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微生物大纲
二 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第三章 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 第一节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一、 食品污染的概念
食品污染分为物理性污染(如放射性物质的污染), 化学性污染(如重金属盐类的污染)和生物性污染(如由微生物、寄生虫、虫卯和昆虫等引起的污染)。
食品微生物污染指的是食品受到外来的多种微生物的作用而引起的污染。 第一节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一、 食品污染的概念
引起食品污染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如细菌、霉菌等。微生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各种途径污染食品,并不断地利用食品中的丰富营养进行侵入、生长繁殖,最后导致食品发生腐败变质,甚至可以引起食物中毒。因此,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规律及其生长繁殖的动态,掌握食品微生物主要来源,对于切断污染途径、控制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延长食品保藏时间、防止食品腐败变质与中毒事件发生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 1. 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大,种类也最多,这是由于土壤具备了适合各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理想条件的缘故,即由土壤环境的特点决定的:① 土壤中含有微生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有机质,大量元素及微量元素、水分及各种维生素等);② 氧气,表层土壤有一定的团粒结构,疏松透气,适合好氧微生物的生长;而深层土壤结构紧密,适合厌氧微生物生长; ③ 土壤的酸碱度适宜,适合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一般接近中性,适合多数微生物的生长,虽然一些土壤pH值偏酸或偏碱,但在那里也存在着相适应的微生物类群如酵母菌、霉菌、耐酸细菌,放线菌、耐碱细菌等);④ 温度,土壤的温度一年四季中变化不大,既不十分酷热,也不相当严寒,非常适合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那么土壤中含有哪些重要的微生物类群,其特点又如何呢?
自养型微生物:如硝酸细菌、亚硝酸细菌、硫细菌等。 如很多引起食品变质的微生物,引起
异养型微生物: 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和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等,都属于这一类。这类微 生物包括有大多数的细菌、所有的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等。
通常土壤中细菌占较大的比率,主要的细菌包括有:腐生性的球菌;需氧性的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厌氧性的芽孢杆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化梭状芽孢杆菌)及非芽孢杆菌(如大肠杆菌属)等。土壤中酵母菌、霉菌和大多数放线菌都生存在土壤的表层,酵母菌和霉菌在偏酸的土壤中活动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在不同地区、不同性质土壤中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在土壤的表层中微生物的波动很大。一般在浅层(10-20cm)土壤中,微生物最多,随着土壤深层的加深,微生物数量逐渐减少。
2 . 来自水中的微生物 水是微生物广泛存在的第二个理想的天然环境,江、 河、湖、泊中都有微生物的存在,下水道、温泉中也存在 有微生物。
⑴ 水的环境特点 水中含有不同量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水具有一定 的温度(如水的温度会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但深层水 温度变化不大)、溶解氧(表层水含氧量较多,深层水缺 氧)和pH 值(淡水pH在6.8-7.4 ),决定了其存在着不同 类群的微生物。 ⑵ 水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点 A. 淡水中的微生物(主要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假单孢菌属、产碱杆菌属、气单孢菌属、无色杆菌属等组成的一群G-菌杆菌。这类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它们能够适应淡水环境而长期生活下来,从而构成了水中天然微生物的类群。 另一部分为:来自土壤、空气和来自生产、生活的污水以及来自人、畜类粪便等多方面的微生物。特别是土壤中的微生物是污染水源的主要来源,它主要是随着雨水的冲洗而流入水中。来自生活污水、废物和人畜排泄物中的微生物大多
数是人畜消化道内的正常寄生菌,如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魏氏杆菌等;还有一些是腐生菌如某些变形杆菌、厌氧的梭状芽孢杆菌等,当然,有些情况下,也可以发现少数病原微生物的存在。 水中微生物活动的种类、数量经常是变化的,这种变化与许多因素有关,如气候、地形条件,水中含有的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多少、水温、水中的含氧量,水中含有的浮游生物体等。如雨后的河流中微生物数量上升,有时达107cfu/ml,但隔一段时间后,微生物数量会明显下降,这是水的自净作用造成的(阳光照射及河流的流动使含菌量冲淡,水中有机物因细菌的消耗而减少,浮游生物及噬胞菌的溶解作用等)。 B.海水中的微生物海水中生活的微生物均有嗜盐性。靠近陆地的海水中微生物的数量较多(因为有江水、河水的流入,故含有机物的量比远海多),且具有与陆地微生物相似的特性(除嗜盐性外)。 海水中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如假单孢菌属、无色杆菌属、不动杆菌属、黄杆菌属、噬胞菌属、小球菌属、芽孢杆菌属等。如在捕获的海鱼体表经常有无色杆菌属、假单孢菌属和黄杆菌属的细菌检出。这些菌都是引起鱼体腐败变质的细菌。 海水中的细菌除了能引起海产动植物的腐败外,有些还是海产鱼类的病原菌,有些菌种还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如副溶血性弧菌。
