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醉花阴》(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醉花阴》(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读诗词:选李清照前后期的几首词品读感受,探究时代与人的经历与情感在词作中的反映。 2.解读意象谈人情:参照李清照词中的“黄
花”“瘦”“病”“酒”“雁”等多个意象,解读李清照其人其词,体会其情感。
3.在诵读涵咏中体味李清照词和谐的艺术张力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解读李清照词中的意象,体会其词中蕴蓄的情感。
教学难点:涵咏体味李清照词自然巧妙的艺术手法和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奇女子,她,出身名门气质娴雅;她,诗文书画无不通晓;她,曾生活幸福爱情美满;她,又不幸经历离合丧乱;她,开创易安词体;她,极是当行本色;--她就是宋代婉约词宗易安居士李清照。中国文学女子的第一,中国女性的骄傲!
二、综观李清照其人,从前后期两篇词作反观其经历。 李清照的一些词晶莹如玉诉说了她生命历程中的幸福与苦难,其中闪烁着恋情的火花与悲怆的泪光,使我们后读者
不禁为之欣悦,也为之叹息。
同学们学过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吧?一起背一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还学过她的《声声慢》(提名学生朗诵)。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提问:这两首词内容、感情上有何不同?
明确:李清照词以靖康之难为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前期作品,表现少女天真烂漫的生活。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赵明诚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夫妻情投意合,琴瑟相和,偶有小别,也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期词题材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
《声声慢》是后期代表作。她一唱三叹,情调凄婉。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南方,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这一时期的词作大多表达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
恋,怀乡悼亡,充满了一个嫠妇“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沉痛感伤。
《如梦令》《声声慢》从少女时期--晚年寡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经历与感情。今天我们要赏读的《醉花阴》是反映的又是少妇时期的感情生活。 三、品读鉴赏《醉花阴》
(一)一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 提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点评。 (二)二读:整体感知,体会感情基调。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展示交流:说说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词的内容。 明确:感情基调:“愁”--相思、孤寂。
本词内容:淡烟薄雾凄迷朦胧,秋凉渐侵,又逢重阳佳节,一个女子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终日寂寞无聊、孤寂愁苦,形容憔悴,衣带渐宽。
2.生成交流:你从《醉花阴》的哪些信息中看出词人写的是思念丈夫?
明确:“玉枕”,瓷枕。“纱厨”,即纱帐床榻。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平日里已是思念万千,更何况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
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
让我们沉淀心情,小声轻读,看一看,触一触,闻一闻,品味意象,感受意境。
(三)三读:咀嚼品味,引导学生抓住意象,体味感情,探究艺术效果。
学生小声轻读,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感受在诗中看到的事物:薄雾、浓云、玉枕、纱厨、酒、黄花等。
小组讨论,咀嚼品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一句中,意象有何特点?词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 明确:“薄雾”、“浓云”,意象暗淡、凝重。 词人借景渲染孤寂郁闷的愁情。“愁永昼”,直接抒发愁苦之情,突出愁之长久。“瑞脑销金兽”,看着瑞龙脑在金色兽形的香炉里慢慢地烧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更烘托了词人的百无聊赖、寂寞难耐的愁情。
2.感受在诗中触到的:凉意。师生讨论交流:“半夜凉初透”,词人是怎么知道“半夜”凉意透过纱厨的?凉意从何而来?重阳节对这种“凉”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第一问:作者思念丈夫,孤寂难眠,当下半夜凉意刚开始袭来,她就敏感的觉出了透彻肌骨的寒意。 第二问: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