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微生物大纲

微生物大纲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7 4:49:55

变;腊肠的褪色或绿变。当然,由于微生物种类不同,食品的性质不同和作用时间不一致,在食品上出现的变色性状也有所差异。如有片状的、斑点状的,全部或局部等各种情况。

2. 气味。食品本身有一定气味,正常动、植物原料及其制品因微生物繁殖而产生变质时,人们的嗅觉就能敏感地察觉到有不正常气味产生。如NH3、三甲胺、乙酸、H2S、乙硫醇等就具有腐败臭味。当然,食品中产生的腐败臭味,通常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臭味混合而成的。尽管如此,有时也能分辩出比较突出的不良气味,如霉味臭、酯臭等。水果变坏产生的芳香味人们嗅觉上习惯不认为是臭味,故评定食品质量不是以香、臭味来划分,而是应该按照正常气味与异常气味来评定。

3. 口味。变质食品可引起口味上的变化,而在口味中比较容易分辩的是酸味的产生。微生物在食品中增殖除产生酸味外,还有苦味及其它异味。如消毒乳由于某些假单孢菌的作用产生苦味;蛋白质被大肠杆菌、小球菌等微生物作用后也会产生苦味。变质食品可产生多种不正常的气味,这是许多化合物在味觉器官上的反应,一般称其为异味。当然,口味的评定从卫生角度看是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而且各人评定结果意见分歧较大,只能作大概的比较。为此,口味的评定应借助仪器来测试,这是食品科学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4. 组织状态。 固体食品变质时,动植物性组织,因微生物酶的作用,可使组织细胞破坏,造成细胞内容物的外溢,这样食品的性状即出现变形软化,有时也可出现发粘等现象。液态食品变质后常出现浑浊沉淀,表面出现浮膜,变稠等现象,有时还会出现产气等现象。 二、化学鉴定

微生物的代谢可引起食品化学组成的变化,并产生多种腐败性产物,故直接测定这些腐败产物就可作为判断其质量的依据。如AA、Pr含量高的鱼、虾、贝及肉类等食品,在需氧性败坏时,常用测定挥发性盐基氮的含量多少来作为评定的一项化学指标。一般在低温有氧条件下,鱼类挥发性盐基氮的量达到30mg/100g时,即认为是变质的标志。而对于含氮量少而含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食品,在缺氧条件下,食品腐败则经常测定有机酸的含量作为指标。 三、 pH值或酸碱度的测定

食品中pH值的变化,一方面可由微生物的作用或食品原料本身酶的消化作用产酸而使食品中pH值下降;另一方面也可以由微生物的作用所产生的氨而促使pH值上升,如牲畜屠宰后,肌肉中因碳水化合物产生消化作用,结果造成乳酸和磷酸在肌肉中积累以致引起pH值下降,其后因腐败微生物繁殖,肌肉被分解造成氨积累,又促使pH上升,故借助于pH值测定可评价食品变质的程度。 四、 微生物检验

对食品进行微生物测定,不仅可以反映食品被微生物污染的程度,是否变质以及食品的一般卫生状况,同时也是判定食品卫生质量的一项重要依据。 第二节 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条件

食品一经微生物污染后,是否必然会导致腐败变质,变质的性质和程度如何,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这既要看是否具备了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又要看食品本身的组成成分和性质如何?具体从以下3个方面来分析: 微生物;食品的基质条件;食品的外界环境条件 一、微生物

在食品发生腐败变质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微生物。如果某一食品经过彻底灭菌或过滤除菌,则食品长期保藏也不会发生腐败。反之,如果某一食品污染了微生物,一旦条件适宜,就会引起变质。故微生物的污染是导致食品发生变质的主要根源。能引起食品变质的微生物种类很多,主要有细菌、酵母菌和霉菌。一般情况下细菌比酵母菌占优势。 1. 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

细 菌:分解力强的包括有芽孢杆菌属、假单孢菌属、变形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分解力弱的包括有小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八叠球菌属、 无色杆菌属、产碱杆菌属、赛氏杆菌属、肠细菌属、埃希氏杆菌属。 酵母菌:大多酵母菌对蛋白质分解能力极微弱。

霉 菌:许多霉菌都具有分解蛋白质的能力。霉菌与细菌相比, 霉菌更能利用天然蛋白质。如青霉属、曲霉属、根霉属、毛霉属、木霉属和复端孢属中的许多种。

2. 分解碳水化合物的微生物

细 菌:能强烈分解淀粉的细菌仅是少数。主要是芽孢杆菌属的细菌,如枯草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和马铃薯芽孢杆菌。其次是梭状芽孢杆菌属,如淀粉梭状芽孢杆菌。能分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细菌仅少数菌株。 能分解果胶质的细菌有欧氏植病杆菌属(胡萝卜软腐病欧氏杆菌)、芽孢杆菌属(环状芽孢杆菌、多粘芽孢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属。绝大多数细菌都具有分解单糖或双糖的能力,某些细菌能利用有机酸和醇类,特别是利用单糖的能力极为普遍。

