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必备基础知识 - 地图
第1讲 必备基础知识——地图
知考纲 1.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图例与注记 2.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明考情 以地图为载体,考查等高(深)线和地形剖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综合题在背景中呈现不直接设问,隐形考查,难度系数在0.5左右
一、地图三要素
理线索
点拨 比例尺的缩放、图幅变化判读
比例尺变化 变化后的比例尺 变化后的图幅 放大的图幅为原来的n2倍 放大后的图幅为原来的(n+1)2倍 ?1?2缩小的图幅为原来的?n?倍 ??缩小后的图幅为原来的1?2??1-n?倍 ??将原来比例尺放大到n倍 为原来比例尺的n倍 为原来比例尺的(n+将原来比例尺放大n倍 1)倍 1将原来比例尺缩小到n倍 1为原来比例尺的n倍 为原来比例尺的1???1-n?倍 ??1将原来比例尺缩小n倍 例:将一张1∶100 000的地图的比例尺放大一倍,则新图的比例尺为1∶50 000,如果保持原来的实地范围大小不变,则此图的大小是原来的4倍(见下图)。若将一张1∶50 000的地图的比例尺缩小1/2,则新图比例尺为1∶100 000,如果保持原来的实地范围大小不变,则此图的大小是原来的1/4(见下图)。
【深度思考1】 绘制地图时,比例尺是否可以随意选取?
提示 不可以。绘制地图时,比例尺大小的选取需要综合考虑地图所表达内容的详略、所表示地区实际面积的大小以及所绘图的图幅大小等。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海拔和相对高度
(1)等高(深)线:在地图上海拔(深度)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2)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如图,C、F两点的海拔分别为800米、600米。
(3)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如图,C、F两点的相对高度为200米。
2.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特征 同线等高 同图等距 高度是一个定值(等高距) 闭合曲线 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只是有的不能在一幅图上完全呈现出来 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但在悬崖峭壁处,等高线可以重合 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两条等高线之间间距越大,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反之坡度越陡 等高线向低值弯曲的中心部位比两侧海拔高,地形 为山脊 等高线向高值弯曲的中心部位比两侧海拔低,地形 为山谷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海拔不在两条等高线 低于低值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常见地形部位的判读 部位 地形 判读方法(等高线特征) 剖面图示意 的数值之间,如①海拔高于200米,而②海拔低于100米 含义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 一般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的相对一般不相交,重叠为陡崖 疏缓密陡 凸低为高 凸高为低 高于高值 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内高外低A 山顶 (一般图中有黑三角图例标注) 等高线向数值增大的方向弯曲,谷线低于两侧 等高线向数值减小的方向弯曲,脊线高于两侧 多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一般用符号“”表示 B 山谷 C 山脊 D 陡崖 E 鞍部 两侧均为闭合的等高线的山顶,中间相对较低(②);山谷线的高处(①) ① ② (平面图) F 陡坡 等高线较密集 (平面图) G 缓坡 等高线较稀疏 (2)地势高低判读
主要根据等高线数值的大小来判定。数值大,地势高;数值小,地势低。若图中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如下图中垂直于等高线最大弯曲处的短线)来判断。
(3)地形类型判读 高原 山地 丘陵 等高线特征 中间疏,四周密 密集 稀疏 海拔 较高 高,超过500米 较低,一般不高于500米地表起伏程度 起伏不大,边缘陡峭 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坡度平缓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