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科论文网络时代怎样保护青少年 - 图文
网络时代怎样保护青少年
绪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互联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必备的工具。2012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我国网民规模、结构特征、网络应用和互联网安全环境等最新情况予以披露,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逐年上升。如图1:
图1:中国网民规模、普及率及半年增长率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逐步延伸,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络在许多方面发挥的作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方式,它正以迅速、便利、超时空的传递文化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的基本结构中10-19岁的占25.4%,20-29岁的占30.2%(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网民的主体是青少年。
图2:网民年龄结构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面对不可阻挡的青少年上网热潮,如何进行正确引导规范,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学校、家长,尤其是青少年德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互联网的发展为青少年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无限的时间、空间,进一步拓展了德育工作的内容,它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历史的机遇,创造了新的条件。但同时,网络浪潮对传统德育教育的观念、手段、途径,乃至形式和内容都发起了自教育事业诞生以来最富冲击力的挑战,为传统德育工作提出了新问题、新课题——即网络形势下,青少年德育工作如何开展。
一、互联网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值得肯定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而无形的,它的发展为青少年学习、交流以及娱乐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第一,它丰富的信息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帮助其了解更多的未知领域,掌握大量的需求信息。青少年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促进自己的学业。第二,互联网的屏蔽性强,有利于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和主体意识的培养。在互联网上,每个网民都是独立的主体,其隐蔽性使青少年的思想、行为方式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显著增强。这使得青少年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有利于其主体意识的培养,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提高。第三,互联网的平等性是青少年最为认同的。在互联网上,没有中心、没有层次、没有上下级关系,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主体,通过聊天室、BBS等,许多青少年可以公开、坦白地发表个人的观点、意见、或与他人讨论问题。借助虚拟空间,青少年还可以广泛展开对外交流,这为青少年形成民主意识起着积极作用。第四,互联网的全球性增强了青少年作为“地球村”村民的意识,这有利于他们树立“全球一体化”观念。二、互联网对胥少年的兜面lI乏响不窑宠祝.也为德育工惟带来了若干钝或从范围上看,互联网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从性质上看,其影响又是喜忧参半,正面、负面兼有。因此,互联网被形象地喻为“双刃剑”。青少年作为互联网的一个庞大使用群体,由于其身心的不成熟和非稳定性,加之缺乏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得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显得尤为突出,也为德育工作带来了若干挑战,具体表现如下。(一)许多青少年由于自控能力差,长期沉湎于网络中,不仅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也荒废了学业。据一组调查的数据显示,有高达52.1%的学生曾经因为上网吧玩游戏而逃课;近40%的学生每周花在网吧的时间超过15个小时,几
乎与正常上课时间不相上下,有的甚至超过上课时间。形形色色的网络聊天室和带有强烈竞争性的网络游戏,如磁石般地吸引着青少年,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整天沉湎于互联网,投入学业的时间与精力受到影响,给德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二)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当前,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黄色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网上信息量大,各种信息良莠并存,淫秽、色情、暴力侮鼠屡见不鲜。据调查,网上的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34.6%的青少年承认自己曾浏览过色情网站。调查还显示,在接触过网络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这些不良信息对身体、心理都不成熟的青少年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使青少年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弱化,道德失范行为增多甚至诱发犯罪。(三)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构成潜在的威胁。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国内外一些不法分子便充分利用互联网大量散播反社会主义、反人民、反政府的宣传言论,甚至故意歪曲事实。青少年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加上青春期特有的反叛心理和追求新奇思想的影响,极易被各类反动信息误导,从而丧失应有的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同时,随着“全球一体化”观念的树立、增强,当代青少年的种族、民族意识开始虚化,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逐步消解。在互联网上,英语内容约占90%,法语内容占5%,世界上其他语系只占5%。据互联网上的输入、输出信息流量统计,中国仅占0.1%和0.05%,而美国的这两项指标都达到了85%以上。这就意味着发达国家能够通过互联网向青少年不断传递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文化思想、价值体系等,这使得他们头脑中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淡薄。部分青少年更是盲目地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比中国好”,民族虚无主义开始悄悄蔓延。长此以往,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将起一种潜移默化作用,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显然是一种潜在威胁。网上内容庞杂,既有科学的、进步的、健康的、有益的信息,也有伪科学的、不健康的、有害的甚至反动的信息。这容易造成青少年思想观念混乱,是非观念模糊,不利于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增添了网络时代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四)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的发展对德育工作者的教育权威提出了挑战,单一的灌输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