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市2017中考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分析】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及其度数.
【解答】解:由图知,反射角为30°,可得入射角也为30°,在法线左侧画出入射光线,度数等于反射角为30°即可,如图所示:
【点评】由于题目已经作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同一平面内法线的另一侧画出入射光线即可,注意完成题目的要求.要注意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18.(3分)(2017?上海)在如图所示电路的○里填上适当的电表符号,要求:闭合电键S,两灯均能发光.
【分析】据电流表是串联使用,电压表是并联使用分析. 【解答】解:
根据电路图可知,上面的电表串联在干路中,因此为电流表;中间的电表与灯泡L串联,1因此为电流表;下面的电表与灯泡L并联,因此为电压表.如下图所示: 1
故答案为:见上图. 【点评】本题考查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解题的关键是明白电压表是并联使用,电流表是串联使用.
16
四.计算题(共27分)
33﹣,求金属块受到浮力F2×l0米的大上海)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为19.(3分)(2017?浮小.
【分析】知道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公式F=G=ρgV求金属排浮液排块受到水的浮力. 【解答】解: 金属块所受浮力:
3333﹣=19.6N×1010mkg/m.×9.8N/kg×2=ρFgV=1.0× 排水浮答:金属块受到浮力的大小为19.6N.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了解与掌握,利用好推导公式:F=G=ρgV液浮排. 排 20.(8分)(2017?上海)物体在50牛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拉力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10秒内前进了20米,求此过程中拉力做的功W和拉力的功率P. P=求出W=Fs求出拉力做的功,根据【分析】知道水平拉力的大小和前进的距离,根据功率的大小.
【解答】解:拉力做的功: W=Fs=50N×20m=1000J;
拉力的功率: ==100W.P=
答:此过程中拉力做的功为1000J,功率为100W.
【点评】本题考查了功和功率的计算,难度不大,是一道较为简单的计算题. 21.(8分)(2017?上海)甲、乙两个薄壁圆柱形容器(容器足够高)置于水平地面上.甲22﹣,盛有质量为8千克的水,乙容器盛有深度为10容器底面积为6×0.1米、质量为米2千克的水.
①求乙容器中水的体积V. 乙②求乙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P. 乙17
③现从甲容器中抽取部分水注入乙容器后,甲、乙两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力相同,求抽水前后甲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变化量△P. 甲【分析】①已知水的质量和密度,两者之比得到其体积;
②已知水的密度和深度,可以得到水对容器底的压强;
③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薄壁容器质量不考虑,根据两个容器中原水的质量和质量多少变化后的压力相同,可以得到甲减少的水的质量,进一步得到重力;根据甲减少水的重力和容器底面积,得到甲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变化量. 【解答】解: ρ=①因为,
所以乙容器中水的体积:
3m3﹣
;=2×V=10= 乙②乙容器中水对容器底的压强:
33×9.8N/kg××100.1m=980Pakg/m;ghp=ρ=1.0 乙水乙③已知从甲容器中抽取部分水注入乙容器后,甲、乙两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力相同,也就是剩余水的重力相同,
甲容器剩余水的质量: ==5kg,m 剩甲抽出水的质量:
△m=m﹣m=8kg﹣5kg=3kg, 剩甲甲容器中水对容器底减小的压力: △F=△G=△mg=3kg×9.8N/kg=29.4N, 甲容器中水对容器底压强的变化量:
==490Pa△.p= 答:
3m3﹣;2①乙容器中水的体积为×10 ;②乙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为980Pa
.③抽水前后甲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变化量为490Pa
18
【点评】此题是一道力学综合题,考查了密度、重力、压强、液体压强计算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应用.知道圆柱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其重力,是解答第三小题的关键. 22.(8分)(2017?上海)在如图所示的路中,电电压保持不变,电阻R的阻值为20欧,1闭合电键S,两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0.8安和0.3安. ①求电电压U.
