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村级换届选举 调研
村级换届选举调研
自1998年以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正式颁布施行,农村全面实行了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委会班子。这是我国农村政治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实践证明,如果没有一批政治素质好,思想解放,文化水平较高,年富力强,敢于率先致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能人作为村级组织的负责人,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就难以贯彻落实,基层组织就难以得到发展和巩固。如何选出一批能做事情,会做事情,愿意做事情的村级组织负责人,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的基础是否稳固。近期笔者对部分乡村进行了走访调查,多方听取的意见,对换届选举工作难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够对将要展开的换届工作有所指导。
一、存在的难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选一个好的村干部难度加大,后备干部极度缺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利益驱动,农民的经济活动出现了多样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经商农民的日益增多,纷纷外出务工经商,发家致富。笔者对随机抽样的20位18岁以上村民进行了调查,其中有12位村民外出谋生,他们一年几乎只有春节回家,有少数已有几年没有回家。留在村中的几乎全是老人、小孩。在老年人中,文盲、半文盲占绝大多数。有少量留在家中的中年人,他们基本都是拥有一定技术,能够靠技术取得收入的能干人。后备干部严重匮乏,没能力的人想当村干部但干不了,有一定能力的合适人选又大多不愿意干,使选一个好的干部难度在不断地加大。
(二)、村民的选举参与度不高,少数村民法制观念淡薄
村民对自己的民主权利不尊重,根本不把选举当作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村民的参与度不高。有相当的村民对村委会的选举始终持一种无所谓甚至漠不关心的态度;对于到会场投票选举,他们或者借故不去参加,或者很随意地请别人代为写票投票;还有的根本不参加。在上届选举中,一些村为保证参选人数,采取参会有纪念品,给小组长按参会人数发放奖金等多种办法,才保证参会率达到选举的要求。此外还有少数村民法制观念缺乏,在行使个人权力时从个人出发、从眼前利益出发,选举时乱拉关系乱承诺,并肆意诽谤他人。
(三)、选举技术存在不足,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选举中存在一些技术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委托投票真实意图确认欠缺。许多在外地务工的选民把自己的一票委托给他人即完事,至于投谁的票则不再过问,即使交代了投票的意愿,事后也没有去查证的。有的根本不委托,直接交于选举工作人员临时委托人员,委托投票很大程度上成了被委托人意志的体现。二是流动票箱使用管理监督欠缺。有的村抽调能领会“组织意图”的人担任流动票箱的工作人员,他们在登门接受选民投票时,不尊重选民意愿,或指选或诱选,代写选票自作主张。以上种种技术问题,往往使结果偏离多数选民的意愿。
(四)、部分干部认识有待提高,放权还不够充分
在乡镇领导干部中,有部分人怕给农民的自主权越大就越不好管,给基层工作增加难度,宣传力度不到位;怕少数宗派矛盾复杂的村会因村民直选造成矛盾激化,产生新的矛盾隐患,选举遮遮掩掩,公开化不到位;怕新当选的干部“不服管”,与乡镇、村党组织对着干,多少有些长官意志、暗箱操作,民主性不到位。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村干部岗位缺乏吸引力
如今村干部承担了过多的政府职能工作,如计划生育、退耕还林、综合治理等等,无论是从工作的难度方面,还是从工作的繁重程度方面看,都远远地大于有些机关工作人员,但在待遇方面,则远远不如国家工作人员,甚至有的还不如一般的打工人员。更让村干部感到不满的是他们的后顾之忧难以解决,大多数村干部已人到中年,几十年来为村里默默无闻地做了大量的工作,与其他干部相比,退休无保障,收入差距大。当今农村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得罪领导政治上要命,得罪妻室生活上要命,得罪歹人全家不安宁\,村干部存在后顾之忧。
(二)、宣传教育不够,村民对选举了解不够
在村委会换届前期,大部分村没有对村民做相应的深入宣传工作,许多村民对村委会换届选举作用认识不够,对自己在换届中享有的权利不能正确认识,认为村级换届选举只是参加投票,大部分村民对换届选举的热情不高,有的认为换届选举程序太多,开会太麻烦。更有甚者认为选举不管自己的事情,
(三)、培训工作重视不够,缺少强有力的选举组织者
村委会换届是一项组织性强、“自治”性强、程序性强的工作,并通过组成选举委员会来完成,这就要求加强对村选举委员会成员的培训。而实际工作中,大多村的选举委员会没有进行正式的培训,缺少换届选举的明白人,导致村级换届组织乏力,对换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把握不准。
(四)、干部学习不深入,没有领会选举意义
部分干部没有认真学习有关选举的法律、政策和具体要求,有的则没有结合农村实际和自身思想认识来学,从而既不懂理论,又要充行家,既不会正确指导,但又要急于按传统做法积极“掺和”。有的村民认为,有的干部在村委选举中的知识和觉悟还不如普通老百姓。
三、措施和对策
(一)、注重教育、宣传和引导,是做好换届选举工作的基础。
实践证明,要想换届成功,必须真正做到还权于民。为提高村民参选的积极,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提高他们的选举积极性是保证换届选举成功的前提。要从多个层面做工作,引导村民把注意力集中换届选举上来,对在家的村民,要突出宣传村委会组织法,引导他们认识换届选举的意义和作用;对外出的选民,要采取发信函、打电话的方法,将换届选举的工作准备和进行情况及时告知他们,争取他们回乡参加选举;对的确不能回来参加选举的人员,要充分征求他们的意见。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解答。加强对选民的思想教育,教育他们珍惜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增强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真正把那些符合自己意愿、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的人选进村委会。
(二)、加强学习、培训和组织,是做好换届选举工作的保证。
