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蒙特利尔协定书(1990,1992,1997,1999年修订)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蒙特利尔协定书(1990,1992,1997,1999年修订)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8 1:09:42

辐射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气候变化(例如云度的变化)的正面或负面影响,这使得对所有因素造成的地表辐射长期变化情况的预测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30. 新的研究已经开始探讨气候变化和臭氧层恢复之间的耦合作用。有一些模型被用来模拟气候与臭氧层之间的关系。如前所述,这些模拟表明,过去臭氧的变化以及充分混合的温室气体对平流层变冷起到一定作用。未来充分混合的温室气体的变化将通过化学、辐照和动态过程,影响今后臭氧的发展。在这种高度耦合的体系中,因果关系很复杂,目前正在进行研究。平流层变冷(主要由二氧化碳增加造成)预计会增加高层平流层中未来臭氧的含量。然而,由于低层平流层对这些变化的响应规律并不肯定,因此评估其对总气柱臭氧量的影响尚不太可靠。

B. 其他科学证据和有关信息

(a) 卤化碳含量

31. 大气中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变化趋势已经更新,通过积雪中积存的空气,也得到了20世纪的变化趋势。2000年,对流层中CFC-11和CFC-113含量下降速度比1996年要快,CFC-12含量仍在增加,但是增加速度更为缓慢。自1998年以来,全球甲基氯仿排放量的急剧减少导致其空气含量呈指数下降,这种气体2000年的含量低于1992年观测到的峰值的一半。2000年间,观测到的甲基氯仿下降速度大约为1996年的三分之二。

32. 大气中所有消耗臭氧的卤族元素的总效应(以大气中观测到的含氯和溴的气体的氯元素当量估算)继续下降。截止2000年中期,对流层中的有机氯当量差不多比1992-1994年的峰值低5%。最近下降的速度比1990年代略低,这是因为甲基氯仿对这种下降的影响作用变小了。

33. 根据大气观测结果,臭氧消耗层物质排放量在1990年代有了实质性减少,这与经全面修正和调整的《蒙特利尔议定书》采取的生产和消费控制相吻合。目前发展中国家的消费量对全球排放水平有显著贡献。1999年是《蒙特利尔议定书》所有缔约方第一次对一批消耗臭氧层物质(CFCs)的生产和消费进行限制。大气观测结果与报告的CFCs生产数据所推出的排放水平相一致。

34. 对未来卤化碳含量比例的最新最好的估算表明,如果我们继续遵守经全面修订和调整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大气中卤素含量将在21世纪中期左右恢复到1980年出现南极臭氧空洞之前的水平。

35. 对于HCFC-142b,以前的评估报告指出,其大气观测结果与根据报告的工业产量和排放量得出的估算结果不一致,现在这种差别已经减小,原因是我们对排放量与泡沫应用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更好的描述。 (b) 卤化碳寿命

36. 四氯化碳的全球寿命估计为大约26年,这比以前(1998年)评估的结果缩短了约25%。导致其寿命减少的原因是海洋对四氯化碳的吸收,我们观测到在大范围内海洋表面水体的四氯化碳尚未饱和。自大气测量中推断出的排放量和卤化碳的这种寿命,高于为2005年规定的全球生产量限额的大约7倍。

37. 基于新的观测结果,甲基氯仿的寿命已经从4.8年被调整到了5.0年。这一变化会影响对大气中羟基(OH)含量的估算,使得HCFCs、氢氟碳(HFCs)、甲烷以及所有其他能被羟基这一重要氧化剂去除的气体的寿命增加,最大可增长5%。这些变化会影响这些气体的全球升温潜能值(GWPs)和臭氧消耗潜能值(ODPs)。 (c) 甲基溴、甲基氯和哈龙

38. 根据对南半球大气观测记录和对南极冰雪中积存空气的测定得到的大气历史数据表明,假定两个半球所发生的变化是相似的,那么来自甲基溴(CH3Br)和哈龙的有机溴含量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已经翻了一倍多。

39. 对甲基溴和甲基氯(CH3Cl)来源与吸收量的估计值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平衡,两种气体已知的吸收量都大于来源数量。已经研究结果了从各种作物和生态系统中释放的新的甲基溴来源,也研究结果了来自热带植物的新的甲基氯来源。这些研究结果已缩小了这些气体来源和吸收量之间的收支不平衡。