酵母菌: 绝大多数酵母菌不能使淀粉分解。但少数特殊的酵母菌能分解多糖,个别酵母能分解果胶如脆壁酵母。大多数酵母菌有利用有机酸的能力。

霉 菌:大多数霉菌都有利用简单碳水化合物的能力。能分解纤维素的霉菌较少。纤维素分解力最强的是木霉属中的绿色木霉。其次曲霉中的黑曲霉、土曲霉、烟曲霉以及青霉中的黄青霉、淡黄青霉等也具有分解纤维素的能力。分解果胶质的霉菌中,活力最强的有黑曲霉、米曲霉、灰绿青霉。其次是蜡叶芽枝霉、大毛霉等。青霉属、曲霉属、毛霉属和镰刀霉属中的许多种都具有利用某些简单有机酸或醇类的能力。 3. 分解脂肪的微生物

细 菌:脂肪分解菌是指能产生脂肪酶,使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的细菌。一般来说,有强烈分解蛋白质能力的需氧菌中的大多数细菌,同时也就是脂肪分解菌。细菌中具有分解脂肪的细菌并不多,主要有假单孢菌属、黄杆菌属、无色杆菌属、产碱杆菌属、赛氏杆菌属、小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和芽孢杆菌属。 酵母菌:能分解脂肪的酵母菌不多,常见的有解脂假丝酵母。

霉 菌:能分解脂肪的霉菌比细菌多的多。常见的有黄曲霉、黑曲霉、烟曲霉、灰绿青霉、脂解毛霉、白地霉和芽枝霉等。 二 食品基质特性 1. 食品的营养组成

食品除了含有一定的水分外,主要是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化合物、维生素和无机盐等营养成分,而这些成分又都是微生物生长的良好培养基,所以食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微生物就很容易在其上生长,从而导致食品变质。当然,我们也知道,不同的微生物分解各种营养成分的能力是不同的,有的能迅速分解蛋白质,有的能分解碳水化合物,有的分解脂肪的能力较强等。这些差异主要是决定于微生物所具有的酶的种类。当食品中营养成分和微生物所具有酶的底物一致时,微生物就能分解这类食品。但这一过程还要受到食品中其它基质条件的影响。 2. 食品的氢离子浓度

食品中氢离子浓度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很大影响。氢离子浓度会影响到菌体细胞膜上电荷的性质。正常细胞膜上的电荷,是有利于某些营养物质的吸收。当微生物细胞膜上的电荷受到食品氢离子浓度的影响而改变后,微生物对某些物质的吸收机能就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了细胞正常物质代谢活动。食品中氢离子浓度也影响原生质生长过程和酶的作用。我们知道,在一定的氢离子浓度下,微生物的酶系统才能发挥最大的催化作用,如果氢离子浓度改变,酶的催化就会减弱或消失,必然影响到微生物正常代谢。各种食品都具有一定的氢离子浓度,动植物食品原料的pH几乎都在7以下,有的可低到2-3。根据食品pH值不 同,一般将食品分为酸性食品和非酸性食品 ⑴ 酸性食品和非酸性食品

酸性食品:pH值在4.5以上者称为非酸性食品。 酸性食品: pH值在4.5以下者称为酸性食品。

从食品原料及其制品来看,几乎所有的蔬菜,乳、肉等动物性食品都属于非酸性食品,而所有的水果都属于酸性食品。由于食品的pH值不同,故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 物类群也就呈现一定的特殊性。 ⑵ 微生物生长与食品中pH值的关系

我们已经知道,不同种类的微生物都有自己最适生长的pH值范围。大多数细菌最适生长pH值是7.0左右,所以多数非酸性食品适宜各种细菌生长,因而食品的pH值越偏酸性,可以生长的细菌种类就越少,即使细菌

