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
可惜还差两项工作没作。一,用王筠的2044个字查一查,看看它能覆盖文言普通读物用字的比例是多少。
比较一下王筠的2044字和当代统计的频率表的前2044字,看看异同情况。这些统计研究,对于确定今天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识字量和对外汉语教学的识字量,将会大有益处的。
(2)当分者分──认和讲,认和写。事物是充满矛盾的,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方面,对其他方面就要?善于将就?,不能面面俱到,样样求全。实际上这并不是?将就?,事情就应该这样处理。
既要快一点,及时认识足够数量的字,能够初步有点阅读能力,就得以认为主,在讲、用、写方面的要求就得放慢一点,不能齐头并进。齐头并进的结果必然是互相掣肘,互扯后腿,大家一起放慢速度,降低质量。齐头并进,一上来好像是快,用不了多久,形似字(已、己)、同音字(洪、红,克、刻)、同义或近义字(擦、拭)一多就要乱套,就得费时费力去辨别,纠正,反而大大慢下来了;相反,各走各的路,互不相扰,一旦会合,却大大快起来。为什么有那么一段时间,要各走各的路呢?因为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规律,步调。一切从客观事物的实际出发,当分则分,当合则合,别看都是?字?,认、讲、用、写可并不是一回事。
然而,分也不能绝对化。难道连?一??二??三??人?也只能认,不能懂、不能用、不能写吗?不能一上来就写难写的字,难道不能先学学横(一)、直(I)、撇(J)、捺(\)、点(、)、横折勾(一)等等这些基本笔画吗?练好了基本笔画,对于加快认字、写字的速度没
有好处吗?前边说,古人先教孩子们写那似通不通的?上大人,孔乙己……?干什么?那是在练习基本笔画,基本部件,基本结构,为写复杂的字练基本功作准备呢!前边说清朝的褚人获讲得简单了点,浅了点,就是指他没有说出真正的道理来。
37
褚人获这个例子表明,前人经过大量艰苦实践摸索出的许多做法之中颇有一些很有道理甚至深刻道理的,只是,往往朦朦胧胧,认识不清楚,当然也就很难说明白。我们有责任来客观而仔细地把那些做法解剖解剖,把隐藏于其中的实质性的道理剖析出来,看看究竟有没有什么很值得参考借鉴的东西包孕在内。比如,写字训练的方法就相当科学,符合汉字的实际,因而是行之有效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人对孩子们似乎比我们更负责任一些。
(3)使用整齐韵语。这一点在导言中说过。容易构成简短整齐的句子,容易押韵,这是汉语这种语言提供的便利。然而,能够认识到这个特点,并且充分运用于初学的教材之中,则不能不承认其中包含着前人的智慧和艰苦的实践在内。这样的启蒙教材使孩子们感到琅琅上口,便于朗读,易于背诵,不觉得多么难得可怕。读过《红楼梦》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贾宝玉悼晴雯诗中的?茜纱窗下,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葬花词》中的?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问菊》诗中的?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等等等等许多好的诗句几乎只读一遍就能背得下来。《千字文》里也不乏近似的句子,不仅使儿童感到容易记诵,并且从小就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一些语言美、声音美的感染熏陶。下一章就要讲到的?属对?、读诗,都在那里向孩子们进行着祖国语言美的教育,这种教育所起的良好作用,很少被人注意,值得在这里为前人默默无闻的功劳大书一笔。
2.问题和教训
(1)集中识字还不是最理想的办法。集中识字的必要性和它所起的作用,前边说过。但是说实在话,采取这种办法,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它并不是最理想的办法。在认那两千多字(用一年或稍多一点的时间)的过程中,毕竟要念比例很大的一部分根本不懂得(塾师也干脆不讲)的字,要硬认,死记,茫茫然地背诵。虽然靠着整齐押韵的便宜,背起来不算太难,但是背些完全不懂的类乎?咒语?的东西,毕竟不免枯燥,毫无兴趣。(前边举的许多诗句很好背,终究还是由于懂得诗句的意思)情趣是产生积极性的动力,大人且不例外,儿童更加如此。一上学就得枯燥、无兴趣、无积极性一阵子,这对早期教