3. 来自空气中的微生物
⑴ 空气环境的特点 空气中缺乏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再加上水分少,较干燥,又有日光的照射,因此微生物不能在空气中生长,只能以浮游状态存在于空气中。
⑵ 空气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点 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来自于地面,几乎所有土壤表层存在的微生物均可能在空气中出现。但由于空气的环境条件对微生物极为不利,故一些G-菌(如大肠菌群等)在空气中很易死亡,故检出率很低.在空气中检出率较高的是一些抵抗力较强的类群,特别是耐干燥和耐紫外线强的微生物,即细菌中G+球菌、G+杆菌(特别是芽孢杆菌)以及酵母菌和霉菌的孢子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附着在尘埃上或被包在微小的水滴中而浮在空间。空气中尘埃越多,污染的微生物也越多;下雨或下雪后,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就会显著降低,靠近地面的空气污染微生物的程度最严重,在高空中则很少,室内空气中微生物含量的多少与气候条件、人口密度以及室内外的清洁卫生状态有关。 空气中有时也会含有一些病原微生物,有的间接地来自地面,有的直接地来自人或动物的呼吸道,如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一些呼吸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可以随着患者口腔喷出的飞沫小滴散布于空气中 三、 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经
1.通过水而污染 2.通过空气而 3.通过人及动物而污染 4.通过用具及杂物而污染
1. 通过水而污染 各种天然水源(地表水和地下水)不仅是重要的污染源,而且也是微生物污染食品的主要途径。 在很多情况下,微生物污染食品是通过水的媒介而造成的,如果用不洁的,含菌数较高的水来处理食品就会造成食品污染,即使是使用清水,由于使用不当也会造成食品的污染。另外,生产食品的过程中,如果直接使用未经净化消毒的天然水,尤其是地表水,食品也会污染较多的微生物,同时还有可能受到其它污物和毒物等对食品污染。
2. 通过空气而污染 空气中的微生物经常会随着尘埃的飞扬和沉降将微生物带到食品上。此外,人体内的痰沫、鼻涕和口水(唾涎)的小水滴中均含有一定量的微生物,故在讲话、咳嗽和打喷嚏时,可直接或间接地污染食品。所以,只要食品暴露于空气中,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微生物的污染。
3. 通过人及动物而污染 人接触食品时,人体可作为媒介,将微生物传给食品,尤其是由于人的手而造成的食品污染最为常见,所以直接接触食品的从业人员,如果他们的工作服、工作帽等不经常清洗、消毒和保持洁净,就会将附着于其上的大量微生物带入食品而造成污染。此外,有食品的地方,也正是鼠、蝇、蟑螂等一些小动物活动频繁的场所,这些动物体表或消化道内均带有大量的微生物,它们是微生物的传播者,而且鼠类常是沙门氏菌的带菌者。因此,有时被鼠类污染的食品,常常会污染沙门氏菌或造成食物中毒。
4. 通过用具及杂物而污染 应用于食品的一切用具,如原料的包装物品、运输工具、生产的加工设备和成品的包装材料及容器等,都有可能作为媒介将微生物污染食品。因为⑴ 所有上述物品在未经消毒或灭菌前,总是带有不同数量的微生物,当遇到包装物品的更换和运输环节变动时,就会造成更多的微生物污染。⑵ 装运易腐败食品的运输工具和容器,如果在用过后未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而连续使用,就会使运输工具和容器中残留较多数量的微生物,从而造成以后装用食品的污染。⑶ 食品在加工过程中,要通过许多设备,若
通过不加高热的设备越多,造成污染的机会也就越多。 ⑷ 已经消毒或无菌的食品,如果使用材料不洁净的包装容器,就会使含菌不多的食品或无菌的食品重新遭受污染,这样甚至会造成食品一经包装完毕就已经成为不符合卫生质量指标的食品了。
食品中微生物在数量上出现增多或减少的现象称为消长现象。
食品中微生物的消长现象可以从以下三个阶段中看到: 1.加工前食品在加工前,无论是动物性原料或植物性原料,都已有不同程度的微生物污染,由于运输、贮藏等原因,常常造成食品污染机会的增多,这样就引起了原料中微生物不断增多的现象,虽然有些微生物污染食品后,因环境条件的不适应而引起了死亡,但是从所存在的微生物总数来看,一般并不见减少而只有增多。加工前微生物数量增长的现象,在一些新鲜的鱼肉类和果蔬类的食品中可以明显地反映出来。因而从食品加工前后来看,加工前原料食品中所含的微生物,无论在种类上还是数量上总是比加工后要多得多。 2.加工过程中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有些条件如清洗、消毒、灭菌等对微生物的生存不利,可以使食品中微生物的数量明显下降,甚至可以使微生物完全清除。当然,原料污染的程度,会影响到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下降率。如果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差,还会出现二次污染现象,当残存在食品中的微生物有繁殖机会时,就会导致微生物数量骤然上升的现象;但在一般卫生良好的情况下,只会少量污染,因而食品中所含有的微生物的总数不会有明显的增多。 3.加工后加工后的食品在贮存过程中,微生物消长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食品中残留的微生物或再度污染的微生物,在遇到适宜条件时,生长繁殖而出现食品变质。变质初期微生物数量会骤然增多,但当上升到一定数量时,就不再继续上升,相反地还会出现下降,这是由于微生物生长繁殖引起食品变质时,食品中营养被消耗,越来越不适宜微生物生长,所以到后期还会出现微生物数量的减少。另一种是食品没有出现再次污染,在加工后仅残留少数微生物,也得不到生长繁殖的适宜条件,因此,随着贮藏日期的延长,微生物数量不断下降。