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2、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是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
3、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4、三大文明成就: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
5、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他们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6、羲和敬顺昊天:传说尧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7、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然而正式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着把握农时的努力。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8、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9、西域:狭义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当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广义西域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
10、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11、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有许多科目,其中①孝廉②茂才③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①孝廉即孝子廉吏,是两汉入仕的正途之一。被举的人一般是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士。举孝廉后,有的做地方县的令、长、丞以至州郡一级的太守、刺史,更多的则是到中央做郎官。②茂才即秀才,与孝廉同样重要。举人侧重政治才干,人数较孝廉为少,出路多为地方县令,俸禄较孝廉多,显得更重些。③贤良方正文学科,目的是广开言路,每当有天灾时,便多有此科,意在
能选出“究天人之际”的读书人,对朝廷有所明示。
12、永嘉之乱:八王之乱时,成都王颖招引匈奴贵族刘渊作外援助战,刘渊就以“赴国难”的美名。长驱直入,攻城掠地,蹂躏中原。晋永嘉二年(308年),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13、十六国:西晋之后,初期进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互相征伐、先后替代,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14、般若学和涅磐学:大体而言,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期以般若学为主,后期以涅磐学为主。般若学也就是佛家“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空观”与道家讲的“无”,有相当大的近似,所以特别盛行。般若学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鸠摩罗什及其学生。鸠摩罗什的另外一位中国学生道生,则是涅磐学的重要人物。涅磐学主要讲成佛的问题,如何成佛、成佛的理据及成佛的阶段等。 15、色目人: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二等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他们归顺蒙古人最早,所以,元朝政治深深打上了西域商人的烙印。
16、南人: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最低下的一等人,即四等人。南人就是南方最后被蒙古人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17、回回:它是元朝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相互学习后,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现在称回族。
18、孟德高维诺:孟德高维诺是13世纪末期意大利方济各会士。1291年他乘船到达中国泉州,数年后又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今北京)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 19、八思巴:西藏喇嘛教萨迦派的领袖,被忽必烈奉为国师,除“做佛事”,为皇帝及后妃传授佛戒外,并在宗教、文化等方面备皇帝咨询。朝廷又设宣政院,让八思巴管理全国佛教及西藏地区事务,加强了中原与西藏地区的联系。
20、儒户: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名目“儒户”。这是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等同等级,可以免除赋役
21、利玛窦:西方基督教传教士,明朝时进入中国传教。 22、徐光启:明朝著名科学家,有农学著作《农政全书》。
23、锦衣卫:朱元璋怕受官僚们合伙的欺骗,于是实行特务制,设立锦衣卫,监视大小衙门是否公正,是否有不法行为等。锦衣卫有自己的监狱,可以直接凭圣旨抓人,用刑尤为残酷。锦衣卫在他的儿子朱棣当皇帝时,丧失了那点保护民众的意味。
24、一条鞭法:它是明朝张居正实行税制改革的名称。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众多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简化手续。旨在
增加国库收入、减轻农民负担。
25、摊丁入亩:它是清朝的一种赋税制度。“丁”指丁银,即人头税,摊丁入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因为康熙五十年以后出生的人口不纳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26、税监:明朝万历皇帝就因贪财而激起南方的民变。他曾派亲信太监到全国各地做“税监”,所到之处,工商业者被弄得断绝生计,在苏州、潮州、景德镇及锦州等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税监的起义。
27、王阳明:小农意识强烈的朱元璋,把理学奉为教化民众的正统。明初是把朱熹思想定为一尊的,思想界经长期沉闷后,王阳明的心学就作为一种打破沉闷的思想问世了。王阳明的心学还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及与格物致知相异的知行合一。前一条实际是说人的心觉中含有天地创生万物的至善,发现这点善性可以达到宇宙与吾心相合。知行合一的含义是知即是行,善念一起本身就是“善行”。王阳明学说到李贽那里,就变成以童心冲决礼法了,再发展到颜山农、何心隐,其处世的狂放简直就被当时目为侠贼一流了。
28、乾嘉学派:清朝实行文化高压政策,为使知识分子不问政治,走纯学术研究道路,让学者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考订、校勘、辑佚、注释,由此考据学大盛。这一工作在乾隆、嘉庆年间最兴盛,被称之为“乾嘉学派”。
三、问答题
1、为什么说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
答:这一悠久的历程的重大结果,就是中国文化基本规模的形成。具体表现是,中国人自具特色的生活理想、社会观念及思想法则等已经生成,并已形成相当稳定的观念体系,对后代施以深刻影响。在每一次发展和突破中,人们都能找到先秦文化的作用。就像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渊源一样,先秦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源泉。 2、旧石器时代的年代和特点?
答:距今大约1万年以前,其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农业。 3、新石器时代的特征?
答: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形成等。 4、尚忠的夏文化特征?
答:“尚忠”对君主忠心无二,尽心尽力伏做自己的职务。夏文化某些重要特征还是可以把握的。即所谓的“夏上(尚)忠”。什么是“忠”道?从鲧、禹治水的故事,可以略作推测。鲧因治水不当被治罪,而禹仍然恪尽职命,劳形天下,这就是忠。所以柳诒徵《中国文化史》说:“夏时所尚之忠……谓居职任事者,当竭心尽力求利于人而已。” 5、商代文化的宗教特征
答: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发掘出土,堪称20世纪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而这些发现,都与殷商宗教生活有关。与夏人“远鬼神”的态度大异其趣,《礼记?表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鬼,先鬼而后礼。”此说与考古所呈现的商代文化总貌相符。甲骨文显示,殷人生活几乎无事不卜。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有超自然神、天地神祗和祖先神三大分野,好鬼神的殷商人自然会全盘继承。但研究显示,商朝力量越是强大,祖先神灵祭祀越占据主要地位。武丁以后,“在所有的神灵中,祖先神是殷人祈祷的主要对象”。殷人一年之中总是不间断地轮流祭祀着祖先,大量的人祭是不可少的。
6、分封制的特点和意义?
答: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在周初异姓族群林立的情况下,每一个分封出去的国家,必须完全靠着自己的努力才能开辟生存空间。
7、农耕文化方向的抉择
答:周人极端重视农业。但是考察周人的重农,他们不是仅把农耕当做简单的生产行为,而是赋予它以某种“政道”含义。然而,农耕作为一种政道,还有它更深刻的内涵。农事活动关乎民人的和睦与道德的俭朴,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在一个宗法社会里,共同的农事劳作,不仅生产人食用的粮食和贡献给共同祖先的祭品,同时也维系着宗族的社会关系。所以每一次周王的亲耕仪式,实际都是在宣示附着在农事活动之上的意义,同时也是对民人进行的传统教育。 8、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特点及不同代表?
答: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象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的思考,或是广招门徒。春秋的思想家,老子象学者,孔、墨子象老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象辩士,他们的思想基础一般在春秋时业经前辈创立,他们的作为是在学派的争论中,捍卫并发展本学派的主张。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老师或创始人的语录,后期则多争辩的论说。另一点更重要,诸子百家与时代的互动和相互选择。各学派都在不断调整和深化自己的理论,努力适应社会的要求。学派与学派之间也不断在相互争鸣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 9、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主要观点? 答:1)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人也”的说法最为基本。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仁者,人也”的最基本的要求。这句话施之于为政者,是要求不要只顾自己和自己的宗族,而要公正的对待他人;施之于日常的为人,则是尊重他人,把别人当人看。2)孔子也很看重“礼”,并反对把礼看成“钟鼓玉帛”的形式,而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实际也关乎人的生存,所以他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