媒体视2、多媒体出示作者资料 《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频) 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图片展示 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2、学生进行自学,理解词语。 死: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撇。 饿:熟字“我”加上“饣”就是饿。 颗: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换上页字旁,就是“一颗星”的“颗”。 闲:里外结构(或半包围结构),先写“门”,再写“木”。注意最后一笔是“点”。 小组讨论理解词语。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指全国或全世界。 (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请学生在全班说说全诗的意思,信息技术支持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导入 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激发兴趣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整体二、学生自学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感知 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把问题在书中标写交流收获 提出不懂的问题。出来)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粒、颗、闲、夫、饿、死”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2、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3、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7、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 (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学生利用白板向全体师生展示学习收获 多媒体展示 三、走进文本,研读课文 1、学生独立想象,畅所欲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2、议议: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他们的劳动成果,陷农夫于死地呢?(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读出悲愤与同情) 3、体会:从这首诗中,你又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 四、对比感悟 1、对比读。 2、议议: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情境与抒发的的情感有何不同? 四、升华认识,汲取文本精华 五、小结: 同样是描写劳动者的劳动,《秋浦歌》带给我们的是劳动的火热与激情,而《悯农》留给我们的是劳而不得的悲愤。诗人用精炼的语言,不仅描写了不同的劳动场景,更抒发了他内心深处对劳动者的真挚情感。 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结合发言,适时引导学生品析诗句,深化理解与体会。 (1)“春种”“秋收”概括了什么? (2)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写出了什么? (3)从前三句中,你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4)可农夫的结果又是什么? 利用录音指导朗读,效果非常明显。 多媒体介绍历史资料。 学生小组合作朗读体会 《秋浦歌》描写的冶炼工人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高昂地放歌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的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悯农》描写了农夫们一处辛苦耕种,开垦了所有的土地,获得了丰收,结果却饿死的情景,写出了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抒发了诗人对社会不平的强烈愤慨,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的真挚同情。 投影展示 五、拓展阅读 1、听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2、与小组成员一起练习朗读,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朗读竞赛,然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教学中,我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 辛勤,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学时创设情景, 营造氛围, 使学生感受其中。 说到动情处,我配乐吟唱,出示画面,加上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收到了 良好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也入情入境, 充分地体会诗句的意思, 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 求, 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学习理解地读, 投入感情地读, 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 直至会背诵, 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 领悟诗人的感情。 特别值得一提 的是, 教学中应多给些时间给学生, 让学生自由练读, 并且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 读, 这样做既重视了群体活动, 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 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学生也就能熟读成诵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