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课时)教案 - 图文
区域可持续发展
【考试说明要求】 考试要点 区域环境与发展 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流域开发 区域农业生产与农业持续发展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 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1学时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设计思路】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由于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所要研究的主题也就不同,但都以“该区域在哪里?区域优势或问题是什么?成因是什么?采取什么措施扬长避短进行可持续发展?”为思路开展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本课涉及的是全球普遍关注的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时代性和综合性,能有效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试题多以区域图为载体,突出全球或国家高度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考查区域生态问题,资源开发利用,以非选择题为主,考查知识的跨度很大。复习时应加强中国和世界、初中和高中、自然和人文等知识的联系。
本课复习时针对不同的区域案例,采取“掌握分析思路,提升答题能力”的方法,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或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运用“5W”的线索,找出区域的优势和问题,具体分析区域地理问题发生的原因,提出合理的区域综合开发治理方案,解决区域实际问题。同时学会归纳区域分析的基本方法,形成思维模型,训练答题规范,提高复习课堂的有效性。 【知识构建】
区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本课重点构建区域环境问题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形成清晰的分析思路图。(图1) 含义 开发条件 荒漠化防治 (我国西北地区) 形成原因 山西 资源能源基地建设 区 区资域开发 危 害 自水土流失治理 源环区然 (黄土高原) 域境与资防治措施 保护和治理 生源可持态的 环续发综 作用、分布境森林的开 合展 建开开发条件 鲁尔 发和保护 设 发区资 毁林与保护与治图1 源开【教学目标】 理发 含义与价值 湿地的开 问题与措施 发和保护 1 问题与措施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造成的危害。 2. 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3. 针对区域的环境问题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 4.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开发的区位优势与劣势。
5. 分析区域在能源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6. 结合热点问题、热点地区,学会分析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课前准备】
课前检测:关于考试内容要求的自我诊断。 【课堂活动设计】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设计 教学 内容 学情 诊断 学习 目标 展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了解学生已有的关于本课考点的认知基础及差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重点。 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复习中的有意注意。 使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关于学生根据自己课前复习考试内容要求的自我诊断,回答的自我诊断部分,充诊断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握情况。 投影《考试说明》具体考试内容要求,要求说出关键词。 ①朗读考试内容要求; ②迅速说出考点关键词 第二部分:复习内容设计 知识建构:师生共同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教学 内容 建构地理知识体系 教师活动 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图1)。 学生活动 学生读图回顾本节课主要考点,构建知识网络,列出在前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疑问和困惑。 设计意图 利用图1将本节课基础知识做一回顾,唤醒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记忆;以达到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的目的。 考点诠释1: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 [内容解析]
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主题,在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湿地破坏)时,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找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了解该环境问题的分布和危害,针对问题的成因,寻求合理的治理措施。思路如图2所示:
探究活动1:阅读中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小组合作归纳分析该问题的思图2 路。 教学 内容 区域环境与 发展
教师活动 ①教师评价学生的分析思路。 ②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一般思路(图2)。 ③教师进行思维拓展,展示完学生活动 ①学生自主阅读案例(表1)。 ②讨论归纳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路。 设计意图 采用先演绎后归纳的方法,利用图4梳理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思路,利用图5完善思维建模;以达2
整的思维模型。(图3) ③选取案例,运用、完善思维模型。 到查漏补缺、帮助识记、学会应用的目的。
案例:中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表1)[( 黄土高原 生态问题或发展障碍 水土流失严重,恢复相当困难;自然灾害频发 土地荒漠化,沙尘天气多,妨碍经济发展,影响人们生活 形成原因 整治措施 生态脆弱,人地矛盾尖锐;植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塬、护被的破坏,不合理耕作、开矿;坡、固沟;调整农业结构,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 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存放表土 气候干旱,多大风;地表多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樵采、放牧、农垦过度,水资源利用不当 流域广、支流多,区内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上中游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中下游河道湖泊淤积严重等;围湖造田等 主要防治措施 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以营林为主,以蓄定采;建立自然保护区,调整林业经济结构 合理用水;生物固沙、沙障固沙;调整农业结构;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保护植被 建设三峡工程、整治河道,尤其是荆江河段,建设中上游防护林;退田还湖、退耕还林 荒漠化的防治(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长江流域 ①洪涝灾害严重;②水能开发程度低;③航运优越未充分发挥 生态环境问题 森林破坏 草原退化 主要分布区域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建人工草场,规定合理的载畜;保护生态,实行禁牧、轮牧制度;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等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内陆湖泊(①土壤侵蚀,②环境污染③围湖、围海造田④大量引水灌溉) 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退耕还湿; 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立体开发;发展沼气,小水电等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多种经营,优势资源开发;合理灌溉 湿地萎缩 生物多样性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锐 减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华北东北平原
具体的分析思路如图3: 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 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危害耕地草场河流土壤植被生态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自然原因经济社会(人当地其他地3
宏观(管理、投入和意识) 控制人口数量关键(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人口素质成因的分析区域发展背景人口 生态移民 区域地理位置区域开发状保护天然植被和范围况与程度 防护林农业活动生物措施 增加人工植被工业活动解决生态问自然特征人为原因 第三产业题具体措施平整土地建淤地坝人开人生产力水平自然原因 修建水平梯田工程措施口发类环境意识等 草方格沙障压活不 气地植土力动合提高灌溉技术候形被壤 理农业技术措施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产
图3 思维拓展: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一、解答生态环境问题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生态问题均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如土地荒漠化,西北主要为沙漠化,东南主要为红漠化,西南为石漠化,它们的成因和影响及治理措施均有一定的差异。
(2)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会影响其他区域,分析原因和影响时均要考虑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如长江中游洪水问题的成因有考虑上游的水土流失。
(3)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关联性,生态问题与环境污染也具有关联性,如水土流失和湖泊萎缩,森林草场的退化与生物多样性;淡水资源、耕地、湿地的减少均跟环境污染有关。 (4)重视生态问题产生的一般过程。
二、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总体原因和防治措施
原因: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粗放式掠夺式开放);投入不足(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管理不力(监管薄弱,执法不严、公众参与欠缺) 措施:退(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改(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等);建(自然保护区、生态公园等);法(环境污染防治法、禁渔期制度等)
[典型例题1](2015年山东卷)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4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