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16年湖南教师考编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答案解析

2016年湖南教师考编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答案解析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3 6:28:23

你的未来,我来导航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就掌握了国家政权,就能够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和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因此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政治经济制度。 2.B【解析】“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3.A【解析】略。

4.A【解析】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 5.B【解析】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第一,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是它与文化构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第二,它的实践者本身和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本体。 6.B【解析】略。

7.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霍尔的复演说。

8.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9. D【解析】教育可以将人类掌握的科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使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0.B【解析】题于是对“校园文化”概念的阐述。

11.A【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体现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12.B【解析】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

13.C【解析】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建设校园文化的重点在于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14. A【解析】人力资本理论重视教育投育投资的作用,认为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一种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投资。所以,该理论说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5.C【解析】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6.B【解析】学校物质文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如校园设施就属于学校物质文化。 17.B【解析】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个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18.A【解析】“少年得志?大器晚成”体现了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同,是个别差异性的表现。

19.B【解析】人才成长中的逆境定律充分说明了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1

你的未来,我来导航

20.B【解析】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备于我心”,人的本性就有侧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他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 21.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定义。

22.B【解析】题千中的观点出自洛克,他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23.C【解析】内发论强调内在因素,如“成熟“‘需要”,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的。“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的意思是对孩子无须多加管教,听其自然,像树长大了就会直溜挺拔一样,人长大了就会成为人才。这种观点与内发论的观点一 致。

24.C【解析】人的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25.A【解析】题干中的内容是霍尔的观点,他过分夸大了遗传的影响,认为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后天的教育只能影响其发展的速度(如加速或延缓),属于“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26.A【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工作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期,及时施教,一旦错过学生发展的关键期,只会“事倍功半”。

27.A【解析】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28.A【解析】遗传因素在人的一生中,总体上是呈递减趋势的,它不决定人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29.D【解析】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就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年龄特征。

30.C【解析】学生的“个别性”主要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差异;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除此之外,个别差异还表现在群体间。由此判断C项为不正确的表述。

31.B【解析】题干的描述是性恶论者苟子提出的。 32.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人力资本的含义。

33.D【解析】“狼孩”事件说明遗传素质仅仅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34.B【解析】“施用累能”的意思是“能力是在使用中不断积累的”,体现了社会实践对能力的影响。

35.B【解析】教育受文化的影响,说明了文化对教育带来的制约作用而不是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2

你的未来,我来导航

36.C【解析】教育目的的确立,除了取决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外,还受文化影响。例如,我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这种文化反映在人才培养就强调教育目的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7.D【解析】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性质。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样的社会经济政度决定了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38.B【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中的互补性规律。

39.B【解析】“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是霍尔的观点;遗传与社会环境具有不可控制、不能的特性;因材施教体现了对个别差异性规律的遵循。遗传因 素存在个别差异,表现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感觉器官的结构和机能方面。这些差异是个性形成的生理基础,是人的个性差异的最初原因。

40.B【解析】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要采取种种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决定和影响受教育权在社会中的分配,决定谁享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无享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有受什么样学校教育权利等问题。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41. D【解析】教育在发展中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并不同步说明教育具有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属于教育相独立性的表现之一。

42.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教育结构的内涵。

43.A【解析】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的重要标志。 44.B【解析】虽然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是说教育的发展可以脱离生产力发展,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二、多项选择题

1.AB【解析】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的,即: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ABCD【解析】教育的人口功能表现在:(1)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2)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3)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4)有助于人口迁移。

3.BDE【解析】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4.ABCD【解析】遗传素质是个体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气候条件不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5.ABCD【解析】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组织文化与校园制度文化。

6.ABCD【解析】科学技术对教育不起决定作用。

3

你的未来,我来导航

7.ADE【解析】内发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等。洛克、华生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8.BDE【解析】环境对个体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9.AD【解析】环境对人的发展。再次,如果学校教育能正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种加速会更明显、更富有成效。

4.(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时应注意前后相邻阶段的衔接;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工作抓住人的发展的“关键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工作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扬长避短,从而获得身心协调、统一的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5.(1)教育的优先发展是教育相对独立性的体现,且符合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趋势。 (2)教育对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具体体现在: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使之获得 一定劳动部门认可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 个脑力劳动者;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劳动转换能力,摆脱现代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

②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具体表现在: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 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担负着发展科学、再生产科学的任务,这在高校表现得尤为明显。

③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一种,其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我们不应该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

(3)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讲,教育是具有战略地位和作用的。首先,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教育与人才培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所在。 其次,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激烈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 八、案例分析题(答案要点)

4

你的未来,我来导航

1.(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2)优良的遗传素质为该家族成员的成才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前提,并提供了发展可能性,但可能性还不等于现实。遗传素质只能为该家族的后代提供 发展的物质前提,仅仅具备这样的物质前提而没有后天的环境影响、教育以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无法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的。

(3)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着这个家族的社会地位,使他们获得了发展的优先权;良好的教育条件,能顺利发展他们的才能;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榜样的力量、家长对于子女的期望,这些都有利于该家族后代的成才;另外,家族成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是他们成才的重要因素。

(4)个体的身心发展受到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的影响,尽管该家族人才辈出,但这并不完全是遗传素质决定的。我们只能说遗传素质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不能夸大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身心某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正如材料中所显示的,人的 身高体重的发展有两个高峰期,即出生的第一年和青春期;第二,身心不同方面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即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如材料所 示,人的智力在8岁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性的成熟则要晚的多。

(2)如以上材料所示,在这一时期内,对个体某一方面进行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 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你的未来,我来导航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就掌握了国家政权,就能够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和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因此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政治经济制度。 2.B【解析】“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3.A【解析】略。 4.A【解析】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 5.B【解析】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第一,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是它与文化构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第二,它的实践者本身和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本体。 6.B【解析】略。 7.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霍尔的复演说。 8.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