40. 甲基溴全球寿命的最优估计值保持在0.7(0.5-0.9)年。与估算甲基溴减少过程直接有关的其他研究成果,稍稍减少了一些不确定性,但是没有表明需要对其寿命进行调整。根据现在对来源与吸收量的理解,来自工业生产的甲基溴排放量所占的比例保持在10-40%之间。 (d) 寿命很短的消耗臭氧层化合物

41. 寿命很短的自然和人工合成的溴和碘源气体在地表的浓度达到几个万亿分之一(ppt)时,会对目前无机溴和碘含量具有不可忽视的贡献,因为平流层中无机溴和碘的浓度大约分别为20 ppt和1 ppt。随寿命很短的溴源气体从对流层传输到平流层的无机溴,可能对平流层无机溴含量有所贡献。

42. 热带地区是寿命很短的物质及其分解产物从地表到平流层的最有效传输途径。在热带地区,从边界层到高层对流层的竖向传输时间很短,穿过热带地区对流层顶层进入平流层的空气可能会在平流层中停留一年或更长时间。排放到大气中的寿命很短的物质中有很大一部分预计会到达热带对流顶层,因为目前的估算表明,对流层底部空气会通过来自热带边界层的对流在10-30天时间里得到替换。热带对流顶层的空气中有一部分预计会穿过热带对流顶层进入平流层。在极热带地区也存在其他一些传输途径,可将寿命很短的物质及其分解产物传输到极热带地区的低层平流层中。

43. 对寿命很短的源气体进行影响评估时有很多不确定性,主要的不确定性在于这些物质

传输到平流层时的物理和动态过程,也在于其分解产物的化学特性。由于存在这种复杂性,应该采用三维数字模型来评估寿命很短的源气体的消耗臭氧潜能值。利用这种模型处理动态和物理过程时,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44. 通过两项模型研究,模拟了溴仿(CHBr3)在大气中的分布,研究中做了简化处理,即假定海洋来源在空间和时间上始终保持相同。研究结果表明,海洋来源造成溴仿平均地表含量为1.5 ppt,并保持平流层中溴含量约为1 ppt。这种模拟也表明,有一半到四分之三的来自溴仿的溴元素,以无机分解产物的形式进入了平流层。

45. 通过三项模型研究对n-丙基溴(n-PB, CH3CH2CH2Br)的消耗臭氧潜能值进行了计算。n-PB通过与羟基(OH)反应而去除,其在热带对流层地区的光化学寿命大约为10-20天。实验室数据,特别是溴丙酮的数据证实,n-丙基溴分解产物的寿命不到两天。三项模型研究中有两项只给出了n-PB直接传输到平流层情况下的数值。第三项研究中计算了直接传输以及其分解产物传输到平流层的情况。在后一项研究中,臭氧消耗潜能值在热带排放时达到0.1,而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排放时的臭氧消耗潜能值为0.03。两种情况下,大约三分之二的影响来自分解产物到平流层的传输。

46. 碘化学的实验室数据表明,碘在平流层中消耗臭氧的效率应该下调。调整后的估计效率因子(~150-300)仍然高于溴的效率因子(~45)。 (e) 极地臭氧 南极

47. 春季南极臭氧耗损仍然很严重(每日总气柱臭氧量低于臭氧空洞出现以前的60-70%),自1990年代以来每年都能观测到约100DU(多布森单位)的最小值。这些观测表明,在12-20公里范围内臭氧几乎消耗殆尽,没有迹象表明臭氧恢复已经开始。这种低臭氧值与目前我们对平流层化学和动力学的理解相吻合。

48. 220多布森单位等高线所包围的面积(一种测量臭氧空洞大小的方法)在最近几年里正在增加,因此现在还不能说臭氧空洞已经达到了最大。变化主要与极地涡流边缘的各种过程有关,并与气象波动和几乎不变的卤素含量相一致。

49. 观测表明,南极极地涡流和与此相关的臭氧空洞的持续时间比1980年代要长。过去十年里,极地涡流一般在11月底到12月初消失,这与1980年代不同,那时的消失时间为11月初。

50. 卫星和无线电探空仪观测表明,春季南极低层平流层已经变冷。在1979-2000年期间,在南纬70度,线形变冷趋势大于每十年1.5K。模拟研究再次证实,臭氧耗损是春季变冷和南极极地涡流持续时间变长的主要原因。充分混合的温室气体的增加也导致年均温度的降低。平流层水汽的增加可能也是导致变冷的一个因素。