能生长,其生长能力也弱。当食品pH值在5.5以下时,一般腐败细菌基本上被抑制,只有少数细菌,如大肠杆菌和一些耐酸细菌(LAB)仍能继续生长。但在酸性食品中,酵母菌和霉菌可以生长。食品的酸度不同,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的类群就不同。除此之外,微生物在食品中生长也能导致食品的pH值改变。如某些微生物分解食品中的糖类产酸,结果引起食品的pH值下降,某些微生物分解Pr产碱,结果导致食品的pH值出现上升趋势。一般情况下,如果糖和蛋白质同时存在时,微生物首先利用糖,对蛋白质的分解就明显减少,这使pH值趋向酸性转化;若糖不足而蛋白质含量丰富时,就会出现较多的Pr被利用而分解,引起pH值向碱性方向转化,当pH值转化到一定限度时,又会对微生物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微生物的生长就停止了,这样食品中酸碱的积累就不再继续进行。在含有糖和蛋白质的食品中,经常见到的现象是:首先是pH值下降,而后出现上升。一些腐败细菌生长初期,首先分解的也是糖,当糖被利用而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接着就出现了蛋白质被强烈分解,使碱性物质积累,造成pH值上升,这种现象在液体食品中特别明显,在发酵食品制造过程中也可以见到有这种类似的现象,这是在几种微生物同时存在时所引起的。如在制备腌菜时,初期由于耐酸细菌(LAB)利用菜液中的糖分而产酸,pH值就逐渐下降,直至有大量的酸积累时,由于酸度过高,LAB生长即被抑制。可是一些真菌因具有耐酸的特性,它们并能利用酸性物质而获得生长的机会,这样就造成了pH值逐渐上升,当pH值接近中性时,若原来加入的盐分不足和在其它条件的影响下,还可以出现一些腐败细菌的生长繁殖,最后的结果造成pH值显著向碱性转化。 3. 食品的水分

食品有固体状、半固体状和液体状。它们不论是原料、半成品或成品,都含有一定量的水分,食品中的水分 总是以结合水和游离水两种状态存在。 微生物在食品上生长繁殖,除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外,还必须有足够的水分,微生物能利用的水分是—游离水。 游离水是一个很好的溶剂,能使食品中的一些物质如糖、盐AA等溶解。而有些水溶性物质也只有经过微生物酶的转化作用后,才能被微生物吸收。有些不溶性物质,也必须通过微生物酶作用使其转变成小分子的可溶性物质后,才能被微生物吸收,这就说明微生物必须在有游离 水存在状况下,才能进行一系列代谢活动,也就是说微生物必须在含有营养物质的水溶液中才能进行生长繁殖。另一方面,微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要不断地向外界排出代谢产物,这种排泄也必须以水作为溶剂,所以游离水的存在是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物质之一。故降低食品的水分含量,可以作为控制微生物生长的一项衡量指标(标准)。 一般来说,含水分多的食品,微生物容易生长,含水分少的食品,微生物则不易生长,那么食品中含有的水分减少到怎样的程度,微生物就不能生长呢? 从细菌方面的情况来看,有些食品的含水量为60%时,细菌就不能生长,而有些食品的含水量则必须降至40%时,细菌才不能生长。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在含有60%水分的食品中,有较多的可溶性物质被溶解在水中,这样势必就会有较多的水分被可溶性物质夺去,微生物可利用的水分因此而减少;在40%水分的食品中,虽然水含量较低,可是可溶性物质也较少,因此微生物可利用的水分降低不多。

上述二种不同食品按照重量百分率来计算所含水分量有明显差别,但实际上能被微生物利用的水分浓度却是一致的,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以重量百分率来表示食品中水分含量,并不能确切地反映食品中能被微生物利用的实际含水量,为此采用了水分活性(Aw)值来表示。

⑴ 水分活性值(Aw) Aw值即是食品在密闭容器内的水蒸汽压与在相同温 度下的纯水蒸汽压的比值。

Aw = P / P0 P0表示纯水的水蒸汽压,P表示食品的水蒸汽压。 Aw值为 0 - 1之间 ⑵ 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生长对水分活性值的要求

各种不同类型微生物都有生长适宜的水分活性范围,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最低水分活性值也有差异。以细菌、酵母菌、霉菌三大类微生物来比较。细菌 > 酵母菌 > 霉菌 ①细菌生长的水分活性值,了嗜盐性细菌的最低Aw在0.75以下外,绝大多数的细菌要求 Aw 在 0.94以上。

②酵母菌生长的水分活性值;酵母菌生长所需水分要比细菌低一些,但比霉菌要高一些,除了耐渗透压酵母菌外,一般酵母菌生长的最低 Aw 范围在 0.94 - 0.88。

③霉菌生长的水分活性值;霉菌与细菌和酵母菌相比,能在较低的 Aw范围内生长。一般在< 0.64的Aw下,

任何霉菌均不能生长。但在Aw值为0.65时,有少数霉菌尚能生长,故称其为干性霉菌。 ⑶ 适宜微生物生长的Aw值的可变性

一般情况下微生物生长的Aw值范围非常严格,但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如温度值、营养成分、O2及抑制剂 等都可使微生物生长的最适Aw值有所变动。如霉菌处于最适生长温度时,霉菌孢子发育的最低Aw值可比非适宜度低。兼性厌氧的金黄色球菌在无氧环境下生长的最低Aw = 0.90,而在有氧环境中可降至0.86。 ⑷ 微生物生长对食品中水分的影响