上述情况是食品加工前后微生物消长的一般规律,对于指导食品的卫生生产,防止食品腐败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 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1.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环境卫生的好坏,对食品的卫生质量影响很大。环境卫生搞得好,其含菌量会大大下降,这样就会减少对食品的污染。若环境卫生状况很差,其含菌量一定很高,这样容易增加污染的机会。所以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是保证和提高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一环。 ⑴ 做好粪便卫生管理工作 粪便的无害化处理 ⑵ 做好污水卫生管理工作活性污泥的曝气池来处理污水。 ⑶ 做好垃圾卫生管理工作 采用堆肥法进行处理活性污泥(Sludge activated)是由污水中繁殖大量微生物凝聚而成的绒絮状泥粒,它具有很强的吸附和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 若在显微镜下观察,活性污泥中包含有很多细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藻类等,其中细菌是污水处理中除去有机物的主要成员。
使用活性污泥法将有机物从废水中除去可分三个阶段: ① 微生物细胞内的营养吸收 ② 活性污泥的增值
③ 由于细菌内的呼吸而产生了氧化
在有机物被分解的同时,许多病原菌、虫卵也被杀死。当大分子沉淀物和小分子的有机物以及病原菌被消灭以后,污水就得到了净化。
2.加强企业卫生管理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降低环境中的含菌量,减少食品污染的机会,从而可以促进食品卫生质量的提高。但是只注意外界环境卫生,而不注意食品企业内部的卫生管理,再好的食品原材料或食品还要受到微生物的污染,进而发生腐败变质,所以搞好企业卫生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它与食品的卫生质量有着直接的密切关系。 ⑴ 食品生产卫生 ⑵ 食品贮藏卫生 ⑶ 食品运输卫生 ⑷ 食品销售卫生 ⑸ 食品从业人员卫生
3.加强食品卫生检验 要加强食品卫生的检验工作,才能对食品的卫生质量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件的食品企
业应设有化验室,以便及时了解食品的卫生质量。卫生防疫部门应经常或定期对食品进行采样化验,当然还要不断地改进检验技术,提高食品卫生检验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经过卫生检测,对发现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除了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处理外,重要的是查出原因,找出对策,以便今后能生产出符合卫生质量要求的食品
思考题
1. 食品污染指的是什么?微生物污染食品的污染源、污染途径有哪些?根据不同生境的特点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微生物类群。
2. 根据已有知识,结合实例来谈谈食品中微生物消长 的一般规律。
3. 简述采取哪些手段才能尽可能防止和控制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而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第四章 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第一节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别
第二节 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条件 (一)微生物
(二)食品的基质特性
(三)食品的外界环境条件
第四章 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一、食品腐败变质
食品受到外界有害因素的污染以后,食品原有色、香、味和营养成分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结果使食品的质量降低或完全不能食用,这个过程称为食品腐败变质。由于习惯的原因常常把食品腐败变质称为食品变质,实际上食品腐败是食品变质的一个方面。造成食品变质的原因较多,有物理的、化学的,也有生物的,这里只讲生物原因中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质问题。 二、腐败
腐败指的是由微生物引起蛋白质食品发生的变质。
食物 + 分解Pr的微生物 —— AA + 胺 + 硫化氢等 三 、发酵
发酵指的是由微生物引起糖类物质的变质。
碳水化合物 + 分解糖类的微生物 —— 有机酸 + 酒精 + 气体 四 、酸败
酸败指的是由微生物引起脂肪类物质发生的变质,脂肪发生变质的特征是产生酸和刺激性的“油哈”气味。 脂肪食物 + 解脂微生物 —— 脂肪酸 + 甘油及其它产物 注:脂肪发生变质主要是由于化学作用所引起的,但许多研究证明与微生物有密切的关系。 第一节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
食品受到微生物污染后,容易发生变质。那么如何鉴别食品的腐败变质?一般是从感官、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等四个方面来确定其是否适合规定指标而进行鉴定的。 一、感官鉴定
食品因微生物繁殖而引起变质以后,必然会从食品的性状上反映出来,而性状变化到一定程度,就会被人们的感觉器官有所察觉。因此,食品性状的感官,最为敏感可靠,也是一项评定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感官指标包括色泽、气味、口味和组织状态。
1. 色泽。食品无论在加工前或加工后,本身均呈现一定色泽,如果有微生物繁殖引起变质时,色泽就会发生改变。微生物产生的色素有的在菌体细胞内,有的分泌到细胞外,而色素不断累积就会造成食品原有色泽的改变。另外,因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作用促使食品发生化学变化也可引起食品色泽的变化。如肉及肉制品的色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