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醉花阴》(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深层面:独居家中,没有夫妻共同把盏赏菊、相依相偎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第三问: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这一天,家人团聚,登高求福,饮酒赏菊,偏偏丈夫游玩不归,词人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加深了凉意。
3.感受在诗中嗅到的事物:菊花。小组讨论交流:下片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苦,写菊花,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品味下片的艺术境界,你在哪些地方可以嗅到“菊之味”?“菊”如何寄托词人的情感?
明确:“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把酒”二字也是如此,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酒”字之前,也省略了“菊花”二字。“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俱现纸上。这是古人惯用的一种烘云托月的手法。
重九这天,寂寞无聊的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以酒消愁,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她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不能与君共赏,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这里寄情于景,盛满衣袖的哪里是菊香啊,正是满怀的相思寂寥!
4.听一个小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琅嬛记》)不论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单从这故事的流传就足以说明李清照词作妙笔生花的魅力,不是一般词人所能望其项背的。 提出思考,小组讨论:“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说说李清照这三句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
明确:词人踽踽独行,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卷”起,环境更凄清、冷寂,寒意更浓。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生感慨:人生不如菊花,这次第怎么不令人伤感哀怨啊,于是词人反诘、激问“莫道”,这份思愁能否让人失魂只有当局者感受最切!末句“人似黄花瘦”,更成为千古绝唱。菊花的“瘦”从何而来?菊花外形比较瘦,看它的茎又细又长,像个瘦高个儿。它的花瓣也很单薄,瘦窄。这里写人“瘦”,以外部形象表现抽象的内在愁情。易安以“瘦”写人之愁情影响了一群文人,如: 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
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王实甫《西厢记》
比一比:你觉得“似”和“比”哪一个更好? 明确:“人比黄花瘦”,人不至于比花还瘦弱吧?因此“比”强调的不仅仅是外形,更多的是精神。西风中的菊花尚且能斗风傲霜,但帘内的词人却因为思念和孤独而萎靡不振,反衬人尚不如花。思念把人都折磨得比黄花还瘦,可见词人心里有多苦,思念有多深。
“人似黄花瘦”,愁思本来应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词人却巧妙地用黄花这种真实可感的形象进行比喻,把抽象的“愁”用“瘦”表现得淋漓尽致。既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更重要的是生动描绘了思妇因思念而面容清减、衣带渐宽的形象,衬托出了思念之深之苦。以花喻人,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四)四读:想象入境
听教师范读,把你心目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用你的语言勾勒出来。
明确:这是一个多愁善感、孤寂无聊、相思情苦、弱不禁风的思妇形象。秋风之中,凉意袭来,一个消瘦的女子独自徘徊窗前,呆呆看着香炉内青烟一点点上升,变淡,直至无形。又是重阳登高赏菊之佳节,难耐之中,她端起酒杯愁绪千重,独自徘徊在菊花丛边,倍增寂寥。这是一个少妇的
寂寞离愁。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知世也。”只有结合李清照的身世际遇,我们才能更深刻的体味作品意蕴。 (五)总结:
培根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伟人在谈话”,其实读一首好词也就是与词人的穿越时空的交谈。学者沈曾植赞誉易安之词“堕情者醉其芳馨,飞想者赏其神骏。易安有灵,后者当许为知己。” 四、阅读拓展
“可歌性”--婉约词是一种可配乐歌唱的新体诗,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跟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听歌曲《月满西楼》,读李清照《一剪梅》,展开联想和想象,用你个性化的表达(如散文、现代诗歌等),把你对李清照《一剪梅》意境的理解描绘出来。 五、板书设计: 少女的烂漫 情:愁
少妇的离愁交融 景:暗淡冷清 嫠妇的沉痛
陈平 高二物理选修3-1试题答案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