38
育决不是有利的。许多事物往往有两面,不能只看到一面,只看到?像小和尚念经?的一面是不公允的,只看到有利于早读书的一面也是不全面的。放到历史中去评价它是一回事,拿到今天来使用却另是一回事。汉字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初期教学更是个难题,要面对这个卖际存在的问题,不能以任何理由硬去回避它。在今天有了完备得多的教学手段、教学设施、教学理论的情况下,一定能够研究出更为理想的办法,仅仅把如何?集中?的做法改进改进,恐怕还是不够的。(我当年曾大力提倡过?集中识字?,如果说我今天对集中识字提出点疑问是有针对性的,那么,首先是针对我自己)至于还在那里争辩汉字的得失利弊,作为学术研究当然是可以的。然而汉字学家们千万要想到孩子们。他们对这种争论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参加,他们急于要的是:加速开拓头脑,加速增长知识和智力,加速成长发育的切切实实的办法。我想,咱们有责任满足他们的希望和要求。
(2)要面向儿童。这不需要说很多话。?三,百,千?在古代蒙书中已经算是平易可读的,然而,?人之初,性本善?好懂好教吗?什么?性善论?、?性恶论?、?性如湍水也,决之东流则东流,决之西流则西流?,这类哲学理论,能讲给六七岁的儿童们听吗?什么?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好懂好教吗?更不要说那许许多多?大学问家?的改编本,新编本了:一句话,且不说所讲的内容道理对不对,统统是以成年学者的主观愿望欺侮小孩子的。?三,百,千?之所以使用那么久,别的什么本子都顶替不了它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欺侮孩子们还不那么厉害。
这里要补充两句:?杂字?书在历史上的功劳是非常大的。因为前边曾经讲了不少,没有更多可论的,所以这里谈?经验问题?没有再重复,可绝对不是忘记了它!
3.回顾清末的改革
前人采取的启蒙教育的那一套办法,一直实行到清末兴办新学之前。大致在同治年问,还没有很大的改变。例如同治九年(1870)的《小学义塾规条》就还有这样的规定:
39
塾中功课,未识字者先识方字一二百,即授小学诗(新刻《续神童诗》,为人道理都说到,尤妙在句句明白;如《续千家诗》及《孝经》《弟子职》《小儿语》各种,如有余力,皆可接读。其每日讲说,则以学堂日记、学堂讲语为最)。务须尽二月内训毕一二本。②
光绪中叶之后,随着变法维新的浪潮,蒙学教育也逐渐发_牛了变化。到了光绪末年,就正式把以前的做法完全废弃了。光绪二十八年(1902)颁布的《钦定蒙学堂章程》里,开始有了这样的规定:
字课:实字,凡天地人物诸类实字,皆绘图加注指示之。 习字:即用所授字课教以写法。
次年颁布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规定了进一步识字教育的办法:
第一年:讲动字、静字、虚字之区别,兼授以虚字与实字联缀之法;习字,即以所授之字告以写法。
第二年:讲积字成句之法,并随举寻常实事一件,令以俗话二三句联贯一气,写于纸上;习字同前。
(第三、四两年基本上与第二年相同。) 第五年:教以俗话作日用书信;习字同前。
大致就根据这样的精神,先后产生了好些种新的识字课本。
一种是《识字贯通法》和《文话便读》。前者把字分为?名字??活字??虚字?三类,依次分课教学。每一课先列单字,次讲意义,又次拼句。如第一课:
单字:天 地 子 西 工 夫 南 瓜 片 冬
大义:积气为天,上下四旁包于地球之外。地形圆,东西通,南北皆有冰洋阻之。所生者为子。东之对面为西。造各种器物之人为工。女所嫁之人为夫。北之对面为南。或圆或扁圆或长圆,中有子,而外肉可吃者为瓜。凡物薄者谓之一片。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
拼句:冬天。南瓜。工夫。
4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