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
再休嫉贫妒富 再休恨地怨天 有无安分守己 勤俭本等为先 且耕且读正业 只图家庆身安 良田多买几顷 树木多栽傍边 幸遇连年丰稔 仓库银粮积攒
全书大致就以这样一种思想为线索,把各种应用的字组织起来。
根据上述的介绍来看,以第(4)类为代表的杂字书有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通俗;第二,结合特定对象的生活实际,注重日常应用;第三,带有显著的地方色彩,乡土风味。可能正是由于这几个特点,杂字书居然能跟几乎是?官定?的?三,百,千?相抗衡,在不被?读书人?认可的情况之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在实际上,也确是靠了这一路土教材,才真正解决了中下层社会人家(也包括只想作土财主不怎么巴结功名的上层人家)的子弟只用短时间学会识字,以应付日用需要的问题。任何一种编得好些的杂字书,大致都能用一次(顶多两次)冬学的时间学完;学会那些字,记记账,写写信,看看通俗小说和唱本,的确可以对付对付了。恐怕要归功于这类?上不得台盘?的杂字书,在封建社会历史上相对地减少了文盲在全社会的比例。如果只有?三,百,千?出身的秀才、举人、进士,宋元以下若干世纪,总共才有多少人识字呢!
今天看来,用杂字书的办法教儿童识字,不见得合适。但是,如果抓住它上述的三个特点,用整齐韵语这个方法(当然首先要确定正确的内容),在成人扫盲或者成人业余补习教育中适当加以运用,未始不是可以试验的一途。
(三)写字训练
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和欧美的字母文字完全不同,和近邻日本的文字也不同(尽管他们也使用一部分汉字)。汉字在历史上有过无比的功绩,本身也有很大的优越性。自古以来,人们极端珍视汉字,许多地方在墙上挂着个?敬惜字纸?的篓子,如果地上有散落的带字的纸,一定要拣起来放在那个篓子里,不许随便践踏。珍爱文字
33
几乎到了迷信它、神化它的程度──注意:古代只传说仓颉造字,至多说到伏羲氏画八卦为文字之始,没有过神仙造字的传说。也从来没有哪个朝代的帝王下命令要?敬惜字纸?。这个举动纯粹是老百姓自发的。
正是为此,自古以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他写字,长大了练书法,一定要把字写得端端正正的,进一步写得漂亮好看,像美术作品一样。
可是开始写汉字,实在不容易。第一,笔画复杂,第二,有不少字笔画多,第三,结构复杂。这里随手举《三字经》一句很普通的话为例:
昔孟母,挥郯庭,子不学,断耭杼。
请看,要五六岁的孩子写这几个字难不难?请数数看,有多少种笔画?横的,直的,斜的,往左斜的,往右斜的,从上往下的,从下往上的,……再数数最少的几笔,最多的几笔?再看看,?母?字笔画不多,缉构也简单,可是它歪歪扭扭的,不多的几笔挺不好摆搭;?处?算几部分?更难摆搭。真够难为孩子的。
对此,古人采取的办法是,把识字和写字分开,不让两件事同步前进以致互相干扰,互相掣肘。识字是依?三,百,千?的顺序,写的却是?上大人,丘(或作孔)乙己……。?这个作法有很久的历史。敦煌遗籍中就有一页这样的东西,是这么一串字:
②
上大夫丘乙己化三千七十二女小生八九子牛羊万日舍击 清初人褚人获有这样的说法:
小儿习字,必令书?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天下同然,不知何起。《水东日记》言,宋学士晚年喜写此,必知所自。又,《说郛》中亦记之。大抵取
①
笔画稀少,童子易于识认耳。
34
褚人获说得简单了一点,理解也浅了一点。这留在后边一起讨论。
