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
封建思想教育的蒙书,如《太公家教》和《女论语》等。第三是运用以上两类蒙书的编法(用整齐的韵语),产生了新的一类讲掌故故事的蒙书《兔园册》和《蒙求》等。可以说,到了唐代,蒙学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一套,包含互相配合的三个方面:识字教育,封建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这三类蒙书对于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在它们的基础上发展出来很大一批新的教材。
宋代继唐代的道路,又有了新的发展,从宋到元,基本上完成了一套蒙学体系,产生了大批新的蒙书,这套体系和教材,成为此后蒙学的基础。宋元以下,可以说只有较小的发展和补充,再没有很大的变动。这套体系的大致情况是:第一,识字教育方面,继承了《千字文》,补充了《百家姓》和《三字经》,成为几乎不可分的一套识字教材?三,百,千?;另一方面,?杂字?得到很大的发展,成为识字教育的另一条路线,与?三,百,千?相辅而行。第二,在封建思想教育方面,一则用《千字文》《三字经》深入到识字教育中去;再则以程朱理学为依据,产生了新的教材《小学》和大批性质相类似的书;此外又运用《弟子职》和《蒙求》的形式,产生了大批韵语的训诫读物。第三,在《蒙求》的基础上发展出来一大批历史知识教材,如《史学提要》等。同时出了一些介绍各科知识的教材,如《名物蒙求》等。第四,产生了重要的初步阅读教材──诗歌读本《千家诗》和散文故事书《书言故事》和《日记故事》。第五,在初步识字和初步阅读的教育之上,产生了一套读写训练的方法和教材──属对,程式化的作文训练,专作初学教材用的文章选注和评点本。
此外,朱熹和他的门人,以及从事教学工作的许多人,很重视蒙学的方法、步骤问题。‘他们的一些言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逐渐形成了一套蒙学的体制和教学方法。
宋元以下,蒙学大致不离乎上述的规模。在某些方面也有些发展,产生出一些新的教材;在某些方面,也有过一些并不成功的新的尝试。就识字教学而论,?三,百,千?一直流传使用下来,没有多少改变,中间曾经有过不少人编了些新的?千字文?百家姓??字经?,但是大都通行不广,而?杂字?书则有较大的发展,在群众中有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封建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仍是沿着宋元以来的道路前进,
9
中间也产生了一些新课本,有的流行较广,影响很大,例如《小儿语》《弟子规》《鉴略》《幼学》《龙文鞭影》《昔时贤文》等等,到了清末维新运动之后,还产生了一些用蒙求形式介绍新知识的蒙书,如《时务蒙求》《地球韵言》《算学歌略》等等。《千家诗》一直风行,后来并且产生了编法近似的《五言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也出了一些以进行封建思想教育为主要目的的诗歌教材,如《小学千家诗》等等,属对的训练一直沿用下来。从模式发展到程式化的作文训练──八股文,跟科举考试完全结合起来。文章选注评点的办法继续采用,陆续出现了不少新的选本。讲基本
的文字、声韵等知识的蒙书和蒙学用的工具书也出亍一些。此外,还产生了几种总结前人经验、专谈教学方法的著作,如崔学古的《幼训》《少学》,王筠的《教童子法》等等。
以上是从先秦到清末的蒙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大致情况。本书也就按照上述的发展过程结合教育内容的分类,一类一类的介绍。如前边说的,既?述?源流,在若干地方也作一些粗浅的分析和评论。
专就传统的语文教育而论,可以说早已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一套步骤和方法。大体说来,从开始识字到完成基本的读写训练,这整个的语文教育过程是由三个阶段构成的。开头是启蒙阶段,以识字教育为中心;其次是进行读写的基础训练;第三是进一步的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
以识字教育为中心的启蒙阶段,有的又分作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集中识字。第二步是把识字教育和初步的知识教育以及封建思想的教育结合起来,巩固已识的字,继续学习新字,开始熟习文言的语言特点,同时学到一些必要的常识,为第二阶段进行读写训练打下基础。这样,全部语文教育也可以说包含从集中识字开始的四个步骤。
古代的教学制度不是很明确的,语文教育的每个步骤,用的时间可长可短,各个步骤也可能是互相交错,而不是逐一衔接。前边所说的,是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概括出来的一般的情况,前人并没有明白地这么说过,各个时期、各个地方的实际作法,也很可能跟这里所概括
10
的有出入。不过,根据种种可用的资料看来,这样一个粗线条的描写是大体能够反映出传统语文教育的基本面貌的。
初期识字教育和写字训练 (一)集中识字教材
识字教育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在这个方面,前人用的工夫特别大,积累的经验也比较多。很突出的一个做法是在儿童入学前后用比较短的一段时间(一年上下)集中地教儿童认识一批字──两千左右。清人王筠说: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识?日??月?字,即以天上旧、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纯体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又须先易
①
讲者,而后及难讲者。……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
王筠是文字学家,所以他提出先教纯体、再教合体这种合乎汉字构造规律的方法。这个方法,有人采用,不过并不广泛。至于他说必须首先集中教儿童认识两千字,然后读书,这倒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一项经验总结。
集中识字的主要教材是所谓?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了探讨?三,百,千?的情况,不能不追溯一下它们的前辈《急就篇》;另一方面,也不能不考察一下在群众之中跟它们相抗衡的另一路教材──各种?杂字?。
1.《急就篇》及其他
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从周、秦到汉,陆续出现了很多种识字课本,如《史籀篇》《苍颉篇》《凡将篇》《训纂篇》《急就篇》
②
等。其中流传的时间最久,并且一直保存下来的是《急就篇》。
11
《急就篇》,西汉史游编撰,成书时间约在纪元前40年。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急就篇》,全书共2144字。据前人考证,最后的128字是东汉人补加的。
王应麟《汉志考证》日:?《隋唐志》谓之《急就章》。?国朝太宗皇帝尝书此篇。又于颜本外多?齐国??山阳?两章,凡为章三十有四。此两章盖起于东汉。按《急就篇》末说长安中泾渭街术,故此篇亦言洛阳人物之盛以相当。而部县以世祖即位之地,升其名为高邑,与先汉所改真定常山并列。此为后汉人所续不疑。
就前边的2016字来看,大致是把当时常用的单字编集起来,使之
①
成为三言、四言、七言的韵语,以便记诵,尽可能避免重复字,同时尽可能使每句都成话,能表达一点意思,借此在识字教育的过程中多少教给儿童一些常识。这两千来字编成三部分:一是?姓氏名字?,四百多字;一是?服器百物?,一千一百多字;一是?文学法理?,四百四十多字。②第一部分用三言,如:
宋延年 郑子方 卫益寿 史步昌
二、三两部分用七言,如:
稻 黍 秫 稷 粟 麻 粳 饼 饵 麦 饭 甘 豆 羹
治 礼 掌 故 砥 砺 身 智 能 通 达 多 见 闻
第三部分的末尾有一小部分用四言,如:
汉地广大 无不容盛 边境无事 中国安宁
这部识字课本流传使用了很长的时问。顾炎武说:
汉魏以后,童子皆读史游《急就篇》。……《魏书〃崔浩表》言?太宗即位元年,敕臣解《急就章》。?刘芳撰《急就篇续注音义证》三
12
③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