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课题:解一元一次方程(1)
教学目标:
1、了解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关的概念,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能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经历数值代入计算的过程,领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知道求方程的解就是将方程变形为x=a的形式.
3、强调检验的重要性,养成检验反思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异同; 教学难点:归纳等式的性质;利用性质解方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见课本P99“如何解2 x+1=5”.通过填表尝试,即采用枚举这一合情推理的方法找出满足方程的未知数的值,得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 (2)见课本P99由用天平测物,联想到等式的几种变形.探索得出:如果我们在两边盘内同时添上(或取下)相同质量的物体,可以看到天平依然平衡,得x+2=5→x=5-2,3x=2x+2→3x-2x=2;如果我们将两边盘内物体的质量同时扩大到原来相同的倍数(或同时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也会看到天平依然平衡, 得2x=6→ x=6÷2.学生归纳等式的性质. 二、学生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 出示问题情景(1)后,学生考虑:怎样求方程中的未知数的值?分别将1、2、3、4、5代入方程,哪一个值能使方程成立? 学生做课本P99试一试,教师讲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 引入问题情景(2)后,鼓励学生说出各自不同的想法,相互交流、补充,逐步引导启发学生 归纳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个人修改 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的性质比较抽象,教学时不必在理论上作过多的展开,重在问题情景②探索的过程,可多举例讨论. 三、数学运用: 处理完问题情景(1)(2),学生阅读课本P99—100,进一步熟悉学习内容,思考: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异同?(方程的解是使方程成立的未知数的值;解方程是求方程解的过程,是一个等价变形过程,而求方程的解就是将方程变形为x=a的形式). 出示例1 解下列方程: (1)x+5=2; (2)-2x=4. 引导学生自己尝试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说清楚每一步的依据,交流解题方法.教师提供正确的解题格式.强调检验方法及检验的必要性. 习题训练:(1)以下变形是否正确?(2)说明变形的依据?(3)解方程,如课本P101练一练,教师教学参考资料例题等. 思维拓展:求作一个方程,使它的解为-1; 四、回顾反思: (1)小学阶段利用加减法、乘除法互为逆运算的方法解方程,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时鼓励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来求,但不强求. (2)解方程后,虽不要书面检验,但要求学生培养检验反思的好习惯. (3)注意等式的性质中的“都”和“同”:“都”表示两边均要变形,“同”表示两边要作一样的变形. (4)简单介绍等式的另两条性质:对称性与传递性. 五、布置作业:见课课练和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课题:解一元一次方程(1) 知识点
例题 例题 板演 教学后记:
课题:解一元一次方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方程的解?使学生理解什么是解方程? 2.使学生理解移项解方程的根据,能熟练运用移项法则解方程。 3.经历和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中“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解,理解解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对移项时要改变符号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复习: 叙述等式的性质(1)(2) 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是解方程? 用适当的数式整式填空,使得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并说明是根据等式的哪些性质进行变形的(展示小黑板) 如果x-7=5,那么x=5+7 如果5x-2=8,那么5x=8+2 如果7x=6x-4,那么7x-6x=-4 说明:(1)x=5+7是根据等式性质(1),两边都加上7 (2)5x-2=8→5x=8+2是根据等式的性质(1)两边都加上2 (3)7x-6x=-4是根据等式性质(1),两边都减去6x 二、探究归纳: 1.引入,复习虽然是对等式进行变形,实际上也是解方程。解方程的就是要根据等式的性质,对方程进行不断的变形,最后变形为x=b的形式。 2.移项法则的导入 解方程:5x-2=8 方程两边都加上2得 5x-2+2=8+2 也就是 5x=8+2 比较这个方程与原方程,可以发现,这个变形相当于5x-2=8→5x=8+2, 让学生充分讨论,怎样用一句话来叙述这个变化,然后抽一名学生回答。即把原方程中的-2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因此方程5x-2=8可以这样来解: 移项,得5x=8+2;化简得5x=10;方程两边同除以5,得x=2。 强调:移项要变符号 个人修改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