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专题讲座
历史专题讲座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策略
一、导入的意义 1 .导入的定义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般而言,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往往都会有一个导入以引领新的教学内容的开展。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
2 .导入的类型
⑴ 课程导入 它属于整个课程的导入,亦称导言课、绪论课。
历史课本导言课告诉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内容、意义和学习方法,在学生心中点燃求知之火,为新的学习打下良好思想基础。
在初中,可以利用图片等形象材料,说明了什么是历史,为什么学习历史以及怎样学习的问题。 ⑵ 单元导入 一个新单元学习之前的导言。
说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将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 ⑶ 课时导入 指一堂课的 “ 导语 ” 。导入可以在以下场合使用: a. 在课堂教学开始时 b. 各子目之间的过渡
c. 教学重点、难点,或教学活动展开前 3 .导入的意义
⑴ 吸引学生注意,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还没有充分集中起来,因为影响学生上好新课的因素还是很多的,尤其是初中学生活泼好动,课间十分钟休息过后仍然未能安定下来,还有课前教室内外的偶发事件,更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等等。因此,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意导入艺术,往往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叙述、直观性的视频画面和启发性的问题等方式给学生一些恰当的、较强的信息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收敛与学习无关的思绪和活动,把兴奋点转移到新的学习任务上,迅速从非学习状态进入学习状态。
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皮亚杰说过: “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 ” 因此要提高教学的效果,必须在导入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其学习热情和责任感,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来源:
认知需要即获取知识的需要,它直接指向知识本身,并以接受刺激获得知识为满足,好奇心、求知欲就是这种倾向的一种表现。认知需要是学习情境中最重要、最稳定的学习需要。
交往的需要并不直接指向知识本身,而是把知识作为交往的手段或是为了赢得赞许。中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最羡慕知识渊博、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在社会交往中游刃有余的人。在导入时,教师结合学生的所见所闻,结合社会实际,结合国内、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以满足学生现在和步入社会以后交往的需求,常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
自我提高的需要是指追求事业,实现远大理想的需要。这种需要也不直接指向知识本身,而是把学习当作实现某种愿望的基础。导入时,教师把将要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与将来工作和学习的需要相联系,与升学择业相联系,与家乡、国家或人类的发展相联系,都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
⑶ 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导入是课与课之间、子目与子目之间、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巧妙的导入设计,可以在复习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的基础上,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自然地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⑷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每一节历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都是不同的,通过导入,教师可以清晰地阐明本节课、本子目的教学目标和将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形成学习期待,自觉地以教学目标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
二、导入的方式
1 .复习导入:这是一种从已有知识入手,由已知引向未知的导入方法。
构建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并非对于教师所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
不一定是上一节课的知识,也可以是学科间的知识联系,中国史、世界史之间的联系;复习导入可以由教师总结、叙述相关旧知识,也可以由教师 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参与导入活动。
例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根据世界地图和地球仪,指出从亚洲通向欧洲的道路,使学生回忆 “ 丝绸之路 ” 和 “ 郑和下西洋 ” 的航路。接着启发学生思考还可找出哪些从西方到东方的航路。这时学生的思维由已知的历史知识转入所学过的地理知识,找出绕过非洲或绕过南美洲到达亚
洲的两条航路。还有少数学生找出可以通过苏伊士运河或巴拿马运河到达亚洲。这时,教师又问:那么西欧绕过非洲或南美洲到达亚洲的两条航路是由什么人、什么时候、怎么开辟的?由此导入新课。
2 .直接导入
开宗明义,直接点明本课课题,概述要学习的是什么内容,提出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做好参与教学的准备。直接导入的主要特征是开门见山,直接强调本课课题的重要性与学习意义,且节省教学用时。
适宜采用直接导入的情况:
( 1 )教师有丰富的经验,在学生中有较高威望,学生非常喜欢听这位教师的课。
( 2 )教学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不需要过多的铺垫、引导,直接切入就能够展开教学活动,如近现代史部分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现在科技发展等。
( 3 )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比较高,课前预习做得较好,已有了充分的准备。 ( 4 )复习课。
直接导入的局限性:用不好很容易生硬、刻板、枯燥,缺乏感染力,尤其是连续采用这种方式,效果会降低。所以要适当选用,尤其是在初中教学时应慎用。
3 .情境导入
利用各种材料,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兴趣的导入方法。 ⑴ 文字材料
a. 诗歌导入:以诗证史。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注释:“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
问题:诗人从哪些方面歌颂了开元盛世的景象?这一景象是如何形成的?
联系旧知识唐太宗、武则天为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再联系新教学内容唐玄宗的统治政策及盛世景象的出现。
反例:
毛泽东的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穅。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问题:秦始皇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帝王?
其中出现太多较专业的术语,初中学生难以理解。
建议:文字材料选取要符合初中学生的接受水平(文字难度、字数),能引发学生兴趣,与教学内容结合。
b. 双语导入
The Enlightenment 启蒙运动 Humanism 人文主义,人本主义 Cold War and Cold Peace? ⑵ 图片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历史图片,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
⑶ 影视音乐
在上课一开始,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视频、音乐,引导学生观察、聆听,进而提出相关的问题,切入到本课的教学中。
优点:
符合初中生认知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加上教师就直观材料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从情绪上和思想上进入到历史的情境中。
这种方式能够快速引导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的观察与思考。 与设疑导入相关联:
有意识地设置疑问,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悬念,在困惑、疑难中激发求知的愿望,引发起积极的思考。设疑就是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渴望了解问题的所在,希望得到释疑解惑,由此进入到本课课题的学习中。
⑷ 实物
运用历史留存下来的一些实物(或复制品、模型),引入对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
这件三彩骆驼载乐俑是盛唐时期杰出作品。出土于唐右领军卫大将军鲜于庭海墓。在一匹高大的白色骆驼背上,左右两侧各坐两个乐俑,中央为一着绿袍起舞的男性胡俑。四方乐手神情专注,正在演奏胡乐。中央舞者挥臂舞袖,似正在合乐而舞。人的面、手部均未施釉,以彩绘开相刻画细部。白骆驼塑造健硕,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