除此之外,教写字还有一套步骤。先从字的大小说,是先写?中楷?(格子大约5mm0),次写?小楷?和?大楷?(笔画多,太小了不好安排,太大了,孩子手(腕)力不足);先写楷书;先?描红?,即,印或写成一张一张的红字,要孩子用墨笔一笔一笔描成黑的(练习笔画和笔顺);次?影写?,即,印或写成一张一张的中楷字,用另一张薄一些的纸蒙在上面,要孩子按照下面那张纸上的字一个一个地写,俗称?写仿影?;再次在印成?米字格?(方格,当中加上田),或?圆格?(方格,当中印上个十字再加个圆圈囱),仿照?影写?的字样写,其所以用?米字格?或?圆格?,是为了让孩子注意从哪里起笔,到哪里住笔,总之是练习字的问架、结构);再次除去米和o,只留方格;最后连方格也去掉,在白纸上写。这样的步骤,好处很明显,不必细说。这算是练写字的基本功。基本功练好了,才开始练书法,后边再说。
根据汉字的特点和初学时的难点,古人经过长期的摸索,终于摸索出一套有一定科学性的、行之有效的训练办法(参见书影)。
(四)经验和问题
1.三项重要经验
(1)集中识字。汉字有卓越的历史功勋,有很大的优越性,《导言》中说过。但在初学的时候有困难,前边讲写字训练的时候也说过。咱们这里不是讨论汉字学,?兴奋点?不在评价汉字,而是在讨论识字教学。当然,二者并非没有关系。
由于汉字的特点,开始识字只能一个一个的识,速度很慢。尤其在古代,没有任何教学仪器,没有其他教学手段,连个注音的工具都没有,实在无法快起来。识字速度慢,和早期教育之间发生了很大的矛盾。?早期教育?这个观点,古人并非没有,?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相当古老的格言。早期教育包括开拓儿童的头脑和眼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古人也并非一点都不懂,儿童应当知道点
35
?天下古今?,尽管他们头脑里的?天下?和?古今?都还很模糊;要?多识草木鸟兽之名?,要能?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者?,要能?学而思?。古人很明白?书面语言?和前两者的关系,所以?上学?和?读书?几乎成了同义语,所以自古以来,入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教孩子认字、写字。我曾说过:人类创造出文字,可以认为是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它突破了时间、空间对于口头语言的制约,使人们的知识、经验可以广播千里,传之久远,在极大的程度上发展了生产,文化,政治,科学,以至日常生活。古人对此不会昏昏然毫无感觉。对于文字、书面语言的重大意义和重要性他们不可能是毫无认识的。秦始皇一当皇帝就搞?书同文?就是明证。尽管在今天看来他们的认识还有些朦胧。可是在摸索了一阵之后,他们发现,认识几百个以至千儿八百个字,还远不够用,读不成书。尽是认一个懂一个,用一个,写一个,那样的进度必将很慢很慢,就这千儿八百个就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而那时候(五六周岁、七八周岁)的孩子,口头语言已经很丰富,求知愿望已经很强烈,用这么长的时间还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矛盾实在太大了。为什么?夏楚?惩罚那么严酷,孩子们还是那么难管,不怕打的顽童还是那么多呢?问题实际就出在这个矛盾上。于是他们毅然放弃了慢吞吞地教那么偶尔管点儿用(并非经常很管用)的千儿八百字的办法,另找出路。他们艰苦地走向?量化?的方向,找到了两千字这么个初步管用的数目字。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用尽可能短的时间(一年到一年半)集中认识了这两千多字再说。?三,百,千?之所以长期配合使用,它们共同提供了两千多字是重要原因之一。
很有趣的是,清末文字学家兼教育家王筠用比较科学的方法研究文字写成《文字蒙求》一书,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基本的造字法分析统计,共得2044个字,认为掌握了这2044个字就可认知全部汉字,就可以读书了。
更有趣的是,当代用很科学的方法统计制订出一个依出现频率排列的字表,发现,前2000个字大体能覆盖现代普通读物用字的70%左右。
3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