微生物在食品中生长繁殖,由于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热量,因此可促进水分蒸发,从而使食品的水分不 断减少。 当然也有些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水分,这些水分有的是食品组成成分中的结合水转变而来的,如枯草芽孢杆菌对淀粉发生分解作用时,即有水分释放出来,假如产生的水分量 > 蒸发量,就会使食品的Aw值上升,食品中Aw值变化了,能在食品中活动的微生物种类也会有所变化。 4. 食品的渗透压

⑴不同类群微生物对渗透压的适应性;多数微生物在低渗透压食品中能够生长,在高渗透压食品中,各种微生物的适应情况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多数霉菌和少数酵母菌能耐受较高渗透压,它们在高渗环境中,不但不会死亡,而且有些还能生长繁殖;绝大多数细菌不能在较高渗透压的食品中生长,但能在其中生存一个时期。当然,在高渗透压食品中生存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不同的菌种。细菌中虽有少数菌种能适应较高的渗透压,但其耐受力远远不如霉菌和酵母菌。

⑵ 引起食品变质的耐盐细菌和耐糖细菌在食品中形成不同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食盐和糖,不同微生物耐受食盐和糖的程度不一样。

① 高度耐盐细菌它们最适宜在含有20-30%食盐浓度的食品中生长。这些细菌都能产生类胡萝卜素,所以菌落大都具有色素,如杆菌中的盐杆菌,球菌中的小球菌属等。

② 中度耐盐细菌;最适宜在含有5-10%食盐浓度食品中生长,如假单孢 菌属、弧菌属、无色杆菌属、八叠球菌属、芽孢杆菌属和 小球菌属,其中最突出的是盐脱氮微球菌和腌肉弧菌。

③低度耐盐细菌;最适宜在含2-5%食盐浓度食品中生长,如假单孢菌

属、无色杆菌属、黄杆菌属和弧菌属中的一些菌种。高度、中度和低度三种不同的耐盐细菌,一般生长

繁殖速度都比较慢,世代时间在几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之久,只有低度耐盐细菌中的溶血性弧菌繁殖速度较快。

④耐糖细菌;能在高度含糖食品中生长的细菌称为耐糖细菌,如 肠膜明串珠菌等。

(3) 引起高渗透压食品变质的酵母菌

耐高糖的酵母菌有鲁氏酵母、蜂蜜酵母菌、异常汉逊氏酵母、膜蹼毕赤氏酵母等,常常会引起高浓度糖分的糖浆、果酱、浓缩果汁等食品变质。 (4) 引起高渗透压食品变质的霉菌

灰绿曲霉、葡萄曲霉、咖啡色串孢霉、乳卵孢霉及芽枝霉属和青霉属等能引起高渗透压食品变质。食品的渗透压越高,水分活性越小。由此可见,耐高渗透压的微生物,它们生长的最低水分活性值都比较低。 三 、外界环境条件

食品的环境条件对微生物能否在食品中生长繁殖,造成食品腐败变质有很大影响的,这些条件主要指温度、气体、湿度(同前面Aw)等。 1.温度

微生物生长繁殖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温度起着极重要的作用。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微生物正常生命活动,加快生长繁殖速度;而不适宜温度可以减弱微生物生命活动或导致微生物在形态、生理特性上的改变,甚至可促使微生物死亡。温度是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重要因素。在自然界中各类微生物都有它一定的适宜生长温度,这种温度是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根据微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性 ,可将其分成嗜冷微生物、嗜温微生物和嗜热微生物三个生理类群,其中与腐败有密切关系的是嗜温微生物。

搜索更多关于: 微生物大纲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变;腊肠的褪色或绿变。当然,由于微生物种类不同,食品的性质不同和作用时间不一致,在食品上出现的变色性状也有所差异。如有片状的、斑点状的,全部或局部等各种情况。 2. 气味。食品本身有一定气味,正常动、植物原料及其制品因微生物繁殖而产生变质时,人们的嗅觉就能敏感地察觉到有不正常气味产生。如NH3、三甲胺、乙酸、H2S、乙硫醇等就具有腐败臭味。当然,食品中产生的腐败臭味,通常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臭味混合而成的。尽管如此,有时也能分辩出比较突出的不良气味,如霉味臭、酯臭等。水果变坏产生的芳香味人们嗅觉上习惯不认为是臭味,故评定食品质量不是以香、臭味来划分,而是应该按照正常气味与异常气味来评定。 3. 口味。变质食品可引起口味上的变化,而在口味中比较容易分辩的是酸味的产生。微生物在食品中增殖除产生酸味外,还有苦味及其它异味。如消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