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教案北师大版
请同学们拿出你的蒜苗生长情况记录,谁能把你的蒜苗生长情况读给大家听听?
能不能把你的蒜苗生长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呢?打开数学书111页,在下边的格子图中画出来。
根据你画的统计图说说你的蒜苗生长情况好不好? 三、课堂练习
看来有关蒜苗生长情况的折线统计图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老师很想知道除了反映蒜苗生长情况的折线统计图之外,其它折线统计图你会看吗?请同学们看屏幕。
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小玲每隔时测量一次气温
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看图说一说,小玲跳绳中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最快?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估计小玲第八天成绩大约是多少?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几天?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栽的蒜苗在不断长高,我们的知识也在逐渐积累。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知识呢?
五、布置作业
看屏幕:调查庄河地区最近一周的最高气温,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说明气温变化的趋势和原因。 板书设计:
栽蒜苗-------折线统计图 天数/天3691215 蒜苗高度/厘米46101617 课后反思:平均数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0-9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 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出示相关数据。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分别说。
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
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 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
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
活动1:初估平均数。 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 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但是数据不统一。 “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小结:看来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其实这正是它为什么能广泛应用的原因,那就是用平均数描述问题更全面。 三、在应用中巩固概念。 出示要解决的问题
学校要给五年级四个班数学竞赛颁奖,奖给谁?比较什么?1班34人平均分87.7分;2班33人平均分89.9分;3班人90.5分;4班35人85.5分
如果要给教这两个班的两位教师颁奖呢?颁给那位教师?
生交流,师问:哪个更科学公平呢?
学生应用计算器计算两个班的平均数再比较。 四、回顾总结
在统计中应用平均数分析数据,说明问题是很重要的手段,今天我们学习的统计中的平均数和以往的平均数有什么 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平均数
÷5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0÷5 =6
答:这5次平均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为6个。 课后反思: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