②求通过电阻R的电流I. 22③现用电阻R替换电阻R、R中的一个,替换前后,只有一个电流表的示数发生了变化,201且电的电功率变化了0.6瓦,求电阻
R的阻值. 0
【分析】由电路图可知,R与R并联,电流表A测干路电流,电流表A测电阻R支路的1121电流.
(1)根据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和欧姆定律求出电的电压;
(2)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求出通过R的电流; 2(3)由题知,电阻R替换电阻R、R中的一个,替换前后,只有一个电流表的示数发生210了变化;根据并联电路的特点确定电阻R所替换的电阻;根据题中条件利用P=UI求出替0换前电的电功率;再根据题意求出替换后电的电功率;由并联电路的特点可知另一支路的电阻消耗的功率不变,且根据P=UI可求出该电阻消耗的功率;因电的电功率等于各电阻 P=可得RR消耗的功率;最后利用的阻值.消耗功率之和,据此可求出 00【解答】解:由电路图可知,R与R并联,电流表A测干路电流,电流表A测电阻R支1211路的电流.
①闭合电键S,两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0.8A和0.3A, 因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所以,干路电流I=0.8A,通过电阻R的电流I=0.3A, 11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所以,由欧姆定律可得,电电压:
19
U=U=IR=0.3A×20Ω=6V; 111②由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可得,通过R的电流: 2I=I﹣I=0.8A﹣0.3A=0.5A; 12③由题知,用电阻R替换电阻R、R中的一个,替换前后,只有一个电流表的示数发生210了变化;
若用R替换电阻R,则电流表A所在支路的电阻发生变化,电流表A的示数会发生变化,1011同时干路电流也会发生变化,即电流表A的示数发生变化,不符合题意;因此只能是用R0替换电阻R; 2替换前电的电功率:
P=UI=6V×0.8A=4.8W; 总替换后电的电功率变化了0.6W,则此时电的电功率可能为:
P′=P+△P=4.8W+0.6W=5.4W,P″=P﹣△P=4.8W﹣0.6W=4.2W; 总总总总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独立工作、互不影响,所以,替换前后R的电流和功率均不变, 1则R消
耗的功率:P=UI=6V×0.3A=1.8W; 111因替换后R与R并联,且电的电功率等于各电阻消耗功率之和, 01所以,电阻R消耗的功率可能为: 0P=P′﹣P=5.4W﹣1.8W=3.6W,P′=P″﹣P=4.2W﹣1.8W=2.4W, 1100总总
P=可得,由R的阻值可
能为: 0
==15Ω′=R==10Ω=,R, 00即电阻R的阻值
为10Ω或15Ω才能满足题中的要求. 0答:①电电压U为6V;
②通过电阻R的电流I为0.5A; 22③现用电阻R替换电阻R、R中的一个,替换前后,只有一个电流表的示数发生了变化,210且电的电功率变化了0.6瓦,电阻R的阻值为10Ω或15Ω. 0【点评】本题考查了并联电路的特点、欧姆定律以及电功率公式的应用,难点是第3小题,根据题意明确电阻R替换的对象是解题的关键之一,同时要注意总功率变化了0.6瓦有20种可能.
20
五.实验题(共18分) 23.(4分)(2017?上海)如图所示的弹簧测力计的最小分度值为 0.2 牛,读数为 3.2
牛.在“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 动力 、动力臂、阻力和阻为了能直接读出力臂的数值,应使杠杆在 水平 位置 力臂,保持平衡.
【分析】(1)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指最小刻度值.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代表的示数,然后读出力的大小.
(2)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实验前移动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实验过程中移动钩码的位置或改变钩码的数量,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解答】解:
如图,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2N,每一个大格代表1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2N.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才能得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为了能直接读出力臂的数值,应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故答案为:0.2;3.2;动力;水平. 【点评】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实验前移动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实验过程中移动钩码的位置或改变钩码的数量,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此时不能再移动平衡螺母. 24.(4分)(2017?上海)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玻璃板应 竖直 放置在水 平桌面上;为得到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关系,物体需放在 不同 位置多次实验(选填 “同一”或“不同”),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