51. 化学-气候耦合模型是将卤素与温室气体的变化作用结合起来考虑,其模拟结果大部分再现了南极上空总气柱臭氧值在过去的变化趋势。这些模型表明,最小的气柱臭氧值发生在2010年以前,预计可能在21世纪中期恢复到1980年水平。模型对过去和未来变化的响应主要是受平流层卤素含量的影响,臭氧层恢复会发生在卤素含量达到峰值以后。 北极

52. 利用多种基于观测的方法对过去十年里由卤素造成的臭氧耗损程度进行了研究。不同的化学耗损定量分析结果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我们对1999/2000年冬季进行了最深入的研究,在北极上空平流层20公里处的一致性高于20%。

53. 北极冬春季总气柱臭氧值继续表现出很高的年内变化性,这反映了北半球平流层气象条件的多变性。1999/2000年寒冷冬季时期出现了较低的气柱臭氧量。当年出现了持续低温,局部地区20公里处的耗损达到70%,气柱臭氧耗损大于80多布森单位(~20-25%)。1998/1999年和2000/2001年冬季比较温暖,波动较大,当时观测到的臭氧耗损很小。前面四个北极冬季里有三个是暖冬,臭氧耗损不大,前九年冬季中有六个冬季较寒冷,导致较大的臭氧耗损。 54. 在几个北极冬季里,一月份观测到了低层平流层中显著的臭氧化学耗损(~0.5 ppm),占整个冬季臭氧耗损总量的大约25%。观测表明,臭氧耗损仅发生在空气暴露于阳光下的期间。然而,一月份的臭氧耗损不能完全用目前对光化学的理解来解释。

55. 化学与气候耦合模型得到了北极臭氧水平的典型年间变化情况。由于北极温度常常接近极地平流层云(PSC)形成从而造成化学变化的临界点,因此,即使仅仅几个摄氏度的模型温度偏差都会造成很强烈的灵敏度反应。这使得用模型来模拟过去和未来冬季北极臭氧特性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56. 本评估报告中采用的一些化学与气候耦合模型模拟表明,北极臭氧最小值可能会在未来二十年内发生,时间取决于气象条件。最近几年发生的低臭氧现象预计会再次发生,在未来十年里,北极平流层将极易受到其他因素波动的影响(比如火山爆发产生的气溶胶)。这些模型没有预测到北极会出现像南极那样的极低的总气柱臭氧量(这与1998年评估报告中通过简单计算得到的结论相反)。只有当出现北半球气象观测40年来未曾有过的气象条件,才有可能出现这种极低的臭氧值。

57. 卫星和无线电探空仪观测表明,春季北极低层平流层已经变冷。然而,由于北极春季条件变化很大,这种变冷趋势的程度并不能确定。1979-2000年期间在北纬70度观测到了线形变冷趋势(超过每十年1.5K)。模拟分析目前表明,平流层臭氧耗损对北极低层平流层1979-2000年间春季变冷有重要影响,但是,由于该地区动态变化很大,难以确定这种影响的程度。

58. 对冬季北极涡流中一氧化溴(BrO)进行的现场观测和远程探测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总溴含量为~20± 4万亿分之一。对溴气柱含量随纬度、季节和每日变化进行模拟研究,其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辐射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气候变化(例如云度的变化)的正面或负面影响,这使得对所有因素造成的地表辐射长期变化情况的预测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30. 新的研究已经开始探讨气候变化和臭氧层恢复之间的耦合作用。有一些模型被用来模拟气候与臭氧层之间的关系。如前所述,这些模拟表明,过去臭氧的变化以及充分混合的温室气体对平流层变冷起到一定作用。未来充分混合的温室气体的变化将通过化学、辐照和动态过程,影响今后臭氧的发展。在这种高度耦合的体系中,因果关系很复杂,目前正在进行研究。平流层变冷(主要由二氧化碳增加造成)预计会增加高层平流层中未来臭氧的含量。然而,由于低层平流层对这些变化的响应规律并不肯定,因此评估其对总气柱臭氧量的影响尚不太可靠。 B. 其他科学证据和有关信息 (a) 卤化碳含量 31. 大气中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变化趋势已经更新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