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1 - 图文
湄潭县石莲乡中心小学教案
第 3周 2012年 9月18 日 星期 二 第 11 课时
课 题 5、题西林壁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课 型 新 授 课 教 学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目的要求 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风景画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场景设置: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1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8、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小 结 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板书设计林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2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察 不同。 作 业 教 学 反 思 教导处检查签章: 年 月 日
湄潭县石莲乡中心小学教案
第 3周 2012 年9 月 18日 星期 二 第 12课时
课 题 5、游山西村 课 型 新 授 课 教 学 1、能真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目的要求 2、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3、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层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一、谈话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上一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题西林壁》,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背 诵这首诗,个人背——齐背。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二、学习《游山西村》一、二句: 引领学生品读重点字词,加强感情朗读, 体会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3 过 程 1.为了更好地去读懂课文,体会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我们还是先来了解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 (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自由读读一、二句诗,然后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指名说,同桌相互说。(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 (2)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 (4)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预设:“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还单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自由读——个人读_个人读——齐读,足吗?要突出“足”个人读,齐读。看到山民如此热情的招待远方的客人,同学们,你们还可以想到那些古诗文呢?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B,花径不曾缘客少,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5)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莫笑是什么意思?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对,这里的酒菜肯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自由读——个人——齐读。如果我们稍稍改动一下李白的诗,是不是可以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山民待我情” (6)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山西村村民招待客人的怎样一个画面?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汇报。 (7)是啊!山民无比敬爱诗人,诗人热爱山民,这是一份多么真挚的情感啊!让我们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读。板书:情谊真。 2、引读: (1)看到乡亲们杀鸡宰猪,用满桌丰盛的酒菜热情的招待自己,诗人的心开始慢慢地融化了,让我们带着诗人的感动一起再来读这两句诗——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