一要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换届选举工作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学习有关省、市选举文件,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把换届选举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二要开展业务培训,提高组织者的选举水平。既要对乡镇干部开展对换届政策法规、规则程序的培训,全面提高他们作为村级换届指导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素质,建立起规范的指导方法,又要组织好对村选举委员会成员的系统培训,使他们理解换届选举要求,了解换届选举程序,提高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三是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建立健全目标责任体系,强化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民政部门要覆行职能部门的作用,人大要进行切实有力的监督,从而为换届选举工作的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严格程序、分类指导和监督,是做好换届选举工作的关键。 换届选举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程序性极强的工作,一个很细小的环节不注意,就有可能处处有空子钻,甚至功亏一篑。因此在工作中不能忽视任何细节。必须 “严格依法办事、处处有据可查、坚决杜绝漏洞”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做到一个步骤不省略,一个细节不忽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重点把好“三关”:首先把好选委会,村民代表产生关。注意吸收公道正派、有威望的人进入选委会班子。在村民代表的推选中,必须坚持代表的代表性。其次把好推选关。在侯选人的推选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对群众所推选的人员正确的对待。第三把好正式选举关。正式选举时,乡镇党委要派出精干力量予以配合,维持好选举秩序。对在选举中不超过“两个半数”的,要严格依法重选,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四)、勇于创新、改革和发展,是做好换届选举工作的深化。
在坚持原则和依法办事的前提下,要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加快改革力度,从而使换届选举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引进选举制度,在村委会选举前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防止出现在换届选举时因经济问题纠缠不清而影响选举的现象;引入选举公证制度,对村委会选举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公证;引入选举纠纷仲
裁制度,组建选举纠纷仲裁委员会,把选举中发生的纠纷交仲裁委员会实行公断。同时,要正确的对待落选的村干部。要以疏导取代压制,使其“落”有所慰,以关爱取代冷落,使其“落”有所依,以珍视取代放任,使其“落”有所为,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鼓励他们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搞好村委会选举是涉及到村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建设农村社会主义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只要农村的广大干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切实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坚定信心,不断进取,认真总结经验,加强研究指导,不断规范制度,丰富完善内容,就一定能把农村基层民主不断推向前进,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农村必定会建设成功。 今年上半年,我市圆满完成了村级“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通过换届选举,村干部的法制意识、群众的民主观念明显增强,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牧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但也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引起注意。 一是宗族派性干扰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宗族派性在农村牧区的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特别是在村级“两委”换届中表现更为突出。有的村派别显现,各自为政、互相攻击,各选各的代言人,选票分散,难以过半数,致使选举不成功;有的互相串联,拉选票、搞贿选,使真正有能力、高素质的村民难以选入“两委”班子;还有的甚至利用家族势力,左右换届选举活动,使“一家之长”成为“一村之长”。
二是群众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有的群众思想认识不高,认为“肥水不流外人田”,往往把民主票投成“关系票”、“家族票”。有的群众认为换届就是要换人,是村级班子“大换血”,极力想把现任干部全部“撵下台”。有的不出于公心,不能自觉按照标准选干部,而是凭个人好恶和从自身利益出发,与谁关系好、谁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就选谁,对一些因为坚持原则、秉公办事而得罪了自己的人坚决不选。有的则人云亦云,感觉选谁用谁无所谓,别人选谁我选谁,不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
三是外出人口多影响选举质量的问题。近年来,农村牧区许多有知识、有本领、有能力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不愿意继续呆在农村。所以在选举时很有可能是瘸腿里面选将军,把一部分素质差的选进了“两委”。再者,有的村特别是梁外的一些村,外出人口超过了全村的一半,所以在选举过程中很可能出现选票过不了半数的情况,造成选举失败。
四是村内矛盾在换届中暴露的问题。从以前换届选举的情况看,换届不成功或难度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村内遗留问题较多,群众反映强烈。有的是财务问题,村集体与农户之间的经济往来多年不清,造成干群矛盾尖锐;有的是村务问题,个别村干部处事不公、办事不明,在一些关系群众根本利益的事情上处理不够妥善;有的是班子自身问题,班子成员之间争权夺利,屡建屡瘫,人心散,村风乱,后遗症多。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在换届选举中就会集中暴露,影响换届选举。另外还有个别村干部预测自己有可能在本次换届选举中落选,就趁机挥霍村集体公款。
五是对候选人恶意诬陷的问题。一些想当村干部的村民或者上届落选的人员以及与村干部个人之间有矛盾的人员,为了在本届选举中能获胜或者把现任村干部拉下马,极力写信给各级领导或到信访部门上访,以反映村干部在村级财务、工程承包、土地征用、工作作风、村务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为突破口,煽动、策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