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5物质的量的浓度、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教案
(3)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溶质为无水物,结晶水成为溶剂,如CuSO4·5H2O。由CuSO4·5H2O5g计算CuSO4质量为小于5g,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5%。 【例题2】
【题干】今有t℃时A物质的溶液100克,向该溶液中加入10克A物质后,结果完全溶解,则下列说法中肯定正确的是( )
A.t℃时该溶液中加入5克A物质后溶液还未达饱和 B.原溶液是一种稀溶液
C.t℃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10克 D.原溶液不能通过降温的方法达到饱和 【答案】A
【解析】t℃时溶液中加入10克A溶质能完全溶解,所得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若只加入5克 A,溶液一定不饱和,并且100克溶液中溶剂量小于100克,所以可以判断t℃时A的溶解度大于10克。
【例题3】
【题干】下图是A、B两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现分别向50克A、80克B固体中各加水150克,加热溶解,同时蒸发掉50克水,冷却至t℃,这时( )
A.A、B均析出 B.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C.A、B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只有A析出 【答案】 B
【解析】曲线图表示了温度与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而不是温度与溶解度的关系,解题时要注意思维的转换。由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可求出溶质的溶解度,只有饱和溶液才能析出晶体,A、B各溶解在150克水中又蒸发了50克水,则A、B在100克水中分别溶解了50克和80克,计算出t℃时A、B的溶解度与之比较,即可判断析出的晶体是何种物质。
t℃时,A、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为40%,则A、B的溶解度相等。溶解度S为:100∶40=(100+S):S S=
400060
=66.7(克)
9
则可知,对于A物质,因只溶有50克,所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无晶体析出。对于B
物质,因溶解了80克,大于66.7克,所以蒸发50克水冷却至t℃时,有晶体析出。A、B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因A不饱和而B饱和,所以t℃时二者不可能相等。
解此题时要非常细心,考虑要面面俱到,否则极易出错。 【例题4】
【题干】下列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的是( )[来#&源@:~中*教网]
A.将40 g NaOH固体溶解于1 L水中 B.将22.4 L氯化氢气体溶于水配成1 L溶液 C.将1 L 10 mol/L的浓盐酸与9 L水混合 D.10 g NaOH固体溶解在水中配成250 mL溶液 【答案】D
【解析】A项NaOH固体溶于1 L水所得溶液的体积不是1 L,故NaOH溶液的浓度不是1 mol/L;B项22.4 L HCl气体所处的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不确定,其物质的量不一定是1 mo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一定是1 mol/L;C项混合后溶液体积并不是10 L,则浓度不是
10 g
n?NaOH?40 g/mol
1 mol/L;D项中c(NaOH)===1 mol/L.
V0.25 L【例题5】
【题干】1.对1 mol/L的Na2SO4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溶液中含有1 mol Na2SO4 B.1 L溶液中含有142 g Na2SO4 C.1 mol Na2SO4溶于1 L水
D.从1 L该溶液中取出500 mL以后,剩余溶液的浓度为0.5 mol/L 【答案】B
【解析】A项,溶液的体积未明确;B项,142 g Na2SO4的物质的量为1 mol,正确;C项,溶液的体积不是1 L;D项,剩余溶液的浓度仍为1 mol/L。 【例题6】
【题干】将4 g NaOH溶于水配成50 mL溶液,取出5 mL,这5 m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2 mol/L C.0.1 mol/L 【答案】A
n4 g÷40 g/mol
【解析】 c(NaOH)===2 mol/L,溶液具有均一性,取出5 mL,其物质的
V0.05 L量浓度仍然是2 mol/L。 【例题7】
【题干】50 mL物质的量浓度为4.4 mol/L,密度为1.24 g/mL的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为( )
A.35% C.17.5% 【答案】A
10
B.1 mol/L D.0.05 mol/L
B.70% D.0.035%
-
50×103 L×4.4 mol/L×98 g/mol
【解析】w(H2SO4)=×100%=35%。
50 mL×1.24 g/mL【例题8】
【题干】容量瓶是用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定量仪器,其上标有:
①温度、②浓度、③容积、④压强、⑤刻度线这五项中的( ) A.②④⑤ C.①②④ 【答案】D
【解析】容量瓶上标有温度、容积、刻度线三项内容。 【例题9】
【题干】配制500 mL 0.1 mol·L-1 NaOH溶液需要NaOH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2 g
【解析】题中已知溶液的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可以用公式:cB=
B.③④⑤ D.①③⑤
mB求出溶质的物质的量,V然后再用公式n=
m求出溶质的质量就可以了。 M500 mL 0.1 mol·L-1 NaOH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为: n(NaOH)=c(NaOH)·V〔NaOH (aq)aq表示某种物质的水溶液 =0.1 mol·L-1×0.5 L=0.05 mol 0.05 mol NaOH的质量为:
m(NaOH)=n(NaOH)·M(NaOH)=0.05 mol×40 g·mol-1=2 g 【例题10】
【题干】实验中需要2 mol·L
-1
的Na2CO3溶液950 mL,配制时,你认为应该选用的容量瓶
的规格和称取的碳酸钠质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000 mL 212 g
【解析】 实验室中没有950 mL的容量瓶,只能选用1 000 mL的容量瓶。所需Na2CO3的质量为2 mol·L1×1 L×106 g·mol1=212 g。
-
-
【例题11】
【题干】下图为配制250 mL 0.2 mol/L Na2CO3溶液的示意图。
11
回答下列问题:
(1)①中称得Na2CO3________g。
(2)玻璃棒在②③两步中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出现如下情况,对所配溶液浓度有何影响?(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A.某同学在第⑧步观察液面时俯视________; B.没有进行操作步骤④和⑤________;
C.在第⑤步不慎有少量液体流到容量瓶外________。 【答案】(1)5.3 (2)搅拌 引流 (3)偏高 偏低 偏低
【解析】(1)n(Na2CO3)=c(Na2CO3)×V(Na2CO3)=0.2 mol/L×0.25 L=0.05 mol,m(Na2CO3)=n(Na2CO3)×M(Na2CO3)=0.05 mol×106 g/mol=5.3 g。
(2)在第②步中,用玻璃棒搅拌,可加速Na2CO3固体的溶解; 在第③步中,用玻璃棒引流,可防止Na2CO3溶液流到容量瓶外。
(3)在误差分析中,一定要紧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式,即c=n/V。如果在第⑧步观察液面时俯视,V偏小,结果偏高;如果没有进行操作步骤④和⑤,n偏小,结果偏低;如果在第⑤步不慎有少量液体流到容量瓶外,n偏小,结果偏低。
四、课堂运用
【基础】
1.下列各组中的物质混合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
A.碘晶体与酒精 B.硫酸钡与水 C.煤油与水 D.氢氧化铁与水 【答案】A
【解析】煤油和水互不相溶则形成乳浊液;BaSO4和Fe(OH)3不溶于水,则形成悬浊液;碘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